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六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天發了菩提心,這個時候內心當中已經成就一個佛的因種,所以叫“五分基成,叁身體俱,超凡鄙之穢流,入聖衆寶位者,其斯之謂乎。”就是你受了戒以後,在你未來的生命當中你已經規劃出一條成佛之道,你往這個大方向在前進,當然這當中你可能還是跌跌撞撞的,但是你大方向已經確認了,是這個意思。這個是講到戒體的一個功德。

  我們回到講義。這樣子我們就能夠理解,持戒是菩提心,是出世的戒體,它是一個所有戒法的依止處。從這個自體發動出來,大小乘的律儀是菩提心隨順因緣所表現的作用。

  我們看第二段:發出生死心,降伏愛見,是聲聞戒體;發上求下化心,自調調他,是大乘戒體;發生佛體同平等普度心,是最上乘戒體。既發心已,專精護戒,微細無虧,即叁乘正行也。

  蕅益大師就把持戒的體跟用的一個內涵把它詳細地說明出來。我們先看“體”。體有叁種的自體,第一個、發出生死心,降伏愛見。如果你當初在發願的時候你只是發出離心,你只是願意斷除一切惡,對無量無邊的善法、對無量無邊的衆生沒有好樂,那麼這樣子是聲聞戒體,這個自體的力量是引生你阿羅漢二乘的果位。第二個、發上求下化心,自調調他,是大乘戒體。這個大乘戒體又包括了修善,也包括了度衆生,對于無量無邊的善法、對無量無邊衆生的度化,他這個時候他都具足。諸位以後受了比丘戒你會發覺,比丘戒對于一個比丘的貪治得很重,他對一個比丘的生活的資具——衣、缽、臥具——有種種的限製,但是這個比丘不學習佛法,在聲聞戒它不管製的,但是菩薩戒不是。菩薩戒有人說法,你沒有去聽,那這個治得很重,因爲修善是菩薩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你不但是斷惡,你還得修善,所有的善當中智慧是最重要的。說有衆生向你請法,你今天菩薩以輕慢心不爲衆生說法,這個也治得很重,嗔心不說法、嗔心不受悔。所以說大乘的戒體一定是上求下化、自調調他,他具足叁聚淨戒,他一方面能夠上求,一方面下化。第叁個、發生佛體同平等普度心,是最上乘戒體。前面的大乘戒體它的心是有所得,這個最上乘戒體它是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這個智慧是怎麼生起的呢?他應該是先觀照一念的心性。我們剛開始觀心,會先觀察到我們一念心的差別,從假入空,先看到假相,我們這一念心有時候起善、有時候起惡,有時候起惡、有時候起善,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個時候從假當中我們把這些善惡的因緣把它撥開來,就看到內在的本來面目,那種清淨心現前。這個時候我們能夠感覺到,無量無邊的衆生的苦惱的境界,還有諸佛萬德莊嚴的境界,從本性上觀察是沒有差別的,這個時候你從無差別的體性當中生起了上求下化的心。所以這個清淨心是一個根本,你一定先悟入了清淨心,在清淨心的觀察,佛也不可得、衆生也不可得,但是你一動,從清淨心裏面一動,那就有相了,就有佛的境界、有衆生的境界,這個時候就上求下化,但是你基本上那個上求下化是從一念的清淨的無分別心所發動的。這樣的戒體最圓滿,最上乘的戒體,那是直接趨向于佛道,一佛乘。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不管受五戒、八戒、比丘戒乃至于菩薩戒,就是說這個戒法本身産生的力量是不決定的,就看你的發心。在經典上說,說過去有一個度一切如來出世,這個度一切如來領著弟子去托缽。這個時候大富長者有叁個兄弟,叁個兄弟就去外面玩,看到佛陀跟弟子們在托缽,起歡喜心。叁個兄弟就把身上的寶珠拿出來,供養給佛陀。供養佛陀的時候叁個兄弟許下了不同的誓願,最小的弟弟說我希望我以後我布施的功德就像佛陀右邊的那個一樣,第二個弟弟認爲說,我以後布施的因緣就像佛陀左邊的這個人,這個大哥他就發願,他志向廣大,我希望像中間這個佛陀。這叁個兄弟同樣做一個布施,發下不同的願力,那麼在生命當中就産生了叁個結果。後來這個大哥就是變成了釋迦牟尼佛,他就做中間。那個過去發願做左邊的就變成了舍利弗尊者,發願做右邊的就是目犍連尊者。所以古德說“法性量等虛空,衆生發心自小。”就是說每一個法的功德,從一佛乘、從《法華經》開權顯實,每個佛、每一個法都有力量引導你成佛,乃至于五戒,只要你發菩提心他就能夠成佛,法性量等虛空,法的本質是量等虛空。那麼爲什麼這個法在他的力量産生大、在你産生小——衆生發心自小。你的發心不同,使令這個法它表現在你的身口意的力量就不一樣。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簡別一下,我們也不能執理廢事。在曆史上有人問靈芝律師說,說既然道宣律祖他以法華涅槃一佛乘的思想來判定戒體,圓教中的戒體是菩提心,所以中國佛教的傳承,不管你受五戒、八戒、菩薩戒,都是發菩提心。那麼這有什麼差別呢?你受五戒也發菩提心,你受比丘戒也發菩提心,那這兩個有沒有差別?靈芝律師說,這兩個是體同緣別。從根本的自體來說呢,是相同的,都是成佛的正因,但是因緣不同。就是說你的因緣是持比丘戒,當然這個戒法的力量大,雖然本質是成佛,但是你成佛快;你受五戒那就慢,雖然你也是成佛的因,但是你栽培的力量薄弱。這個因緣有差別,增上的因緣有差別,就差在這個地方,但是你只要發了菩提心,你的本質都是趨向于佛道,這個體是無差別的,所以體同緣別,這個值得我們注意。

  那麼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把這個戒體開出叁重的不同,這當中的果位也就不同:既發心已,專精護戒,微細無虧,即叁乘正行也。發了心以後,就開始去持戒,怎麼持戒呢?“專精護戒,微細無虧”,這個是叁乘的正行。叁乘的正行當然是戒定慧,但是以戒作基礎,所以它是正行。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講持戒的態度:“專精護戒,微細無虧”,簡單地說就是輕重等持。這個輕重等持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它是一個心態的問題,心態的問題。就是爲什麼要輕重等持呢?我們一個人不持微細戒的人,他說我持根本重戒就好,這句話有問題,就是你這個戒有它攝心的功能,你不持微細戒你就容易放逸,你一放逸你根本戒就容易破,他這個地方有問題。我們看過去的曆史,珍珠港事件。二次大戰的時候,日本准備去偷襲美國的珍珠港,我們知道美國這個國家兵強馬壯,尤其太平洋艦隊的裝備都是非常好的裝備,那麼等于是在老虎的嘴巴上拔牙,日本雖然有這樣的計劃,不敢采取行動。後來派了幾位將軍去訪問太平洋的艦隊,去試試看。日本的軍官到太平洋的艦隊,他手上戴白手套,去摸美國的裝備,摸那個炮管,一摸都是灰塵,看艦艇上那些士兵曬衣的地方一片淩亂,軍官、士兵的衣服一片淩亂。日本人回去以後,沒問題,一定可以打敗他。果然發動的偷襲事件,一去,日本的飛機都是非常落伍的飛機,把整個美軍引以自豪的太平洋艦隊幾乎全部摧毀。美國是非常震驚,爲什麼日本能以這麼少的軍力把整個強大的美國這個太平洋艦隊全部摧毀,就在這個地方——紀律散漫,關鍵在這個地方,打仗還不在這個裝備。就是我們爲什麼持戒要微細無缺?就是你這個人你微細戒不持你就容易放逸,關鍵在這個地方。過去有些學長跟我談,他說我們佛學院課程爲什麼排這麼緊密?早上拜佛,拜完佛就是過堂自修。其實這個問題還不在節省時間,因爲你這個時間一松,這個關鍵點一個人容易放逸,這個問題就嚴重,爲什麼我們今天剛開始要依止一個僧團、依衆靠衆?它就是靠一種紀律、規則來運作,問題在這個地方,就是那個根本精神。還不在乎說,當然我們今天有一個課程不讓人生空過,不浪費時間,但這個時間還是小事。問題是我們今天要剛開始沒有依衆靠衆,我們人就容易放逸,沒有一個生活紀律,人就容易放逸。一個人,你去看看一個人會破戒,不管他初學、他老參,他的第一個征兆就是他一定先放逸,他一定先放逸,然後接著就准備要破戒了。所以他這個整個持戒的精神——謹慎莫放逸,就是在這個地方,攝心爲戒。雖然真正破戒是四根本,但是其它的遮戒有攝心的功能,它使令你謹慎莫放逸。所以這個地方“專精護戒,微細無虧”,它就是標出一個持戒的精神就是謹慎莫放逸。

  這個是講持戒的一個作用,我們看總結:持戒不發心,止得世間樂果;發心不持戒,難免叁途苦輪。故須本末兼舉,始終一致,方能保任解脫,名波羅蜜提木叉;不然有目無足,有足無目,何能速到清涼池哉?如果我們持戒而不發心,這個“止得世間樂果”。所以有些人說我也不一定要去持戒,反正我修善就好,不一樣。你持戒,你雖然有不殺生、有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的善行,但是你沒有發心、沒有戒體的攝持,這個行爲不能成就解脫,止得世間樂果,沒有菩提心的攝持。那麼反過來呢,你發了菩提心,成就一個得度的因緣、成佛的因種,但是你不持戒,那你會因爲破戒的業行先到叁惡道去一趟,那也是很痛苦的。所以怎麼辦呢?“故須本末兼舉,始終一致。”這個本就是戒體、菩提心,這個末就是你專精護戒、謹慎莫放逸的態度。那麼“始終一致”——從最初的受戒到成佛都應該保持這樣的態度,本末兼舉,才能夠保任解脫。所謂的“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就是別解脫。“不然有目無足,有足無目,何能速到清涼池哉?”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講持戒的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就是戒體,就是你要真正地發菩提心,戒行就是輕重等持,一種謹慎莫放逸的精神,這兩個態度。

  我們看最後一段的結示,先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受戒易,守戒難,莫將大事等閑看。浮囊渡海須勤護,一念差遲全體殘。理勝欲,便安瀾,把定從來生死關。任他逆順魔軍箭,凜凜孤懷月影寒。[C1]

  這個偈頌我們分兩部分,前面兩段是講持戒的重要,後面兩段講持戒的…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