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戒、持戒,很好,从戒律下手。或者我过去的善根欢喜听教看经,从教理当中去明白道理。或者欢喜参宗坐禅,我欢喜打坐,修止观,也是好。禅、教、律都是使令我们成就圣道的法门。但是这三种法门,本身都是不决定的,是好是坏不决定的。你因地发心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果报出现。以下讲出五种。
「第一个-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涂种子。」我们今天或者持戒、或者听教看经、或者参宗坐禅,内心当中不是要成就圣道,我们希望因为这样的因缘得到很多很多的人供养,为了利养。或者希望以后成就一个律师,或者是大法师,大禅师,得到别人的尊重恭敬,为了名。为了利养,为了名闻的动机,来学律、看经、坐禅,蕅祖说;你念念之间,成就一个善恶道的种子。因为你的因地有杂染,果报就有杂染。【大智度论】上说啊,一个大阿罗汉,他带一个小沙弥在山中修行。这个阿罗汉他出外应供以后,回来就把这个钵交给小沙弥去洗过。一天回来的时后,这个钵里面有几颗米饭。小沙弥因为惜福就把它拿起来吃,一吃,这米特别的香甜,不是人间的饭。这个小沙弥就打妄想,我师父到底去那里应供?得到这么殊胜的饮食。小沙弥想我师父到底到那里去应供?有好奇心。这一天他师父又要去应供的时候,他躲在他师父坐的禅椅下面。阿罗汉不入定,没有神通,他也不知道。他师父一入定以后,就神足通,一下子就飞到龙宫去。到龙宫以后,师父说:你怎么跟来了?他说:我想要知道你去那里嘛!来了就来了,就一起去应供吧!这个龙王拜阿罗汉作师父,就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饮食,带着龙女就陪同阿罗汉跟小沙弥吃饭。这个小沙弥吃到这么美好的饮食,又看到对面的龙女长的美貌,就起了一念的邪愿。我下辈子要作龙王。回来以后,这小沙弥可就精进了,本来是悠悠泛泛,一天过一天。这一天回来以后,心中有一个目标,修行就特别的精进。不管修福、不管持戒就主动积极。经过长时间的修行以后,阿罗汉就说:我以前这个徒弟是很懈怠的,最近那么精进,怎么回事呢?就入定观察,观察到小沙弥发的愿不正确。起了慈悲心就把小沙弥叫来说,你怎么能够发这个愿呢?你好好的发善愿,你因为持戒的因缘至少到忉利天去。你发这个愿,对你是不好的,会堕落的。小沙弥就跟师父说:师父,我的心就像石头一样的坚固不能改变的。阿罗汉也没办法了。小沙弥依止这个愿力以后,长时间的积集善业,有一天在大殿绕佛的时候,发觉他的脚里面出水,脚掌出水。他知道他的愿力终于要满愿,龙王的业力成熟。善业的力量要满足他的愿力。这一天,他带着他的袈裟,用袈裟把身体包起来,跑到大海去,就跳到大海去自杀。他死了以后,因为他善业的力量跟业力的因缘,使令他变成一只大的龙王。跑到龙宫去,把旧龙王给杀死了,把他的眷属全部杀死。自立为王,享受龙王的福报。龙树菩萨的意思,批评这个小沙弥,修行的因缘本来是要追求圣道,追求永恒的安乐。为了贪求一时的安乐,当然,因为他前面的善业,会让他得到暂时的善业,但是他龙王果报受完以后,一定要为他造的杀业,付出痛苦的果报,可能要到地狱去。换句话说,我们今天为了利养,而发心修行持戒、看经、坐禅。虽然学律、看经、坐禅,都是一个善法,能够使令我们得到暂时的安乐,但是我们因地发心是个杂染,这个大方向是个杂染,你究竟是要痛苦的。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我们贪图那一点的蜂蜜,整个大方向来说,我们的舌头还是会被刀子所割。从整个大方向来说,还是痛苦的,还是不值得的。「但执着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种子。」我们持戒、看经、坐禅的目的,不是追求圣道,执着取相,追求的是感应神通,这样子下辈子可能变成人天魔外种子。可能会到护法神的因缘去,好一点的话是善的护法神,不好一点是凶恶的护法神。本来我们应该是念佛、念本尊,应该本尊相应的,结果跟护法相应。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因地发心,是以执着取相为你的根本的目标,而不是以无上菩提为目标。目标的错误,引导你的善业,庄严你护法的果报,可能你的果报很大,但是你毕竟是个鬼神。所以善业的力量要庄严到什么方向,跟你的愿力有关,跟你的动机有关。
「但一味出离,便是二乘种子。」你内心当中,这也是很难得,一味出离,也是有出离心,一心一意的观察三界的苦谛,希望能够追求出世间的涅槃,这样子就成就二乘果报。以后你持戒、修止观的结果,使令你身心的世界消失,入空性的涅槃去了,受用永恒的涅槃寂静乐。
「但具真实自觉觉他之心,便是菩萨种子。」这个又比前面更高,你不但能够观察自身的苦,又能够观察其实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受老病死的折磨,他们都是我过去的母亲,我有一份的责任来帮助他们。你有自觉的心,有觉他的心,有智慧、有慈悲,这样子就是一个菩萨的种子,当然以后的果报是万德庄严,不但是偏真涅槃,还万德庄严。
「但从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
无上菩提种子。」前面的菩提心是一种世俗菩提心,是从事相的观察,观察众生是我过去的母亲,种种过去的因缘上观察,这个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是从自性的理性上来观察,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人过去或现在要学习大乘经典,明白十法界的众生跟佛是同一个佛性的。从同一个佛性的角度当中,发起同体大悲的心,去行菩萨道,这是从理性上而
发心。前面是从事上发心。所以讲自觉圣趣,光明发辉。一方面能够悟入你的自觉圣趣,自觉圣趣是我们的清净心,然后再从自性清净心的光明当中,发挥你的大悲心。彻其源底。古德说,无不还归十法界,无不从此法界流。从这一念一真法界的清净心当中,开展出你的菩萨道。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这样子的一种种子是最殊胜,这个种子是【法华经】说的一佛乘。直接的趋向于无上菩提。这意思是说,今天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你是持戒也好、看经也好、坐禅也好,这三个法都是不决定的。这三个法会让你成佛作祖,但是也会让你堕坑落堑,关键在你的发心。我们在高速公路跑,车子的动力速度很快,速度是好是坏,不一定。因为决定你的去处是你的方向,你的方向盘往北边,速度就加持在北边。你的方向盘是趋向于南边,你的速度就加持在南边,就是整个目标的确认,影响到你未来的果报。
总结。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假设我们发心是正确的,是为了利益有情,为了成就无上菩提。一切的行法,你发心正,一切的行法都趋向于正道。反过来,我们的发心是邪恶的,是随顺我们个人的烦恼的,一切的行法就趋向于邪道。一切法可能是正,也可能是邪,就是我们一念心来决定。
我们看【法句经】两段的经文。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
【法句经】这部经本来是属于南传的,或者说是小乘的经典,但是当中有大乘的意在里面。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诸法,有善法、有恶法,主要是这两种法。这两个法会出现是意先导,所以我们今天会生起善业恶业,身体是不能做主的,就是你的心念要先动。你一定会动一个善念,然后才创造善业。你一定是会先生起一个恶念,然后才去造做一个恶业。所以善恶业的生起,它的根源就是意先导。牛决定你车的方向,牛不活动,车子不能活动的。
「意主意造作」,意念不但是业力的前导,而且在整个造业的过程,他还是一个主宰者,还是一个真实的造作者。他不但是引导整个刚开始的先机,乃至于整个过程的变化、轻重,完全是你的意业来主宰,来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假设我们的因地当中,今天作这件事情是随顺烦恼的,贪烦恼生起了,控制不住了,就造一件事情。或者瞋烦恼,高慢心,为了嫉妒的因缘去造这件事情,以染污的意,所发动的口业或身业。不管这个口业、身业外表看起来是多么的良善,但是因为染污意都被这个业所染污了,最后的果报,毕竟是痛苦的果报。就像车轮永远随顺于兽足,就是因果如此。就是你的染污意一定是引导痛苦的果报出现。就像车轮永远会随顺兽足而行一样。反过来说,「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这都是一样的,一切的法都是意业来先导,整个过程由意业来主宰造作。假设我们今天的行为以慈悲心,「或语或行业」,虽然今天表面上呵责他,或者打他、骂他。但是我这样的行为,外表看起来是如此的粗暴,但是我是一念的想要利益他的心,这样子最后果报还是安乐的,对我来说还是安乐的。讲一个譬喻「如影不离形」,影子不
能离开物体的本质。就是你依止清净意,所发动的语业、身业,你一定是快乐的。从这个地方可以知道,我们出家久了以后,不管在自己的行为上,看别人…
《佛法修学概要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