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各式各樣的行爲上,有時候我們很難判定一個行爲的善惡,有時候很難。這地方的學習就知道一個消息,什麼是善業、什麼是惡業,我們知道怎麼判斷。就是說假設他今天依止染汙意,不管他的行爲是多麼的美妙,這個就是惡業,這樣的結果,一定使令他今生、來生的生命是痛苦的。假設我們今天依止的是清淨意,不管外表看起還是多麼的粗暴,這樣的業在佛法看起來是善業。善業的因緣會使令我們今生、來生成就安樂的果報。我們可以以染汙意跟清淨意來決定業的善惡,這個地方是講出這個消息。
在【宗鏡錄】永明大師也講出一個事情,古時候,大禹治水十叁年,叁過其門而不入。治理黃河的時候,花了十叁年的時間爲公爲衆,叁次經過家門都不走進去,沒有時間走進去。功勞很大。顔淵處陋巷,一箪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顔淵處在春秋末年,春秋五霸。表面上尊王攘夷,齊桓公,相管仲,九合諸侯,一空天下。齊桓公表面上是尊王攘夷,事實上他內心當中完全要成就自己的霸業,以尊王攘夷做一個號召。所以在春秋時代,每一個諸侯都是爲個人的私欲,爲自己的地位在著想,沒有一個人要隨順仁義,去推行仁義之道。顔淵雖然有很多的才華,但是最後的選擇,幫有道者是,幫無道者非,他退避在一個偏僻的陋巷。永明延壽大師說,這兩個曆史上的賢人功勞是完全一樣。
我們會想,大禹他作了很多事情,作了十叁年的治水,顔淵什麼事都沒做,一天到晚在陋巷裏面一天過一天,這兩個人怎麼功勞一樣呢?永明大師解釋,異地而居,亦複如是。如果今天大禹處在春秋的情況,他也一定是處陋巷,不敢去管這些政治的事務。今天把顔淵放在舜作皇帝的時候,舜是一個有道之士,顔淵也一定是爲公爲衆。他們倆個的功德,內心當中是一致的。遇到不同的因緣,就表現不同的行爲。功德是曰內心安立的。這一點我們應該清楚。
【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他講六波蜜,布施波羅蜜的體性是安立在舍心,不安立外境。爲什麼不安立外境?布施波羅蜜如果安立外境,這個世間上有無量無邊的衆生在貧窮當中,沒有一個衆生能夠成佛。你這尊佛六波羅蜜圓滿,怎麼還有這麼多衆生在貧窮當中?你布施波羅密是怎麼修的?不是這樣講的。就是說這個菩薩,他無量無邊劫當中,他修舍心,把自己的財物舍出去,雖然一塊錢,他舍出去,乃至于舍自己的生命手足,舍到最後,他內心悭貪的心所完全沒有了,這個時候他圓滿了,跟別人沒關系的。他假借施波羅蜜的因緣,來成就自己的舍心,是這個意思。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都是一樣。宗大師的大智慧,六波羅蜜是約內心安立的。持戒也是這樣,從經論上說,無量無
邊衆生成佛,持戒波羅蜜圓滿,但是很多人還受到傷害,這怎麼說是持戒圓滿呢?不是的。是曰著佛他內心當中,他損惱有情的心,他內心當中的惡念完全消失了。佛陀任何情況,他不生起損惱有情的心,這個佛持戒圓滿,戒波羅蜜圓滿,跟衆生是沒關系的。所們今天成就一個功德以後,我們可能有因緣表現出來,也可能表現不出來,就是這個功德是安立在你的內心的,從內心上來觀察,就是臨命終那一念,那一念是我們平常栽培的。我們作定課的時候,修十五分鍾,修止修觀,修慈悲觀,修無常觀,不要小看這十五分鍾,你的生命就在這個地方開始改變。因爲你內心的思想開始變化的時候,你的生命也變化。你說我修了十五分鍾,我出來以後也是一樣吃飯睡覺。是的。但是你遇到境界,你的思想增上以後,你采取的行動跟以前不一樣,你以後盡未來際的行爲會不一樣。我們剛開始在山中修行,不要認爲對社會沒什麼貢獻,一天到晚在這邊拜佛,修四念處,修大悲心,不要小看這樣的因緣。因爲你未來的生命當中,會利益無量無邊的有情,就在你打坐的時候開始栽培。你爲什麼能夠利益有情?爲什麼能夠建立佛法廣度衆生?因爲你有一顆善良的心。你爲什麼會有善良的心,世間上的事情不會自然有的,就是你剛開始出家的時候,息諸緣務,在山中好好的根據佛陀的法語,去修止修觀,栽培起來的。所以你現在的止觀,是未來利他的基礎。這個地方強調說,我們今天的果報是趨向成佛作祖的安樂,或者是趨向于墮坑落塹,就是你那一念心的善惡。這個地方,我們剛開始發心要正確。雖然我們不是馬上能夠斷除一切惡,修習一切善,不是馬上。但是你的大方向不能錯,關鍵在這個地方,大方向不能錯。
問:?
答:我們修行有兩個東西,一個所修的法,一個能修的心。一個法、一個心。心止法,法止心。法開出來有五乘法門。但是【法華經】的意思,關鍵在你能止的一念心。你這念心是發大悲心,發菩提心,你持五戒,五戒是成佛的資糧。就是法門本身沒有自性,是心的問題。我們今天去修一個法門,我這個法門的目的不是起善心,我是要跟他比高下。我修這個法門的目的,要讓我趕快成就資糧,我要去傷害某一個人,這個法門對你來說就是惡法。就是你起惡念去修一切法門,一切法都是惡。你起善念,我起善念,我表面上去傷害別人,但是我爲了要幫助他,因爲這個人我不這樣講他,他不能增上的,這個法門是善。所以法門本身是不決定是善惡,是心的問題。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是這樣,你能念的心,本身沒有皈依的信心,沒有往生的願力,這個佛號本身不能成就往生的資糧。以信願的心來執持名號,蕅益大師講,你沒有信願,它只是你未來得度的因緣。雖然它是萬德洪名,但是你跟他不相應。你一定要以信願,才能跟彌陀的功德相應。無量無邊的法門,你不管修什麼法門都沒關系,要緊是你能修的那一念心,要正。
問:?
答:沒有出離心,不能生起真實的大悲心,一定要有出離心作基礎。因爲你自己不能體悟到生死的苦,你怎麼會幫助別人解脫生死的苦呢?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段、八種發心。我們一般的修行人發心修行,不離開這八種。省庵大師,把八種的相貌表達出來,希望能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觀照一下,好的繼續的保持,不好的加以調整。
「八種發心,它是邪、正、僞、真、小、大、偏、圓。」
分成四段,第一段「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爲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爲生死、爲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爲正。」
這地方提出邪跟正兩個相貌,先看「邪」。「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有一種修行人主動積極的修行很多的善業,或者布施、或者持戒、或者放生。但是他修行的時候,不究自心。他整個行法不是彙歸到內心的調伏煩惱,去開顯自性。他修行是幹什麼呢?但知外務。就是修行心向外求,追求外在的事務。追求什麼外在的事務呢?以下講出四種事務。「或求利養」,他追求財物、飲食、衣服的供養。「或好名聞」,他這個人對財物看的不重,好聲名,希望因此修行的因緣得到別人的贊歎。「或貪現世欲樂」,或者追求今生五欲的快樂,或者是期望來生五欲的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爲邪。」就是你的動機向外去追求這四種的名聞利養。這個發心就不對了,不正確了。跟我們追求無上菩提的目標就不相隨順,這叫邪,邪者不正也。
另外一種「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他的發心知道利養名聞都是無常的,敗壞的。又不貪欲樂果報,只是爲了追求生死,爲了追求無上菩提而發心,「如是發心,名之爲正。」以下的四個發心跟自己的智慧有關系,自己的判斷抉擇有關系。基本上,我們每一個有情衆生的根本的本性,希望能夠離苦得樂,不管你是沒有修行,你是修行。但是安樂的定義,我們應該透過智慧去觀察,什麼是安樂?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瑜伽師地論】當中,把五欲的安樂,跟涅槃的安樂,作了一個比較。這當中有兩個地方是完全不同的。第一個、五欲的安樂有過患,涅槃的安樂沒有過患。因爲你今天追求五欲的安樂,雖然它也是一個暫時甜美的安樂,但是這個安樂當中,夾雜煩惱跟業力。你去受用這五欲安樂的時候,貪瞋的煩惱會活動。得到了就貪,失掉了就瞋。由貪瞋的毒素,發動你的罪業。所以你再受用五欲樂的時候,煩惱本身就是擾動不寂靜,你的心擾動,嚴格來說,不名爲安樂。佛法來說,安樂一定要寂靜,擾動的心談不上安樂。就像一個人生病,眼耳鼻舌身,五根有病毒,你吃在好的東西,你都不覺得快樂,因爲你的諸根有病。你的感受就不能生起樂受。我們受樂五欲亦複如是,你在受用五欲樂的時候,有煩惱罪業,第一個、你現在就不安。罪業本身就不安,讓你心不安。煩惱的活動讓你不寂靜,你現世就會被煩惱跟罪業所破壞,安樂被破壞。其次、煩惱跟罪業會引生你來世的痛苦,你因爲追求今世的安樂,要付出來世的痛苦,這件事情讓你不安。所以你追求五欲的樂,本身夾雜很多的過患。譬諸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這是第一…
《佛法修學概要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