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法。
先看第一段:受戒易,守戒難,莫將大事等閑看。浮囊渡海須勤護,一念差遲全體殘。我們一時地發心去受戒,這個勇猛心易發,但是要你盡形壽地受戒、持戒,這個就是守戒難。那怎麼辦呢?“莫將大事等閑看”——我們應該去好好地去觀察我們無量的生死的大事。怎麼去觀呢?我們應該怎麼去觀察這件事呢?蕅益大師講出一個譬喻:“浮囊渡海須勤護,一念差遲全體殘。”這個持戒就像這個在大海中一個飄浮的氣囊,這個氣囊只要破一小個洞,那麼這氣囊就沈到海底去了,表示說我們如果一念的放逸、一念的差遲,那麼我們根本重戒就守不住了,就這個意思。
這個事情是這樣,如果我們今天是一個聖人啊,內心有道共戒,那心中就沒有煩惱的活動,這個持戒是很容易。凡夫爲什麼持戒困難呢?因爲他有煩惱的幹擾,雖然你發了願,你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但是你心中的貪欲的煩惱、嗔恚的煩惱不斷地引誘你、幹擾你,這怎麼辦呢?“莫將大事等閑看”,我們剛開始持戒,你一定要去看到無量生命,看到你破戒的過患、持戒的功德,你不能夠因爲你一時的安樂、一時的放逸,結果爲你來生帶來極大的痛苦。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應該先對于持戒生起信心,我們一定要去思惟這個持戒的功德、破戒的過患,來調伏自己,剛開始是靠這個信心。那麼進一步呢,我們就可以“理勝欲,便安瀾,把定從來生死關。任他逆順魔軍箭,凜凜孤懷月影寒。”前面我們是透過對業果的信心、對持戒的信心,那麼慢慢地我們內心當中要生起一個止觀的正念——“理勝欲,便安瀾。”我們能夠不斷地思惟“何其自性本自清淨”這件事情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從這句話就能夠觀察到那些引誘我們的這些煩惱都是不真實的,它不是我們過去所認爲的那麼堅固、那麼強烈,它只是一個如夢如幻的習氣,從清淨心的角度,那個煩惱的自性是不可得,這個時候“理勝欲,便安瀾,把定從來生死關。”換句話說,我們剛開始是透過對持戒的功德、對于破戒的過患這種勝解,勉強自己不敢犯戒,但是心中的煩惱的沖動還是很厲害;但是慢慢透過止觀的觀察,我們給煩惱調伏了,那是更深入地持戒。前面是信心,這個是智慧。那麼這個“理勝欲,便安瀾”是什麼境界呢?“任他逆順魔軍箭,凜凜孤懷月影寒。”不管是順境、逆境的箭的幹擾,我們的內心狀態呢“凜凜孤懷月影寒”,這個“月影”是蕅益大師引用《楞嚴經》的話。《楞嚴經》說我們的清淨心、這個佛性,就像月亮一樣放大光明,在黑暗當中放大光明。那麼我們剛開始得不到月亮,我們先得到月影,就是我們去思惟真如的道理,心中産生一種對治的力量。就是“依言真如”,依止名言安立的真如,雖然它本身不是真如,但是它也有對治力。就是說水中的月亮不是月亮,但是它水中的月亮它好歹也有光明,它是隨順于月亮的光明。月影就是說,我們透過理性的觀察産生一種光明、産生對治煩惱的力量,叫月影。那麼我們對于這種光明是什麼態度呢?“凜凜孤懷月影寒。”“凜凜”就是嚴肅不可侵犯的樣子,好好地守住我們這一念清淨心,這個“寒”就是一絲不苟,凜凜孤懷月影寒。
我們前面也講過,持戒的一個基本態度是謹慎莫放逸,不過剛開始這個謹慎莫放逸應該要先依止一個僧團,依衆靠衆比較好,透過一個僧團的紀律來幫助我們不放逸,剛開始這樣子比較好。那麼這個是講到一個持戒的總結。
大家有沒有問題?
問:請問主任,圓教中的戒體,“法界塵沙二谛等法”中的那個真谛的法我們怎麼去對它發叁種心?
答:真谛是依止名言,我們心中所認爲的真谛。我們過去也可能會對真谛有種種的毀謗,過去,那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去斷惡修善度衆生,它也是我們凡夫的所緣境。這個真谛的境界我們也可以假借名言安立出來,它也可以是我們的所緣。它這叁個是不分開的,它什麼境界都是叁種心。就是你面對什麼境界、你跟什麼境界接觸,你心中就是叁種心現前。當然二乘人看到涅槃,他沒有度衆生的心,他就在涅槃安住;那麼大乘的學者看到涅槃,他知道他要進入涅槃,他也要引導一些衆生進入涅槃,他心中就會有這個作意,他希望他自己受用涅槃,他也希望一切有情都進入這個涅槃,他有這樣的心情,他也希望在涅槃當中去創造廣大的功德,不但只是寂靜而已,不是素法身而已。他不管遇到什麼境界,他心中就是叁種作意,心境相應,戒體現前,于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這個就是戒體。當然他實際的操作他必須要隨順佛的製教,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但是他根本精神是在這個地方。
問:“叁身體俱”的“俱”的意思?
答:“俱”就是具足,從這個地方開始具足,他的自體成就、具足。說這個王子墜地,他的種姓成就,他未來是繼承王位的種姓成就,雖然他還沒有表現出來,但是他從這個時候開始成就。
問:那可不可以用《法華經》的思想,就是說因地已經成就,他是待緣清淨?
答:對。我們讀菩薩戒上說,“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你怎麼解釋?“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他受了佛戒,他可什麼都還沒做,他已經入了佛位,是入佛的因種,他已經成就這樣的種姓。所以受戒是一個什麼態度呢?就是說從現在開始你觀想你就是佛了。所以你現在就是開始向佛學習,學佛。爲什麼?佛陀的心情也是這樣的心情,也是斷惡修善度衆生,是這個意思。
問:如果我們心與境相處的時候,沒有能憶能持能防的情況發生,是不是代表我們沒有得到這個戒體?
答:應該說是有,戒體羸弱。如果你真正有發過心,你有這樣的造作,就一定有這樣的種子,當然這個戒體有時候它起現行,有時候強、有時候弱,不應該說沒有戒體,應該是有戒體,只是它羸弱,我們有時候戒體的功能羸弱。
問:如果這樣講的話,如果知道這個戒體羸弱的情況下,要怎樣讓它增強?
答:你就是要不斷地去學習大乘佛法。所以持戒幫助止觀,止觀也幫助持戒,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說爲什麼在整個法門當中,根本法門是菩提心跟正知見。你菩提心跟正知見羸弱的時候,你所有的戒定慧都羸弱。因爲樹幹羸弱了,這個枝葉花果就凋萎了。爲什麼大乘兩種根本——菩提心、正知見,當你這兩個你佛法不再熏習了,你對佛道的追求開始退失、沒有力量的時候,你持戒也沒有力量,因爲你不知道爲何持戒、爲誰而在,你持戒幹什麼?沒有目標了,是不是?所以爲什麼我們要先講發心跟正見,因爲這是所有修行的根本,你持戒的行爲、你止觀的力量、你的念佛的力量,是從這個根本發動出來的,你這個根本一枯萎,所有的枝葉花果都枯萎了,是這樣子的。
問:《占察業報經》講說,可以占自己是否得戒體,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做?
答:得戒體,你應該問你自己,你應該問你自己有沒有,在當初受戒的時候是不是有真正發心。不應該說是去占察,我認爲不應該是這樣。
問:那如果現在發現當初受戒時沒有這樣的發心,那現在重新再發心,是不是代表你一定得到這個戒體?
答:可以。你有這樣的造作,就有這樣的結果,一切法因緣生。你有這樣的緣境發心,你一定有這樣的種子,你有這個因緣,就有這個果報,佛法是因緣生的。你根據這個方法去操作,你就有這樣的結果,你不必問別人,是這樣子的。
我們今天講到這,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C1]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十之叁
詩偈叁
五戒歌示憨月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六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