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四▪P4

  ..續本文上一頁點。其次、五欲的安樂是無常敗壞的,涅槃的安樂是永久的。你花了很多時間修行也是不容易,你要修行很多很多的善業,早起晚睡,哦!得到了五欲的快樂,但是這五欲的快樂是一種敗壞的。臨老的時候,你就不快樂。你生病的時候,五欲也不能讓你快樂,你死掉的時候,五欲的快樂全部喪失掉,老病死會破壞你安樂的相續。你選擇涅槃安樂,老病死不能破壞。佛陀,涅槃樂,常樂我淨的快樂,他的應化身雖然示現老,也示現生病,也示現死亡。但是他內心當中,也是安住在常樂我淨的功德,老病死不能破壞佛的安樂,不可以。涅槃樂是不能破壞的。所以說五欲的安樂,

  

第一個是有諸過患。第二個它無常敗壞。所以它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印光大師說,修習佛法,積集那麼大的加行,追求世間的安樂,不往生淨土,就像一個人拿摩尼寶珠換糖果吃吃而已。你本來應該得到摩尼寶珠,在未來的生命當中,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恒常樂,不間斷的去受用你的安樂。但是你不要,你只是去追求幾十年,幾百年的快樂,一顆糖果吃完就沒有了。我們會發邪的願,多數就是沒有好好的考慮,就是我們有這麼多資糧,應該換取什麼功德,你對于五欲的快樂,涅槃的快樂,沒有真實的認識,才會作出錯誤的抉擇。

  

第二段、僞、真。「有罪不忏,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爲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複爲罪業之所染汙,如是發心,名之爲僞。」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衆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衆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巅。如是發心,名之爲真。」

  

僞、真。這一對,僞就是夾雜。前面的邪,完全是爲了名利,完全。這個僞夾雜了一些名利,但是也夾雜了一些菩提的善根,都有。叫做「僞」。「有罪不忏,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這個人他有罪業,他也不忏悔。身口意叁業有過失,他也不對治,反正也沒有人知道。內濁外清,始勤終怠。內心當中的罪過也不去對治,表面上現出清淨的相貌。始勤終怠。剛開始出家的時候很認真,到最後慢慢、慢慢懈怠下來。「雖有好心,多爲名利之所夾雜。」剛開始不能完全說沒好心,有一點想要追求聖道的心,但是也有名利心,夾雜名利。「雖有善法,複爲罪業之所染汙。」也造了一些善法,但是罪業的勢力還是強大,把這個善法都染汙了。這個人因地發心,也有名利心,也有好心,但是名利心畢竟是熟境界,多生熏習。善心,今生才栽培,有生疏的境界,所以說煩惱的勢力,畢竟是強過于善根的勢力。雖然也造了善法,終究爲他的罪業之所染汙,如是發心名之爲「僞」。這是個因地夾雜。真實就是完全不夾雜。這個人「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衆生。」每一個念頭當中,都真實的要追求諸佛的佛道,追求自身的永恒安樂。不但是自身的安樂,心心下化衆生。也希望廣度一切的有情,使令他們能夠懈脫輪回之苦。「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佛道是叁大阿僧祈劫,但是不怕,慢慢走,至少我大方向不能錯。我精進懈怠是一回事,走快走慢是一回事,至少我的方向是趨向于佛道的一個方向。「觀衆生難度,不生厭倦。」在末世當中的衆生,剛強難調,但是也不怕,隨緣盡份,不生厭倦。講一個譬喻「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巅。」萬仞,仞,七尺。很高的山。我可能是爬的很慢,但是沒關系,我一定要窮究它的山頂。就像爬九層的高塔,雖然很高,但是我遲早要達到它的顛峰。「丈夫自有沖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我心中有這樣的願力。「如是發心,名之爲真。」僞跟真,僞就是夾雜,有善根有名利心,有名利心也有善根。我們剛開始因地夾雜,看不出來,但是時間久了以後,就會看出來。你有夾雜名利的人,慢慢、慢慢就會有不同。就是等到你有資糧的時候,你的行爲就會有偏差。我們講中途變節。蕅益大師在演說中,有些人剛開始老老實實的在山中修行,但是沒幾年下山以後,搞名搞利,中途變節,晚節不保。蕅益大師說,表面上是中途變節,事實者因地夾雜。剛開始有夾雜名利心,他不知道,所以整個方向就有錯誤。因地夾雜,一般人多多少少是難免的。因爲我們沒有學習佛法,要我們放棄五欲樂是有困難的。因爲無量劫來,就像蒼蠅愛著甜食一樣,習慣深重。但是我們學習佛法以後,用教理的鏡子去觀照以後,就應該把它調整過來。明白五欲的過患,這種夾雜毒藥的美食是不應該去享用的,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應該去享用夾雜毒藥的美食,不應該。不會爲了暫時的安樂,付出了長時間的叁惡道的苦,這是不值得的。夾雜的發心,這個人還是有救的,因爲他還有善根,他還會覺醒,觀照然後去忏悔檢討。前面邪的人,就很難講,很難教育他,因爲內心當中完全是爲了名利,一點善根都沒有,他很難接受教化。這個僞的人,經過佛法的修學,去觸動他的善根,他還是可以調整過來。當然他要是不調整就會有一種情況,這個人雖有善法,複爲罪業之所染汙。他也可能會造一點,有時候善根起現形,造善法,但是終究被他的罪業所染汙,因爲罪業的勢力還是強大。

  

第叁:小、大。「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爲小。」「衆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爲大。」

  

「小、大」都是屬于真正發心,都是真實的,都是正的。就是在真跟正之間,把它開出小跟大。小的發心,「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小乘的學者觀四聖谛,觀苦谛,觀察有情衆生在輪回當中,得到一個果報體,他的身心世界是不淨、是苦、是無常無我的,所以說這叁界的果報就像牢獄一樣。我們這個色身對一個人的系縛,就像一個人被關起來,不得自在。阿羅漢得到聖道以後,他對這個臭皮囊非常厭惡,就像這個臭皮囊把他的內心關起來。他要是把這個臭皮囊丟掉以後,他的內心遊于甚深法性叁昧,多麼自在。阿羅漢他不想度衆生,他是期待死亡來臨,趕快放下臭皮囊入涅槃的境界。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看到生死輪回,就像冤家恐怖,不敢再跟他接觸,不敢再相遇,永遠不敢來叁

  

界。只想要自己解脫,無量無邊的有情,在輪回當中,跟我沒有關系。「如是發心,名之爲小。」雖然是真正,但是你的發心只考慮到你自身的安樂,雖然是有智慧,但是功德不圓滿。所以叫做小。這個車子能夠載到彼岸,但是這個車子只夠你一個人坐,你不能夠載很多人,小乘。「衆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另外一個菩薩,他的思想就是苦惱的衆生,窮盡了,都解脫了以後,我的願力才窮盡。無上的菩提到成就了,我願方成。前面是利他,這邊是自利。「如是發心名之爲大。」大乘的發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小乘的願力跟大乘的願力,影響到未來的果報,影響到涅槃。【阿含經】阿羅漢要入涅槃,心裏是歡喜的。不像我們凡夫,凡夫遇到死亡,是恐怖、不安的、放舍不下。阿羅漢聖人對于死亡,內心是起極大歡喜心,期待已久。「我身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我無量劫在叁界當中,「成男做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曆萬端」,到現在終于結束,我不要再得果報。我身已盡,我無量無邊的生命終于是已經結束了。梵行已立,清淨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分法身成就。所作皆辦,不受後有。我修行的法門結束了,我從今以後不要再做功課。不受後有,不再召感叁界生死。講完以後,就用叁昧火,把身體燒掉,入無余涅槃,就全面的修行。在涅槃當中,沒有煩惱的障礙,沒有罪業的障礙、沒有老病死果報的障礙。煩惱障、業障、報障。願消叁障諸煩惱,都消滅了。但是他也不能去示現八相成道,廣度衆生,不可能。自己去受用涅槃寂靜樂,自受用。這涅槃只能夠自受用,大乘的涅槃可不同,你看阿彌陀佛他也是在大般涅槃,但是他大般涅槃當中,用法身去創造一個應化身,去創造一個七寶池八功德水的極樂世界的國土,有法身的功德,有淨土的功德,能夠創造依正莊嚴。去攝受很多很的衆生,到淨土去教化。但是他自己也是安住在涅槃,大乘的涅槃叫無住處大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雖然內心當中是寂靜樂,但是他能夠不動道場,身遍四方。安住在涅槃的當下,又能夠到十方世界廣度衆生;雖然廣度衆生,內心當中還是涅槃寂靜樂。這是一個真空妙有的不思議境界。舍利弗在【法華經】上說:我等同入法性。舍利弗說,我跟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證得空性。叁乘共坐解脫船。怎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到十方世界廣度衆生,我阿羅漢就不行呢?舍利弗在法華會上有這樣的疑惑。佛陀意思是說:這個是你們因地的發心不同,不是佛陀有偏心。就是在因地的時候,你的發心就是,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因爲你的因地只爲你自己著想,所以未來得涅槃的時候,這個涅槃只足夠你自己受用。你剛開始發心的時候,衆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你一開始就會考慮到無量有情,所以你得到涅槃以後,你自然這個涅槃也能夠他受用。如來現起他…

《佛法修學概要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