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四

  

佛法修學概要(四)

  

淨界法師主講

  

丙二、辨心願爲立行之標准。

  

這一科的意思是說,我們心願的邪正,是我們一個善惡行爲的判斷標准。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故儒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禅,但夾帶利名心,便是叁塗種子;但執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但一昧出離,便是二乘種子;但具自覺覺他之心,便是菩薩種子;但從自覺聖趣,光明發輝,徹其源底,共回向淨土,普與衆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這段論文是蕅祖在【靈峰宗論】的開示。分成叁段來說明。

  

先看第一段,第一段是個總標。「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我們一個修行人,平常會做很多很多的善法,或者布施、或者持戒、或者拜佛、念佛等等。但是這樣的修行會有兩種不同的果報。第一種人會成佛作祖。就是說他臨命終的時候,能夠正念分明往生淨土,或者是做一代的祖師,得到永恒的安樂。這種人在修學上是成功的修學。另外一種人,他在臨命終的時候,反倒是墮坑落塹。墮坑落塹就是到叁惡道去了,承受長劫的痛苦。一個人,他能夠成佛作祖得到永恒的安樂。另一個人墮坑落塹受長劫的痛苦。這之間的差別,所爭的差別,其實是我們現在一念的迷悟之心罷了。關于這一點就說出大乘佛法對生命真實相的解釋。佛在出世之前,外道的論師,就提出兩種的看法。第一種看法就是所謂的邪因緣論,認爲生命的本質有一個主宰者,或者是大梵天,或者是釋提桓因。這個主宰者,他能決定我們的快樂痛苦。換句話說,我們不管怎麼努力,我們自己不能決定我們的快樂痛苦。我們唯有向大梵天的禮拜供養祈禱,希望他能夠賜給我們快樂。這種思想佛法是認爲是邪因緣論,這種因緣是不正確的,故名之爲邪。第二種思想就是無因緣論。生命的快樂痛苦是沒有一定的軌範的,他爲什麼會那麼快樂、那麼莊嚴、那麼健康,因爲他運氣比較好。他爲什麼會那麼的卑賤、醜陋,這也是沒有理由的,他的運氣不好。換句話說,生命本身是沒有一定軌則的,這樣子的話,就是人死如燈滅,生命就是今生而已,所以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及時行樂,這個就是無因緣論,這種思想比前面的思想更可怕。佛陀出世以後,把外道的這兩種思想都否定了,提出了正因緣論。生命的流轉有一定的軌則,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這句話,在小乘的思想認爲因緣就是業力,我們由于善業的因緣,使令我們的生命快樂;由于惡業的因緣,使令我們的生命痛苦。「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我們今生的快樂跟痛苦,是由過去業力所召感。小乘的學者對于因緣的看法是這個意思,業力。業力不可思議。大乘佛法在觀察這個業力就更深入,什麼是業力?業力當中有身業、意業、口業。主要就是你的意業,你內心的活動,因爲身、口是個工具。就像牛車,牛車會活動主要是牛,車子是跟著牛活動的。在大乘佛法的思想,就是「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就是我們的心念來決定我們的業力,由這個業力來決定我們的果報。十法界,這個人死掉以後,他升天了。他升天不是上帝的安排,因爲他的善念,引導他到天上去。這個人死後到極樂世界去了,這怎麼回事呢?他那一念心有信、願、持名叁種資糧,臨命終跟彌陀感應道交。這個人死了到叁惡道去了,怎麼回事呢?內心當中有惡念,臨命終的時候惡念現前,惡念的力量使令他在叁惡道得果報。所以我們一念心是具足十法界。我們成佛作祖,墮坑落塹,基本上是由于我們內心的迷悟、邪正來決定的。這是一個總標。以下蕅益大師把這個觀念開展出來。

  

「故儒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我們這一念心決定我們成佛作祖,或者墮坑落塹。我們這一念心的情況到底怎麼回事呢?以下就解釋。我們這一念心有兩種情況,大部份來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人心,第二個是屬于道心。「人心」,平常隨順我們的私欲、欲望。有些人貪煩惱重就隨順貪,瞋煩惱重就隨順瞋,癡煩惱波動就隨順癡,我們不能控製他的,就是煩惱做主,就是「人心」。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道心」。我們隨順佛法的道理,我們深信業果,勉強自己去斷惡修善。隨順于理性的正念,就叫做「道心」。我們一天當中,有時候是人心起現形,有時候是道心起現形,大部份來說,我們一天的思想活動就是兩種情況。人心的情況是危,危殆難安。就是活動起來的時候,很難讓它安定的,勢力非常的粗猛。其次道心,微弱難明。我們一個人的內心當中,如果不是經過長時間的修止修觀,來調伏我們這一念心,我們內心狀態的確是這樣子。我們要起煩惱的時候,是很自然,一點都不必勉強,貪煩惱、瞋煩惱、高慢心、嫉妒心。但是我們內心當中要生起隨順于佛法的正念,這件事情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栽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這個修行就像螞蟻在爬高山,每一步都充滿了吃力跟辛苦。我們內心要增上,要栽培一個深信業果的正念,要栽培空觀的正念,這個都是一步一步往前爬。但是我們要放棄修行,修行太苦了,調伏煩惱太苦了,你要放縱自己的時候,就像從高山往下墜,一下子而已。你一念之間的放縱,就會讓你從山頂掉下來,這是很容易的。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內心有兩種狀態,人心的狀態是危殆難安的,非常的粗猛,我們內心的正念是如此的微弱難明。這一段是說明,我們私欲的勢力是強過正念的力量。

  

其次「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這當中把聖賢跟狂妄的人做一個定義。怎麼知道這個人是一個聖人或狂妄之人?「罔念」。你出家幾年,很用功修行,已經是恪遵聖賢之道,但是你在某一個情況之下,放縱你的念頭,這下子你會從聖賢的境界裏面掉到狂妄的境界去了。你只要一失念,你就失去了聖賢的境界。反過來,你本來是一種放逸的境界,你突然間發菩提心,開始去克製你的煩惱,這個時候你也會從狂妄的境界變成聖賢的境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聖賢跟狂妄的標准,就是你那一念心來決定。罔念就做狂,克念就做聖。這句話就是在發明前面那句話,「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把它分兩部份來說明。

  

以下是總結。

  

「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蕅祖就引用兩個人做一個證明。古時候最英明的皇帝,舜。他因爲孝順的因緣,被堯選做皇帝。他做皇帝以後,做了很多很多的善事來造福人民,無量無邊的衆生因爲他的因緣而得到安樂。其次跟舜同一個時代的,另外一個大盜賊,叫做跖。跖他領導了九千人,在山中自立爲王,到處殺人放火,傷害老百姓,也是無量無邊的老百姓,因爲有跖的生存,帶來很大的痛苦跟威脅。這兩個人都是能力很強的,雄才大略。但是一個人卻能造福無量無邊的衆生,另外一個人是傷害無量無邊的衆生。這兩個作用爲什麼差別那麼多呢?之分無他。他們之間的差別,沒有其他的差別,就是內心的利與善之間也。跖這個人,他的內心是從自己的利益,從個人的私欲爲出發點。在做事情的時候,他是以自己的欲望來出發,隨順我欲望的,我就做;不隨順我欲望的,就不做。依止這樣的念頭爲出發點,他自然造很多的罪業。罪業是怎麼産生的?從私欲産生的。舜,他這個人爲什麼會造這麼多善事呢?根源在那裏呢?因爲他有一顆慈悲善良的心,他什麼事情的考慮就是以利益有情爲出發點,所以他就很自然的創造很多利益衆生的

  

善業。這兩個人爲什麼會有這麼大行爲的差別,追根究底在內心的利與善,存心的不同,就在這個地方不同。

  

當然站在一種物質文明的角度,我們應該要不斷的追求科技技術。但是在追求科技的情況之下,更要緊的,身爲一個未來社會中堅的年輕人,應該栽培一個慈悲的心。爲什麼呢?他舉一個例子,一把刀,這把刀如果交給一個醫生,這把刀能夠救人,把一個病人的腫瘤切除,利益這個病人。這把刀交給一個惡人,這把刀能夠傷害人、所以刀本身不決定是善是惡,但是使用刀的人,他是慈悲心,他是一個惡心,就有不同的作用。你今天學習很多的科學技術,你可能會因爲這樣的技術去傷害很多衆生,你也可能利用這個技術去造福老百姓,關鍵就是你要有一顆慈悲的心。所以我們不但是要增加自己的專業知識,更重要培養一顆慈悲的心。因爲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我們未來可能會走舜的道路,跟舜學習;也可能以後的路跟跖學習造惡,這爲什麼有很多差別呢?就是你的存心的善惡,這個地方影響出來。這個地方只是在發明蕅祖前面一句話,「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做一個總結。

  

我們看第二段,把一念心發心的不同,分成五個差別。「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禅。」我們出了家以後,會學習很多很多的法門,或者選擇戒律,過去的善根歡喜學戒、受…

《佛法修學概要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