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法。
先看第一段:受戒易,守戒难,莫将大事等闲看。浮囊渡海须勤护,一念差迟全体残。我们一时地发心去受戒,这个勇猛心易发,但是要你尽形寿地受戒、持戒,这个就是守戒难。那怎么办呢?“莫将大事等闲看”——我们应该去好好地去观察我们无量的生死的大事。怎么去观呢?我们应该怎么去观察这件事呢?蕅益大师讲出一个譬喻:“浮囊渡海须勤护,一念差迟全体残。”这个持戒就像这个在大海中一个飘浮的气囊,这个气囊只要破一小个洞,那么这气囊就沉到海底去了,表示说我们如果一念的放逸、一念的差迟,那么我们根本重戒就守不住了,就这个意思。
这个事情是这样,如果我们今天是一个圣人啊,内心有道共戒,那心中就没有烦恼的活动,这个持戒是很容易。凡夫为什么持戒困难呢?因为他有烦恼的干扰,虽然你发了愿,你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但是你心中的贪欲的烦恼、嗔恚的烦恼不断地引诱你、干扰你,这怎么办呢?“莫将大事等闲看”,我们刚开始持戒,你一定要去看到无量生命,看到你破戒的过患、持戒的功德,你不能够因为你一时的安乐、一时的放逸,结果为你来生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应该先对于持戒生起信心,我们一定要去思惟这个持戒的功德、破戒的过患,来调伏自己,刚开始是靠这个信心。那么进一步呢,我们就可以“理胜欲,便安澜,把定从来生死关。任他逆顺魔军箭,凛凛孤怀月影寒。”前面我们是透过对业果的信心、对持戒的信心,那么慢慢地我们内心当中要生起一个止观的正念——“理胜欲,便安澜。”我们能够不断地思惟“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件事情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从这句话就能够观察到那些引诱我们的这些烦恼都是不真实的,它不是我们过去所认为的那么坚固、那么强烈,它只是一个如梦如幻的习气,从清净心的角度,那个烦恼的自性是不可得,这个时候“理胜欲,便安澜,把定从来生死关。”换句话说,我们刚开始是透过对持戒的功德、对于破戒的过患这种胜解,勉强自己不敢犯戒,但是心中的烦恼的冲动还是很厉害;但是慢慢透过止观的观察,我们给烦恼调伏了,那是更深入地持戒。前面是信心,这个是智慧。那么这个“理胜欲,便安澜”是什么境界呢?“任他逆顺魔军箭,凛凛孤怀月影寒。”不管是顺境、逆境的箭的干扰,我们的内心状态呢“凛凛孤怀月影寒”,这个“月影”是蕅益大师引用《楞严经》的话。《楞严经》说我们的清净心、这个佛性,就像月亮一样放大光明,在黑暗当中放大光明。那么我们刚开始得不到月亮,我们先得到月影,就是我们去思惟真如的道理,心中产生一种对治的力量。就是“依言真如”,依止名言安立的真如,虽然它本身不是真如,但是它也有对治力。就是说水中的月亮不是月亮,但是它水中的月亮它好歹也有光明,它是随顺于月亮的光明。月影就是说,我们透过理性的观察产生一种光明、产生对治烦恼的力量,叫月影。那么我们对于这种光明是什么态度呢?“凛凛孤怀月影寒。”“凛凛”就是严肃不可侵犯的样子,好好地守住我们这一念清净心,这个“寒”就是一丝不苟,凛凛孤怀月影寒。
我们前面也讲过,持戒的一个基本态度是谨慎莫放逸,不过刚开始这个谨慎莫放逸应该要先依止一个僧团,依众靠众比较好,透过一个僧团的纪律来帮助我们不放逸,刚开始这样子比较好。那么这个是讲到一个持戒的总结。
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请问主任,圆教中的戒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中的那个真谛的法我们怎么去对它发三种心?
答:真谛是依止名言,我们心中所认为的真谛。我们过去也可能会对真谛有种种的毁谤,过去,那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去断恶修善度众生,它也是我们凡夫的所缘境。这个真谛的境界我们也可以假借名言安立出来,它也可以是我们的所缘。它这三个是不分开的,它什么境界都是三种心。就是你面对什么境界、你跟什么境界接触,你心中就是三种心现前。当然二乘人看到涅槃,他没有度众生的心,他就在涅槃安住;那么大乘的学者看到涅槃,他知道他要进入涅槃,他也要引导一些众生进入涅槃,他心中就会有这个作意,他希望他自己受用涅槃,他也希望一切有情都进入这个涅槃,他有这样的心情,他也希望在涅槃当中去创造广大的功德,不但只是寂静而已,不是素法身而已。他不管遇到什么境界,他心中就是三种作意,心境相应,戒体现前,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这个就是戒体。当然他实际的操作他必须要随顺佛的制教,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但是他根本精神是在这个地方。
问:“三身体俱”的“俱”的意思?
答:“俱”就是具足,从这个地方开始具足,他的自体成就、具足。说这个王子坠地,他的种姓成就,他未来是继承王位的种姓成就,虽然他还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他从这个时候开始成就。
问:那可不可以用《法华经》的思想,就是说因地已经成就,他是待缘清净?
答:对。我们读菩萨戒上说,“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你怎么解释?“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他受了佛戒,他可什么都还没做,他已经入了佛位,是入佛的因种,他已经成就这样的种姓。所以受戒是一个什么态度呢?就是说从现在开始你观想你就是佛了。所以你现在就是开始向佛学习,学佛。为什么?佛陀的心情也是这样的心情,也是断恶修善度众生,是这个意思。
问:如果我们心与境相处的时候,没有能忆能持能防的情况发生,是不是代表我们没有得到这个戒体?
答:应该说是有,戒体羸弱。如果你真正有发过心,你有这样的造作,就一定有这样的种子,当然这个戒体有时候它起现行,有时候强、有时候弱,不应该说没有戒体,应该是有戒体,只是它羸弱,我们有时候戒体的功能羸弱。
问:如果这样讲的话,如果知道这个戒体羸弱的情况下,要怎样让它增强?
答:你就是要不断地去学习大乘佛法。所以持戒帮助止观,止观也帮助持戒,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为什么在整个法门当中,根本法门是菩提心跟正知见。你菩提心跟正知见羸弱的时候,你所有的戒定慧都羸弱。因为树干羸弱了,这个枝叶花果就凋萎了。为什么大乘两种根本——菩提心、正知见,当你这两个你佛法不再熏习了,你对佛道的追求开始退失、没有力量的时候,你持戒也没有力量,因为你不知道为何持戒、为谁而在,你持戒干什么?没有目标了,是不是?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先讲发心跟正见,因为这是所有修行的根本,你持戒的行为、你止观的力量、你的念佛的力量,是从这个根本发动出来的,你这个根本一枯萎,所有的枝叶花果都枯萎了,是这样子的。
问:《占察业报经》讲说,可以占自己是否得戒体,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做?
答:得戒体,你应该问你自己,你应该问你自己有没有,在当初受戒的时候是不是有真正发心。不应该说是去占察,我认为不应该是这样。
问:那如果现在发现当初受戒时没有这样的发心,那现在重新再发心,是不是代表你一定得到这个戒体?
答:可以。你有这样的造作,就有这样的结果,一切法因缘生。你有这样的缘境发心,你一定有这样的种子,你有这个因缘,就有这个果报,佛法是因缘生的。你根据这个方法去操作,你就有这样的结果,你不必问别人,是这样子的。
我们今天讲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C1]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十之三
诗偈三
五戒歌示憨月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十六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