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不能向內去調伏你的散亂心,依止攀緣心來念佛,念佛就是想要看到佛、看到極樂世界的出現,那麼這樣子呢是人天魔外種子。這個主要的就是一種邪見,不能把一切法會歸到一念的心性。一般啊,這個喜歡感應神通的人,這種種姓,他下輩子容易變成鬼神道,好一點的話呢,不破戒啊,就是佛教的護法,如果是破戒的話就到魔道去了,那麼這個就是他內心當中沒有依止一個正法,心外求法來修行。
但一味出離生死,便是二乘種子。前面兩個發心啊依止煩惱跟邪見,那就在叁界裏面得果報,雜染的境界,這以下是清淨的法界了。但是這個清淨的法界,一味出離,他就是“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一心一意地只是要追求出世的涅槃,那麼這樣子變成了一個二乘的種姓。
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便是菩薩種子。能夠有這個自覺覺他,自覺主要是一個自利的功德,爲了上求佛道;同時有大悲心,不忍衆生苦,不願聖教衰,下化衆生。那麼這樣子是菩薩種子。前面的一味出離,他這個心是心淨,但是呢,發心比較小;真實自覺覺他心,他的發心比較大,自利利他。
看第叁,但從自覺聖趣,光明發輝,徹其源底,共回向淨土,普與衆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前面的菩提心還是一種世俗菩提心,它還是在這個有相的境界分別,這以下的菩提心是勝義菩提心,它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它是怎麼回事呢?自覺聖趣,光明發輝,徹其源底。它從自利的角度,能夠從一念的心性從有相的境界往“自覺聖智”(自覺聖智就是我們一念的清淨心)上趣入,就是攝用歸體;那麼從利他的角度,又能夠以一念清淨的光明的心依體起用、發起大悲心。總之呢,徹其源底,能夠會歸到一切法的本源。然後呢,“共回向淨土,普與衆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
“自覺聖趣,光明發輝”,就是菩薩行者他讀誦大乘經典,他能夠解第一義谛,他能夠明白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道理。我們一念的分別心啊,當然在作用上有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個人貪煩惱重、這個人嗔煩惱重,這個人布施的善根強、這個人持戒的善根強,但是當我們把這些差別的作用都把它剝開來,然後把一念的心性會歸到它最初那個明了的覺性的時候,那種如的境界跟佛那個如的境界是無差別的。他從這個地方體悟到以後呢,開始去發菩提心。有一天密勒日巴尊者在說法,說法的時候呢,當然他爲衆生說法主要是人類啊,爲他的弟子說法。剛好有一只小狗走過去了,這個時候他馬上停下來爲這只狗加持。走了以後,弟子就說,師父啊,它是一只狗,您爲它加持有用嗎?密勒日巴尊者說,你們看它是一只狗,就是凡夫眼睛看到就是一種外表的因果的果報相,密勒日巴尊者說,我看到的是它的佛性,看到它現前一念心性跟諸佛那種即空即假即中那個如的境界是沒有差別的,我看到的是它現前一念心性。所以說呢,前面的“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這種世俗菩提心經過般若波羅蜜的引導以後,它就能夠提升到一種“自覺聖趣,光明發輝,徹其源底”那個平等的大悲心,這個叫勝義菩提心。
我們持戒、聽教或者坐禅,就是你這樣的善法,因爲你不同的發心的引導,你未來的果報就有這五個差別。我們現在在研究《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那個別境、那個欲,“欲、勝解、念、定、慧”那個欲,欲就是一個希望,這個心所是很重要的。在唯識學上說,我們的心念當中每一個念頭不一定能夠創造堅定的業力的,不一定。那麼什麼樣的業力對我們的生命有決定性、有主宰性呢?就是由這個欲、由希望所引導的業力,這樣子的業力是很有力量的。比如說,我們有時候去外面,隨便的一個善法、慈善事業,有因緣我們就做了,這樣的慈善事業不一定馬上能夠在我們生命當中發揮重大的作用。但是,假設你心中經常有這樣一個希望,由這個欲的引導去造作身口意的時候,這個業力就很大。
那麼這以下五種的發心,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叁類。前面的兩類,它這樣的一個做法主要的是追求、心中的希望就是五欲的境界,就是這個世間的財色名食睡的境界,五欲的境界。他希望,爲什麼持戒、爲什麼聽經、爲什麼修止觀呢?他心中希望得到的是世間的五欲。那麼第二種,他心中的欲是一種偏空的涅槃,追求一種出世間的涅槃,這當然更殊勝了。那麼第叁種,這個菩提心啊,他心中的希望是無上菩提。所以說呢,叁種不同的希望它引導這樣的善法就會趨向于不同的果報,大方向有這樣叁個差別。
最後的總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就是假設我們心中的希望是正確的、是清淨的,你所帶動的善法都是正確的;假設你心中的希望是邪惡的,那麼你所帶動的善法都被你這個邪惡的心識所染汙了,一切法邪。
關于這一點啊,我們看附表五,解釋“一切法正,一切法邪”。我們用《法句經》兩句的偈頌來解釋這一段話。先看第一句: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汙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那麼這個偈頌我們把它分成兩大段,第一段是一個總說,第二個是別示。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這算是一個總說。諸法,主要指的是十法界的染淨因果,有六凡法界的雜染因果,也包括了四聖法界的清淨因果,那麼這些都是叫諸法。那麼這些諸法是怎麼産生的呢?意先導,意主意造作。那麼雖然這一切法是由身口意的造作,但是呢,我們的心念它是一個引導者,就是身口的造作是由心念來引導的,而且引導了以後呢是由心念來主宰的,真正是心念在主宰業力的,而且心念是一個真正的造作者。換句話說呢,身業跟口業只是一個工具,意業它是一個真正的先導者、主宰者、造作者。就像經典上講一個比喻,說牛跟車,車子就比喻我們的身口二業,牛是牛車的一個方向,這個牛車爲什麼會走,是因爲有牛,這個牛就是我們心念。牛是決定這個牛車往東邊走、往西邊走,這個牛是一個決定者,它是一個先導者、主宰者、造作者。那麼這一大段先說明我們身口意的相互關系。
這以下別示。若以染汙意,或語或行業。假設我們今天造了一個業,我們怎麼判斷這個業對我們的生命有什麼影響呢?這以下告訴一個判斷方法,[C1] 就是說,你依止的是一個染汙意,你在造作這個業的時候呢,是依止的一種煩惱。你爲什麼做這件事情?是貪或者是嗔或者是癡的煩惱,那麼表現出來的是一個口業,你講的某一句話或者某一種行爲,那麼這樣子的因地一定會讓你在來生當中成就痛苦的果報。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像車輪一定會跟隨前面的獸足,獸足是決定著車輪的方向。
在《法句經》上說,講一個小故事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漁夫,他有一次到很遠很遠的外海去打漁,就抓到了一只很大很大的黃金色的金魚,非常地漂亮,這個漁夫看到這個金魚非常美麗,不忍心把它給殺掉,就獻給了國王。國王一看,哎呀,這魚實在太漂亮了。然後就用音樂、玄妙的音樂來供養這只黃金的魚,把它放在皇宮前面。那麼這個魚一聽到音樂的時候,它隨著音樂起舞,它嘴巴就張開,一張一開地。這個魚嘴巴一張開就發出很臭穢的味道,大家都忍受不住,整個宮殿就彌漫一個臭穢的味道。那麼這國王就很奇怪,這只魚外表這麼莊嚴,怎麼會嘴巴那麼臭呢?就把這只魚就帶到佛陀的前面,請佛陀說明這個因緣是怎麼回事。佛陀說,這只黃金的魚在迦葉佛的時代是一個比丘,而且善能說法的比丘,對佛法有很深的理解,善能說法,但是,他說法的目的並不是爲了要住持正法、續佛慧命、利益有情,他是爲了增長他個人的名利。所以他說法到最後的時候呢,雖然受到別人的恭敬,也增長他的貪欲跟他的慢心。他要做錯什麼事,比丘糾正他,他就反過來說,你到底懂多少呢?用這樣“你到底懂多少”來責備對方。那麼乃至有一次他在誦戒的時候,大家都沒有參加他的誦戒的行列,大家都離開了,因爲他這個人呢沒有內心的道德,大家就離開了。然後他就口出惡言,他說,你們這些人呢沒有一個人懂經律論的……種種誹謗叁寶的話。那麼因爲這個比丘雖然他在說法的時候呢造了一個善業,但是他依止的是內心的煩惱,終究跑到叁惡道去了,變成一個魚的果報。他曾經去毀謗叁寶的罪業,所以就嘴巴特別臭;那麼他曾經雖然造了善業,這個善業的因緣使令他有這個美妙的外表。所以說呢,我們在因地的時候依止的是染汙意,這個大方向就是一個痛苦的,大方向。
再往下看。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那麼這個地方也是一樣,一切法是我們心念是一個先導者、是一個主宰者、是一個造作者。假設我們今天依止的是一種清淨心,無貪、無嗔、無癡的清淨心,或者慈悲心,那麼所發動的語業或者是身業,是則樂隨彼,我們一定會因爲這樣的業行成就安樂的果報,這以下講出一個比喻:如影不離形,影子是不能離開我們的身體的。
“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在《宗鏡錄》它也講出一個小故事是說,它說佛陀滅度以後,有一個行腳的比丘,行腳比丘來到塔廟以後看到佛塔,他對佛陀的感恩心啊,他繞塔叁匝,贊歎佛陀的功德,由于佛陀的出世法,開顯衆生的智慧。那麼他臨走的時候他爲了表達對佛陀的感恩心,一個行腳比丘什麼都沒有,唯一的、他最珍貴的就是他腳底下破舊的草鞋。他就很虔誠地把他的草鞋脫下來,挂在佛塔的前面,表示他對佛陀的供養,他供養以後內心感到非常滿意,就離開了。離開以後沒多久,又有一個行腳比丘來到這個佛塔,他看到了佛塔,也是憶念佛陀的恩德,散發出對佛陀的感恩,佛陀的說法使令衆生世間的黑暗當中出現了光明,那麼他也是繞佛叁匝。那麼臨離開的時候,他看見這麼莊嚴的佛塔前面挂著兩個破舊的草鞋,他覺得這個是對佛塔的不恭敬,把草鞋拿下來把它扔掉了,扔掉以後他也是很滿意,就離開了。永明延壽大師說,這兩個人對佛塔做出了相反的事情,一個是把破舊的草鞋挂上去,另外一個是把這個草鞋丟掉,那麼我們怎麼判斷這兩個比丘的業行呢?永明大師說,這兩個比丘的功德是完全一樣的。因爲,他們兩個的行爲是出自于對佛陀的一念感恩心,是供養心,雖然他們的表現法不同,但是他們的情況都是“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那一念引導業行的那一念心啊是供養的心情。所以說呢,永明大師的判斷,這兩個比丘的功德是完全一樣的,是無差別的。
所以從這段的學習我們就知道,我們在未來怎麼判斷這個業是清淨的、是染汙的?就是以我們那一念的心念。所以說,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這個是說明我們在修行的剛開始,我們一定要先端正我們的因地發心。因爲因地的發心它會引導著我們所有的業力。假設我們在因地發心有錯誤,我們趕快調整,要馬上調整,因爲我們所有的業行是由我們前面的念頭來做一個先導者、主宰者、造作者。這段的大意是這個意思。
大家有沒有問題?
問:請主任慈悲開示,如果一個人他一直造善業,然後熏習他自己的業種子,到臨命終,如果他造惡業然後到臨命終的時候,然後由他的業力變現出那些叁惡道果報,比如說像地獄業,那一個人他可以看到他自己本身都在受無量的苦,那屬于由他自己心性變現出來自己受那個果報。但是如果說人道或者說在其它道的時候,我們說做惡業或者做善業,到臨命終變現出來的果報爲什麼兩個不一樣的種子熏習出來的東西會看到外面的器具、外在的那個依報世界是一樣子的?
它是這樣子,我們一念心性循業發現。清淨本然,但是受業力的熏習啊,循業發現。就是你這個心念啊,你一開始依止的是染汙意,那麼你去造作的時候,你所有的業行就加強這個染汙意,就像滾雪球,你慢慢地煩惱勢力越來越重。所以我們剛開始因地發心不正的時候你感覺不出來,但是你已經過了十年、二十年以後啊,你因地發心不正的人啊,他這個身口意就會不一樣,就會不一樣,他這個修行的方向也會不一樣,就會不一樣,那慢慢慢慢地,他後來的差別就越來越大了。越來越大的時候,到臨命終的時候,他的罪業啊,當然它不是變現刀山油鍋了,變現刀山油鍋誰會去投胎呢?因爲這個投胎是愛取的煩惱在投胎,它會變現他所貪愛的五欲的境界,這個人要貪女色,它就變現出女色的樣子,這個人他貪錢財,它就現出珍寶的樣子,然後,他動了一念的愛取,一投胎,事實上就變成刀山油鍋了,它是這樣子的。就是你有各式各樣的業力,它這個罪業就變出一種中陰身出來。所以,你剛開始的因地發心很重要。
在西藏有一個喇嘛,他離開了僧團到山中去閉關修行,修了叁年。修了叁年,他的師兄弟說,很久沒有看到這個喇嘛了,就帶了很多信徒去看他,捎了一封信給他,我什麼時候、哪一天、哪一月、哪一日去看你,這個喇嘛一聽到,哎呀,叁年都沒下山了,他很多的師兄弟、他的信徒要來看他,很高興,去打掃他的佛堂,打掃很幹淨。打掃完以後他突然間想,诶,我爲什麼打掃我的佛堂呢?他開始審查他的因地發心。哦,我打掃這個佛堂爲了要得到信徒的贊歎、供養。他發覺他因地發心不正,他非常後悔,他拿了一把泥土往這個佛堂地上一甩。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公案。當然,今天,他那個泥土表面上是灑在佛堂上,事實上他是在對治他當初的那念煩惱。所以,有一個大仁波切說,說某某喇嘛這把泥土甩得好!甩得好。當然我們不是說要你去大殿裏面甩泥土了,就是說,他今天在對治的是他心中當初那一念的發心。換句話說呢,持戒、參禅、聽教,這個法本身不是錯,而是引導你的這樣的善法的心念、你本身的方向這個掌舵者沒有掌握好,你沒有發菩提心,那麼整個業力就帶動到染汙的境界去了。所以,這個喇嘛他是真正通達佛法,他知道這樣的因緣是不好的,如果這個念頭你不對治,增長廣大以後他遲早到叁惡道去,所以他那把泥土所甩的是甩在他心中的煩惱上,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C1]31:19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五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