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四▪P3

  ..续本文上一页各式各样的行为上,有时候我们很难判定一个行为的善恶,有时候很难。这地方的学习就知道一个消息,什么是善业、什么是恶业,我们知道怎么判断。就是说假设他今天依止染污意,不管他的行为是多么的美妙,这个就是恶业,这样的结果,一定使令他今生、来生的生命是痛苦的。假设我们今天依止的是清净意,不管外表看起还是多么的粗暴,这样的业在佛法看起来是善业。善业的因缘会使令我们今生、来生成就安乐的果报。我们可以以染污意跟清净意来决定业的善恶,这个地方是讲出这个消息。

  

在【宗镜录】永明大师也讲出一个事情,古时候,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其门而不入。治理黄河的时候,花了十三年的时间为公为众,三次经过家门都不走进去,没有时间走进去。功劳很大。颜渊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渊处在春秋末年,春秋五霸。表面上尊王攘夷,齐桓公,相管仲,九合诸侯,一空天下。齐桓公表面上是尊王攘夷,事实上他内心当中完全要成就自己的霸业,以尊王攘夷做一个号召。所以在春秋时代,每一个诸侯都是为个人的私欲,为自己的地位在着想,没有一个人要随顺仁义,去推行仁义之道。颜渊虽然有很多的才华,但是最后的选择,帮有道者是,帮无道者非,他退避在一个偏僻的陋巷。永明延寿大师说,这两个历史上的贤人功劳是完全一样。

  

我们会想,大禹他作了很多事情,作了十三年的治水,颜渊什么事都没做,一天到晚在陋巷里面一天过一天,这两个人怎么功劳一样呢?永明大师解释,异地而居,亦复如是。如果今天大禹处在春秋的情况,他也一定是处陋巷,不敢去管这些政治的事务。今天把颜渊放在舜作皇帝的时候,舜是一个有道之士,颜渊也一定是为公为众。他们俩个的功德,内心当中是一致的。遇到不同的因缘,就表现不同的行为。功德是曰内心安立的。这一点我们应该清楚。

  

【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他讲六波蜜,布施波罗蜜的体性是安立在舍心,不安立外境。为什么不安立外境?布施波罗蜜如果安立外境,这个世间上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贫穷当中,没有一个众生能够成佛。你这尊佛六波罗蜜圆满,怎么还有这么多众生在贫穷当中?你布施波罗密是怎么修的?不是这样讲的。就是说这个菩萨,他无量无边劫当中,他修舍心,把自己的财物舍出去,虽然一块钱,他舍出去,乃至于舍自己的生命手足,舍到最后,他内心悭贪的心所完全没有了,这个时候他圆满了,跟别人没关系的。他假借施波罗蜜的因缘,来成就自己的舍心,是这个意思。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是一样。宗大师的大智慧,六波罗蜜是约内心安立的。持戒也是这样,从经论上说,无量无

  

边众生成佛,持戒波罗蜜圆满,但是很多人还受到伤害,这怎么说是持戒圆满呢?不是的。是曰着佛他内心当中,他损恼有情的心,他内心当中的恶念完全消失了。佛陀任何情况,他不生起损恼有情的心,这个佛持戒圆满,戒波罗蜜圆满,跟众生是没关系的。所们今天成就一个功德以后,我们可能有因缘表现出来,也可能表现不出来,就是这个功德是安立在你的内心的,从内心上来观察,就是临命终那一念,那一念是我们平常栽培的。我们作定课的时候,修十五分钟,修止修观,修慈悲观,修无常观,不要小看这十五分钟,你的生命就在这个地方开始改变。因为你内心的思想开始变化的时候,你的生命也变化。你说我修了十五分钟,我出来以后也是一样吃饭睡觉。是的。但是你遇到境界,你的思想增上以后,你采取的行动跟以前不一样,你以后尽未来际的行为会不一样。我们刚开始在山中修行,不要认为对社会没什么贡献,一天到晚在这边拜佛,修四念处,修大悲心,不要小看这样的因缘。因为你未来的生命当中,会利益无量无边的有情,就在你打坐的时候开始栽培。你为什么能够利益有情?为什么能够建立佛法广度众生?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你为什么会有善良的心,世间上的事情不会自然有的,就是你刚开始出家的时候,息诸缘务,在山中好好的根据佛陀的法语,去修止修观,栽培起来的。所以你现在的止观,是未来利他的基础。这个地方强调说,我们今天的果报是趋向成佛作祖的安乐,或者是趋向于堕坑落堑,就是你那一念心的善恶。这个地方,我们刚开始发心要正确。虽然我们不是马上能够断除一切恶,修习一切善,不是马上。但是你的大方向不能错,关键在这个地方,大方向不能错。

  

问:

  

答:我们修行有两个东西,一个所修的法,一个能修的心。一个法、一个心。心止法,法止心。法开出来有五乘法门。但是【法华经】的意思,关键在你能止的一念心。你这念心是发大悲心,发菩提心,你持五戒,五戒是成佛的资粮。就是法门本身没有自性,是心的问题。我们今天去修一个法门,我这个法门的目的不是起善心,我是要跟他比高下。我修这个法门的目的,要让我赶快成就资粮,我要去伤害某一个人,这个法门对你来说就是恶法。就是你起恶念去修一切法门,一切法都是恶。你起善念,我起善念,我表面上去伤害别人,但是我为了要帮助他,因为这个人我不这样讲他,他不能增上的,这个法门是善。所以法门本身是不决定是善恶,是心的问题。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也是这样,你能念的心,本身没有皈依的信心,没有往生的愿力,这个佛号本身不能成就往生的资粮。以信愿的心来执持名号,蕅益大师讲,你没有信愿,它只是你未来得度的因缘。虽然它是万德洪名,但是你跟他不相应。你一定要以信愿,才能跟弥陀的功德相应。无量无边的法门,你不管修什么法门都没关系,要紧是你能修的那一念心,要正。

  

问:

  

答:没有出离心,不能生起真实的大悲心,一定要有出离心作基础。因为你自己不能体悟到生死的苦,你怎么会帮助别人解脱生死的苦呢?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段、八种发心。我们一般的修行人发心修行,不离开这八种。省庵大师,把八种的相貌表达出来,希望能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观照一下,好的继续的保持,不好的加以调整。

  

「八种发心,它是邪、正、伪、真、小、大、偏、圆。」

  

分成四段,第一段「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这地方提出邪跟正两个相貌,先看「邪」。「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有一种修行人主动积极的修行很多的善业,或者布施、或者持戒、或者放生。但是他修行的时候,不究自心。他整个行法不是汇归到内心的调伏烦恼,去开显自性。他修行是干什么呢?但知外务。就是修行心向外求,追求外在的事务。追求什么外在的事务呢?以下讲出四种事务。「或求利养」,他追求财物、饮食、衣服的供养。「或好名闻」,他这个人对财物看的不重,好声名,希望因此修行的因缘得到别人的赞叹。「或贪现世欲乐」,或者追求今生五欲的快乐,或者是期望来生五欲的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就是你的动机向外去追求这四种的名闻利养。这个发心就不对了,不正确了。跟我们追求无上菩提的目标就不相随顺,这叫邪,邪者不正也。

  

另外一种「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他的发心知道利养名闻都是无常的,败坏的。又不贪欲乐果报,只是为了追求生死,为了追求无上菩提而发心,「如是发心,名之为正。」以下的四个发心跟自己的智慧有关系,自己的判断抉择有关系。基本上,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的根本的本性,希望能够离苦得乐,不管你是没有修行,你是修行。但是安乐的定义,我们应该透过智慧去观察,什么是安乐?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瑜伽师地论】当中,把五欲的安乐,跟涅槃的安乐,作了一个比较。这当中有两个地方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个、五欲的安乐有过患,涅槃的安乐没有过患。因为你今天追求五欲的安乐,虽然它也是一个暂时甜美的安乐,但是这个安乐当中,夹杂烦恼跟业力。你去受用这五欲安乐的时候,贪瞋的烦恼会活动。得到了就贪,失掉了就瞋。由贪瞋的毒素,发动你的罪业。所以你再受用五欲乐的时候,烦恼本身就是扰动不寂静,你的心扰动,严格来说,不名为安乐。佛法来说,安乐一定要寂静,扰动的心谈不上安乐。就像一个人生病,眼耳鼻舌身,五根有病毒,你吃在好的东西,你都不觉得快乐,因为你的诸根有病。你的感受就不能生起乐受。我们受乐五欲亦复如是,你在受用五欲乐的时候,有烦恼罪业,第一个、你现在就不安。罪业本身就不安,让你心不安。烦恼的活动让你不寂静,你现世就会被烦恼跟罪业所破坏,安乐被破坏。其次、烦恼跟罪业会引生你来世的痛苦,你因为追求今世的安乐,要付出来世的痛苦,这件事情让你不安。所以你追求五欲的乐,本身夹杂很多的过患。譬诸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这是第一…

《佛法修学概要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