..續本文上一頁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縱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假設我們不發廣大的心,立堅固的願,內心也是不廣大,心量總是打不開,總是想到自己。發的願也不堅固,悠悠泛泛,這樣子縱經塵點劫,依然還在輪回,縱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我們修行的時間很久很久了,多久呢?塵點劫。但是怎麼還在生死輪回當中還沒有出去呢?作了很多的加行,每天作了很多的定課,但是還是徒勞辛苦。這意思是說,我們心中沒有一個廣大堅定的願的引導,雖然我們做了很多的加行,修行的時間很長。但是這個功德都流失掉,不能夠把它集中起來。就像一條船在大海當中,它不知道要去那裏,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雖然它很努力地往東往西跑,但是它跑了半天,最後還是隨波逐流,隨著波浪的方向跑來跑去。因爲什麼?它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雖然這個船的動力很大,行力很強,但是它沒有目標,終于不能達到目標。假設這條船有一個目標,隨然它在前進目標的過程,遇到很多的風浪,進叁步退兩步,進叁步退兩步,前進又被業障打下來,又前進又打下來。但是它目標明確,慢慢,點點滴滴遲早往這個方向走去,終于達到目標。你問爲什麼?目標明確。我們可以很簡單從一個事情看出來,打佛七就好。打佛七有些人是無所謂的,他打佛七也沒有發什麼目標的。反正你打板了,我就進去拜佛念佛,一下課,我就下來放松一下,你一打板,我就進去。你爲什麼要打佛七呢?我也不知道爲什麼要打佛七,靜一靜嘛!這一個人七天下來,跟阿彌陀佛結一個善緣,如此而已。有些人打佛七,乘願而來,心中正式的打佛七,要把佛七的功德回向父母親,回向法界衆生,我自己要能夠臨終往生西方,內心當中很堅定的願。一個有發願的人,一個沒發願的人,一打板以後,兩個人一進去,你在拜佛,他也拜佛,你出聲,他也出聲,這兩個功德完全不一樣。一個有願力引導的人,他們一句佛號充滿了力量,而且有個向上心。一個沒有目標的人,他念半天,不曉得這個佛號要幹什麼?這條船不曉得要開到那裏去。就是說縱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你不知道修行要幹什麼?有些人爲什麼出家以後,總是修行不得力,有些人修行的時候,逆境現前,不能動搖他,這些逆境不能障礙他的,就是他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所以說發願是很重要的。第一個它使令你的修學更加堅固。第二個它使你的方向目標明確。所以省痷大師就引【華嚴經】作證明,他說的道理是有根據的。
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
假設我現在不發菩提心,但是我也修很多善法,我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修這個善法。這個善法跑那裏去呢?變成生死的魔業。我們前面說過,魔王他因爲蓋寺廟的因緣,因爲布施一位辟支佛,因爲持八關齋戒的因緣,他成就了魔王的業力,享受種種五欲的境界。爲什麼他的善法變成魔王?佛陀在因地的時候,也修六波羅蜜,但是成就無上菩提呢?因爲佛陀因地有發菩提心。所以暫時忘失菩提心尚且是魔業,何況是完全沒有發呢?
「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非常重要。你的船還沒有走,剛開始出動沒關系,你的目標,船要去那裏要清楚,否則你很容易退轉,隨波就退轉了。
第二段、這一段是約淨土上來說的。
《無量壽經》叁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之心,即是願做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及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受樂無間,爲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這段是引用往生論注。天親菩薩作【往生論】,北魏昙鸾大師的著作、批注。分成叁段。【無量壽經】講到叁輩往生,有上輩、中輩、下輩。他們的修行有優劣的差別,但是共同點都是發無上菩提心。上輩往生是要「舍家去欲,而作沙門。」要出家,在家不可以。出了家以後「嚴持禁戒,修諸功德。」然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第一點,他要能夠嚴持淨,戒修諸功德。
中輩呢?他因爲家庭因素不能出家,但是他「奉持齋戒,供養叁寶,修諸功德。」他在家的時候,也經常的奉持齋戒,,護持叁寶,修諸功德。然後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下輩,雖不能供養叁寶,修諸功德,但是「聽聞叁寶功德,歡喜信樂。」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下輩往生的人,他實在是財力有限,不能供養叁寶,但是他聽到叁寶的功德,內心是歡喜的,至少他內心是歡喜信樂的。換句話說,修行有很多很多的差別,但是他的共同點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此無上菩提之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從淨土的角度,菩提心就是願作佛,我爲什麼要念佛,就是說希求無上菩提。念佛不是說,念佛消個業障如此而已,沒有那麼小的志向。我念佛有遠大的志向,念佛爲因,成佛爲果。念佛就是要成佛的,就是你要願作佛的心情。你爲什麼要作佛呢?我不是自己受用,因爲我必須要成佛,爲利有情,必須要成佛。我必須要成佛,成就無量的方便善巧,才能夠廣度衆生,爲了要度化衆生。要如何度衆生呢?「度衆生心,即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我也是希望引導衆生到有佛住世的國土。
總結。「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受樂無間,爲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我們讀【阿彌陀經】,極樂世界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極樂世界種種的資具,衣食自然,也不要去工作就能夠受用現成的安樂。好,我到極樂世界去,你爲了享受五欲樂的因緣而去,這個是跟彌陀本願不相應的,亦當不得往生也。雖然一切法要因緣而生,如是因感如是果。我們看這個果,就知道因地是怎麼栽培。極樂世界的果報有兩個特色,第一個、安樂。的確極樂世界的正報沒有老病死,一生當中,不老不病不死。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五種神通。這是第一點。它的依報環境,種種的宮殿,衣食自然,那是一個非常安樂的境界。簡單的說,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這一點是共諸天的。你看天界,不要太高,不要說色界、無色界。欲界天一生當中,不老不病。天上的人他的果報體特別的莊嚴高大。他長大以後,他不老的,他也不會變醜的,他也不生病的,天上沒有醫院的,沒有這回事情。他身體特別的康健,當然他整天就是享受快樂,諸天的宮殿都是寶物所成的,地板也都是黃金鋪地,那都是沒話講的。所以從安樂的角度來說,極樂世界是共諸天的。但是另外一個極樂世界的果報,清淨。因爲極樂世界的果報不是業力所感,是彌陀的法身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我們內心當中跟果報接觸的時候,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他有一種清淨的力量,這一點就不共諸天,諸天所沒有。天人受用欲樂的時候,他心中有貪煩惱活動,一個雜染的境界。到天上去有一個問題。你說我修福報,下輩子到天上去也不錯。是的,也不錯。頂多把福報花完而已,沒那麼簡單。你到天上去,把福報花完,在來到人間,你要修行就很困難。你在天上這幾劫的時間,養成一個很重很重貪煩惱的習氣,你以後要修行就很困難,尤其是欲界天。所以欲界天千萬不能去,你到色界、無色界去還無所謂。欲界天去的人回來,修行就很困難,貪煩惱特別重。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它不共于諸天的地方就是它有清淨的功德。這個果報體是清淨的,你的因地是清淨的才隨順。假設你因地的發心是雜染的,是爲了追求欲樂而去。這時你的心雖然想極樂世界,事實上你想的極樂世界就是諸天,最後是到天界去了,跟天感應道交。因爲雜染的因地發心,跟極樂世界的清淨功德是不相應的,雜染的因是不能召感清淨的果報,因果不隨順。
昙鸾大師慈悲,說「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受樂無間,爲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因爲我們往生淨土的心情,是爲菩提道而往生淨土的,是一種清淨的本願的引導,才能跟彌陀感應道交。
最後總結,佛法的修學,發心就像船,確認目標。有了目標以後,正見,了解路況,如何的修學。第叁個修行。就是我們的動力開始,依教奉行,修福修慧。最後證果到達彼岸。
第一個、這個船在發動之前,確認你的目標在那裏,這個非常重要。不管修什麼法門,你真爲生死發菩提心,爲學道之通途。這是大乘法門共同的一個基礎。不管是站在聖道的角度,站在淨土的角度,我們都應該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爲因,才能夠感召無上菩提的果。如果我們不發菩提心,我們這些善業就流失到人天福報去,就很可惜。船沒有目標,就隨風浪流動。爲什麼我們在叁界修行很久了,但是好像沒有前進,就在原地打轉,就是這個道理。沒有真實的發起菩提心,就是這個道理。
《佛法修學概要 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