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卷▪P2

  ..續本文上一頁盡形壽地修學佛法,那是什麼境界啊!聽到以後就起大歡喜心,歡喜心就生起信心,就把國王位子交給他的弟弟,就跟迦旃延尊者出家了。出家以後,迦旃延尊者就說,你是國王在這個地方受恭敬,也不能修行,就把他帶到另外一個國家去,叫阿凡帝國[C3] ,隔壁的國家去。在山中裏面打坐,修止修觀。有一天,這個阿凡帝國國王帶著宮女出來遊玩,國王遊累了以後就睡覺了。國王是大福報的境界,不是吃飯就是睡覺了。睡著以後,宮女到處遊玩,看到這個修行人很莊嚴就過來說話,跟這個娑羅那王講話。講話的時候,國王醒過來去找這個宮女,就看到這個娑羅那王又長得這麼莊嚴,心中就生了嫉妒心,就說:你找個修行人,你證得四果沒有?說我沒證得四果。有沒有證得叁果?沒有。有沒有二果、初果呢?都沒有。你有沒有成就四禅呢?也沒有。叁禅、二禅、初禅,都沒有。他說,你連初禅都沒有,表示你沒有離欲。你沒有離欲,你就在這個地方戲弄我的宮女,這是不應該的。他就要士兵去打娑羅那王。娑羅那王在平白無辜之下、被冤枉之下就被打得整個身體就倒在地上,就傷得非常重。當然,迦旃延尊者他在定中就知道這件事情,帶著弟子就過去把他抱回來,給他療傷。過了幾天,身體慢慢好轉。這個時候娑羅那王說,師父,我要跟你告假回去,請假幾天。說幹什麼呢?他說這個阿凡帝國國王欺人太甚,我在那邊修行,也沒有惹他,把我打成這個樣子。我回去呀,我要跟我弟弟講,領著我的軍隊把這個阿凡帝國消滅掉,把這個國王抓起來把他砍頭。迦旃延尊者說,你這樣子做會産生痛苦的果報,不可以,殺生啊。娑羅那王說,師父啊,我的心就像石頭一樣地堅固,不可以改變。迦旃延尊者說,好吧,現在天黑了,那你就明天再走吧,先在這兒睡一覺吧。就睡覺,睡覺的時候就做一個夢,夢到他果然回到了他的國家去,跟他弟弟商量,他弟弟聽了也是很生氣,就把軍隊借給他,領著軍隊浩浩蕩蕩就來到阿凡帝國,就跟阿凡帝國打起來。一開始還打贏了,後來阿凡帝國國王沒辦法,最後一反攻的時候就把他打敗了,就把娑羅那王抓起來,抓起來以後就送到斷頭臺去准備砍頭。這個刀子拿起來要砍的時候,娑羅那王一緊張,大驚一叫,就醒過來,原來是做夢一場。做夢一場以後,他也是對這件事情很後悔。他就找他的師父說,師父啊,請師父除掉我心中的憂怖,我心中又是憂、又是怖。這個時候迦旃延尊者就爲他說四聖谛法門,苦集滅道,說明五蘊無我,色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畢竟空,無我無我所。這個時候,娑羅那王回光返照,就征得了初果,證得初果以後慢慢地修學,就成就了四果阿羅漢。可以說這個娑羅那王是夢境救了他一命。那麼他爲什麼會有這個夢境呢?菩薩的叁昧力,迦旃延尊者在叁昧當中給他一個消息。

  蕅益大師他在十二歲的時候呢,經常夢與孔顔晤言,這也可以說是與孔夫子、顔淵這種菩薩感應道交。這個是講到十二歲的情況。

  十七歲閱《自知錄》及《竹窗隨筆》,乃不謗佛,取所著闢佛論焚之。

  到十七歲的時候,他去讀蓮池大師的《自知錄》《竹窗隨筆》,知道佛法的義理的高超殊勝,就再誹謗佛法,就把過去這種闢佛論的論點全部燒毀掉。十七歲等于正式地皈依佛教、皈依叁寶。

  二十歲,注《論語》顔淵問仁章,至“天下歸仁”語,不能下筆,苦參力討,廢寢忘食者叁晝夜,忽然大悟,頓見孔顔心學。

  二十歲的時候就開始爲《論語》注解。注解到顔淵問仁這一章的時候,講到天下歸仁語,不能下筆,經過叁晝夜苦參力討,才最後忽然大悟而真正地明白孔顔心學,就是儒家的心地法門。

  天下歸仁這一段我們引用原文來說明一下。看附表第二、天下歸仁。這是出自于《論語·顔淵問仁章》。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爲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有一天,顔淵孔夫子成就的方法。仁是比君子更高的境界,可以說是在儒家的修行當中最圓滿的功德叫仁。就像我們學佛,什麼是佛?如何地成佛?那個道理一樣,怎麼樣才能夠成佛呢?怎麼樣才能夠成爲一個有仁德之人呢?問這個仁。孔夫子就回答四個字——克己複禮爲仁。這個地方我們解釋解釋複禮。這個複就是隨順,禮就是隨順聖人的禮法。古代的聖賢他安排一個禮法,這個禮法是說人和人之間的接觸有一個規矩、有個章法,那麼在儒家當中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分爲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層的關系。這五層關系每一層關系在互相應對的時候它有個章法,比如說父親跟兒子的關系——父慈子孝,兄弟的關系——兄友弟恭,父親所要遵循的是慈,兒子是要孝。就是說,聖賢對于人跟人之間的相對操作他安排一個規則,我們應該去隨順于聖人的禮法。那麼怎麼去隨順聖人的禮法呢?這當中有障礙要克服,就是克己,你要想辦法去克製你自己的私欲,因爲你的欲望一活動的時候你就不遵照這個章法做事了。所以說呢,儒家的修學就是你要想辦法克己,你要調伏你心中的私欲,使令你的身口二業能夠隨順于聖人的禮法,那麼這樣子,你的內心就慢慢慢慢趨向于仁的標准。是這麼一個修行的內涵。

  這以下把這個觀念再開展出來。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這句話很重要。就是說,一旦你能夠達到克己複禮,天下的人就被你的人格所招感、被你的仁德所攝受。這句話是蕅益大師之所以能夠明白儒家的心地法門、孔顔心學,就在這個地方。

  孔夫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到一個國家去。這個國君說,說我這個國家裏面很多盜賊,怎麼辦?孔夫子你是通達聖賢之道,你講出一個道理我聽聽看,有沒有什麼辦法把這個國家的盜賊減少一點?孔夫子答得非常地妙。他說,有盜賊是你這個國君生活得太奢侈。“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你這個國君的德行就像風一樣,你有影響力,小人、老百姓的思想是跟著國君的思想跑的。你那麼奢侈、浪費,大家也是奢侈浪費,生活不夠用,所以只好做盜賊。所以你應該要調整你的德行,你應該要節儉一點。從孔夫子這樣的思想跟佛教思想是相隨順的——心淨國土淨,心淨衆生淨。你看《維摩诘經》的《佛國品》也是這樣的思想,說這個菩薩他莊嚴國土的時候,他未來的應化身佛這個國家裏面爲什麼沒有盜賊?因爲他因地的時候持什麼戒。這個國家的人長相特別莊嚴,爲什麼?因爲他因地的時候有什麼功德。換句話說呢,這個外在的事相完全是你內心的德行所招感。所以講:“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說,你今天要以仁德來治天下,使令每一個人都克己複禮,你要緊要從自身做起,你從內心當中達到仁的標准,你整個國家慢慢會被你的仁德的德行所招感,慢慢慢慢天下就能夠隨順于仁的這個操作,天下歸仁焉,仁德的實踐是由自己先做起,而由人乎哉?!我自己的經驗啊,我也覺得“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一個製度,這個人操作、這個人在做執事的時候、他在統理大衆的時候,它是這樣的相貌;同一個製度,另外一個人在操作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個相貌。所以,製度的本身啊它無自性,這個心,心爲業主,用什麼心情,這個人他是這樣的心情、他的這樣的德行,它就表現出這樣的相貌出來;另外一個執事的另外一個心情,同樣的操作,它又另外一個相貌。所以這個事情啊,“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這句話是正確的。這句話是講到儒家的一個心地法門。

  顔淵曰:“請問其目。”

  這以下呢,顔淵明白了這個道理,請問這個下手處。前面是一個大原則,就說明實踐“仁”的方法。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就從視、眼睛的視、耳朵的聽、嘴巴的言跟身體的動這個地方先下手,先試了你的視聽言動都隨順于禮,就是你的身口二業都隨順于禮,慢慢地你的意業也能夠隨順于禮。剛開始先從外表的隨順禮,慢慢地內心能夠隨順禮,這就是下手處。顔淵就回答了:

  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我雖然根器不好,很愚鈍,但是我願意去遵循老師的這番教誨。

  這段就是講到“天下歸仁語”的原文。

  我們再翻回來。蕅益大師在這一段的經文當中可以說是苦參力討,廢寢忘食者叁晝夜,最後就明白了,大悟了,可以說開悟了,不過這個地方是有爲法的開悟,頓見孔顔心學。真正明白儒家的心地功夫。

  我們在研究祖師的修行,我們一般人容易犯一個錯誤:說蕅益大師、蓮池大師有這樣的功德啊,因爲他是再來人,所以他有這樣的功德。當然這句話也對,的確,這些菩薩都是從本垂迹、乘願再來。但是我們不要忽略了這句話,蕅祖在這樣的觀念當中,他不明白道理他能夠——苦參力討,廢寢忘食。廢寢就是不睡覺了,可能睡也睡得很少,忘食,飯也吃得很簡單。那這個時間是幹什麼呢?——叁晝夜,在這個地方苦參力討。所以我們看蕅益大師的修行,你看那個發願文,你會發覺,蕅益大師做什麼事情啊,持一個大悲咒、持一個往生咒的加持,他做什麼事非常認真,全力以赴,可以這樣講。這個可以說他老人家成功的一個因素,做什麼事情,當作一回事。我們一般人做什麼事情啊,就打妄想,所以就很難做得好。所以什麼事情他就是…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