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四▪P2

  ..續本文上一頁戒、持戒,很好,從戒律下手。或者我過去的善根歡喜聽教看經,從教理當中去明白道理。或者歡喜參宗坐禅,我歡喜打坐,修止觀,也是好。禅、教、律都是使令我們成就聖道的法門。但是這叁種法門,本身都是不決定的,是好是壞不決定的。你因地發心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果報出現。以下講出五種。

  

「第一個-但夾帶利名心-便是叁塗種子。」我們今天或者持戒、或者聽教看經、或者參宗坐禅,內心當中不是要成就聖道,我們希望因爲這樣的因緣得到很多很多的人供養,爲了利養。或者希望以後成就一個律師,或者是大法師,大禅師,得到別人的尊重恭敬,爲了名。爲了利養,爲了名聞的動機,來學律、看經、坐禅,蕅祖說;你念念之間,成就一個善惡道的種子。因爲你的因地有雜染,果報就有雜染。【大智度論】上說啊,一個大阿羅漢,他帶一個小沙彌在山中修行。這個阿羅漢他出外應供以後,回來就把這個缽交給小沙彌去洗過。一天回來的時後,這個缽裏面有幾顆米飯。小沙彌因爲惜福就把它拿起來吃,一吃,這米特別的香甜,不是人間的飯。這個小沙彌就打妄想,我師父到底去那裏應供?得到這麼殊勝的飲食。小沙彌想我師父到底到那裏去應供?有好奇心。這一天他師父又要去應供的時候,他躲在他師父坐的禅椅下面。阿羅漢不入定,沒有神通,他也不知道。他師父一入定以後,就神足通,一下子就飛到龍宮去。到龍宮以後,師父說:你怎麼跟來了?他說:我想要知道你去那裏嘛!來了就來了,就一起去應供吧!這個龍王拜阿羅漢作師父,就准備了很多豐富的飲食,帶著龍女就陪同阿羅漢跟小沙彌吃飯。這個小沙彌吃到這麼美好的飲食,又看到對面的龍女長的美貌,就起了一念的邪願。我下輩子要作龍王。回來以後,這小沙彌可就精進了,本來是悠悠泛泛,一天過一天。這一天回來以後,心中有一個目標,修行就特別的精進。不管修福、不管持戒就主動積極。經過長時間的修行以後,阿羅漢就說:我以前這個徒弟是很懈怠的,最近那麼精進,怎麼回事呢?就入定觀察,觀察到小沙彌發的願不正確。起了慈悲心就把小沙彌叫來說,你怎麼能夠發這個願呢?你好好的發善願,你因爲持戒的因緣至少到忉利天去。你發這個願,對你是不好的,會墮落的。小沙彌就跟師父說:師父,我的心就像石頭一樣的堅固不能改變的。阿羅漢也沒辦法了。小沙彌依止這個願力以後,長時間的積集善業,有一天在大殿繞佛的時候,發覺他的腳裏面出水,腳掌出水。他知道他的願力終于要滿願,龍王的業力成熟。善業的力量要滿足他的願力。這一天,他帶著他的袈裟,用袈裟把身體包起來,跑到大海去,就跳到大海去自殺。他死了以後,因爲他善業的力量跟業力的因緣,使令他變成一只大的龍王。跑到龍宮去,把舊龍王給殺死了,把他的眷屬全部殺死。自立爲王,享受龍王的福報。龍樹菩薩的意思,批評這個小沙彌,修行的因緣本來是要追求聖道,追求永恒的安樂。爲了貪求一時的安樂,當然,因爲他前面的善業,會讓他得到暫時的善業,但是他龍王果報受完以後,一定要爲他造的殺業,付出痛苦的果報,可能要到地獄去。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爲了利養,而發心修行持戒、看經、坐禅。雖然學律、看經、坐禅,都是一個善法,能夠使令我們得到暫時的安樂,但是我們因地發心是個雜染,這個大方向是個雜染,你究竟是要痛苦的。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我們貪圖那一點的蜂蜜,整個大方向來說,我們的舌頭還是會被刀子所割。從整個大方向來說,還是痛苦的,還是不值得的。「但執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我們持戒、看經、坐禅的目的,不是追求聖道,執著取相,追求的是感應神通,這樣子下輩子可能變成人天魔外種子。可能會到護法神的因緣去,好一點的話是善的護法神,不好一點是凶惡的護法神。本來我們應該是念佛、念本尊,應該本尊相應的,結果跟護法相應。爲什麼呢?因爲你的因地發心,是以執著取相爲你的根本的目標,而不是以無上菩提爲目標。目標的錯誤,引導你的善業,莊嚴你護法的果報,可能你的果報很大,但是你畢竟是個鬼神。所以善業的力量要莊嚴到什麼方向,跟你的願力有關,跟你的動機有關。

  

「但一味出離,便是二乘種子。」你內心當中,這也是很難得,一味出離,也是有出離心,一心一意的觀察叁界的苦谛,希望能夠追求出世間的涅槃,這樣子就成就二乘果報。以後你持戒、修止觀的結果,使令你身心的世界消失,入空性的涅槃去了,受用永恒的涅槃寂靜樂。

  

「但具真實自覺覺他之心,便是菩薩種子。」這個又比前面更高,你不但能夠觀察自身的苦,又能夠觀察其實有無量無邊的衆生,受老病死的折磨,他們都是我過去的母親,我有一份的責任來幫助他們。你有自覺的心,有覺他的心,有智慧、有慈悲,這樣子就是一個菩薩的種子,當然以後的果報是萬德莊嚴,不但是偏真涅槃,還萬德莊嚴。

  

「但從自覺聖趣,光明發輝,徹其源底,共回向淨土,普與衆生,同登極樂。便是

  

無上菩提種子。」前面的菩提心是一種世俗菩提心,是從事相的觀察,觀察衆生是我過去的母親,種種過去的因緣上觀察,這個菩提心是勝義菩提心,是從自性的理性上來觀察,從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個人過去或現在要學習大乘經典,明白十法界的衆生跟佛是同一個佛性的。從同一個佛性的角度當中,發起同體大悲的心,去行菩薩道,這是從理性上而

  

發心。前面是從事上發心。所以講自覺聖趣,光明發輝。一方面能夠悟入你的自覺聖趣,自覺聖趣是我們的清淨心,然後再從自性清淨心的光明當中,發揮你的大悲心。徹其源底。古德說,無不還歸十法界,無不從此法界流。從這一念一真法界的清淨心當中,開展出你的菩薩道。共回向淨土,普與衆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這樣子的一種種子是最殊勝,這個種子是【法華經】說的一佛乘。直接的趨向于無上菩提。這意思是說,今天在學佛的過程當中,你是持戒也好、看經也好、坐禅也好,這叁個法都是不決定的。這叁個法會讓你成佛作祖,但是也會讓你墮坑落塹,關鍵在你的發心。我們在高速公路跑,車子的動力速度很快,速度是好是壞,不一定。因爲決定你的去處是你的方向,你的方向盤往北邊,速度就加持在北邊。你的方向盤是趨向于南邊,你的速度就加持在南邊,就是整個目標的確認,影響到你未來的果報。

  

總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假設我們發心是正確的,是爲了利益有情,爲了成就無上菩提。一切的行法,你發心正,一切的行法都趨向于正道。反過來,我們的發心是邪惡的,是隨順我們個人的煩惱的,一切的行法就趨向于邪道。一切法可能是正,也可能是邪,就是我們一念心來決定。

  

我們看【法句經】兩段的經文。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汙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法句經】這部經本來是屬于南傳的,或者說是小乘的經典,但是當中有大乘的意在裏面。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諸法,有善法、有惡法,主要是這兩種法。這兩個法會出現是意先導,所以我們今天會生起善業惡業,身體是不能做主的,就是你的心念要先動。你一定會動一個善念,然後才創造善業。你一定是會先生起一個惡念,然後才去造做一個惡業。所以善惡業的生起,它的根源就是意先導。牛決定你車的方向,牛不活動,車子不能活動的。

  

「意主意造作」,意念不但是業力的前導,而且在整個造業的過程,他還是一個主宰者,還是一個真實的造作者。他不但是引導整個剛開始的先機,乃至于整個過程的變化、輕重,完全是你的意業來主宰,來造作。「若以染汙意,或語或行業。」假設我們的因地當中,今天作這件事情是隨順煩惱的,貪煩惱生起了,控製不住了,就造一件事情。或者瞋煩惱,高慢心,爲了嫉妒的因緣去造這件事情,以染汙的意,所發動的口業或身業。不管這個口業、身業外表看起來是多麼的良善,但是因爲染汙意都被這個業所染汙了,最後的果報,畢竟是痛苦的果報。就像車輪永遠隨順于獸足,就是因果如此。就是你的染汙意一定是引導痛苦的果報出現。就像車輪永遠會隨順獸足而行一樣。反過來說,「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這都是一樣的,一切的法都是意業來先導,整個過程由意業來主宰造作。假設我們今天的行爲以慈悲心,「或語或行業」,雖然今天表面上呵責他,或者打他、罵他。但是我這樣的行爲,外表看起來是如此的粗暴,但是我是一念的想要利益他的心,這樣子最後果報還是安樂的,對我來說還是安樂的。講一個譬喻「如影不離形」,影子不

  

能離開物體的本質。就是你依止清淨意,所發動的語業、身業,你一定是快樂的。從這個地方可以知道,我們出家久了以後,不管在自己的行爲上,看別人…

《佛法修學概要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