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卷▪P3

  ..續本文上一頁認真,這一點也值得學習。一個祖師會成功,也不完全都是、我們不一定說這個祖師就是一定是過來人,應該是看他的因地,看他的因地。苦參力討,廢寢忘食者叁晝夜,忽然大悟,頓見孔顔心學。這段也值得我們去思惟一下。

  好,再看出家。

  二十歲喪父,聞地藏菩薩本願,發出世心。

  先到這個地方。蕅祖到二十歲的時候呢,他父親等于是六十歲,就往生了。往生以後,他很悲恸。他等于是他父親的一個獨生子,希望能夠利益他父親,就聽人家說誦《地藏經》有幫助,他就誦《地藏經》。誦《地藏經》的時候誦到地藏菩薩的本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就被地藏菩薩的本願深受感動,起一個要出世修行的,爲了利益有情開始想要修行,但是並沒有實踐,只是有一念的想要去修行、想要出家的心情,在二十歲的時候就有這樣的一個心情。

  二十叁歲聽《大佛頂經》,謂“世界在空,空生大覺。”遂疑何故有此大覺,致爲空界張本,故決意出家,體究大事。

  到二十叁歲的時候聽《楞嚴經》,講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說有情的世界是安住在空中,虛空是安住在我們一念的大覺佛性當中。這個時候就生起了一念的疑情,說我們衆生怎麼會有這麼廣大的大覺佛性來爲這個世界、虛空世界的根本呢?開始決意出家,體究大事,開始——我應該在我未來的生命當中放下世間的塵勞,專心地來體究這個生死大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個大覺佛性到底是怎麼樣的相貌,什麼是我的本來面目?爲了要明白這層道理,他決意出家,下定決心出家。二十叁歲的時候正式決心出家。

  二十四歲,一月中,叁夢憨山大師,師往曹谿,不能遠從,乃從憨翁門人,雪嶺法師剃度,命名智旭。

  二十叁歲決心出家,並沒有因緣。到了二十四歲中叁夢憨山大師,但是師往曹谿,不能遠從。看蕅益大師的傳記啊,蕅祖的心情,本來是想跟憨山大師出家,那個時候憨山大師等于是老和尚,蕅益大師當時二十四歲,是個年輕的人,但是呢因緣總是不具足。憨山大師在那個地方,蕅益大師聽到以後就走路過去,蕅益大師到的時候,憨山大師剛好離開到其它地方去;到其它地方去,他又找,找到以後,憨山大師又離開。所以他最後講,“哭恨緣缺”。這世間上的事情,人和人之間的因緣的確不能勉強。所以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呢,就隨順于憨山大師的弟子雪嶺法師剃度,命名智旭。這個是講到蕅祖的出家的因緣。有時候,人跟人之間的因緣的確是跟過去生有關系,不能強求。蕅益大師修行這麼好,這麼有功德,但是他想跟憨山大師的因緣就是不具足。

  先到這裏好了。下一段比較長一點,下一段的內容也比較多一點,比較有話要說。

  大家有沒有問題?(以下是回答問題)

  問:蕅益大師別號“西有”,這“西有”他自取別號的時候超過在幾歲左右?那個時候他本身已經開始接觸淨土門了嗎?

  答:蕅益大師他二十四歲出家,出家以後,他後面會講到,他主要是參禅,二十五歲開悟。那麼在蕅益大師的年譜當中也看得出來,在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的《跋》裏面也看得出來。蕅益大師喜歡《彌陀要解》,爲它做一個《跋》。他說:“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爲中下。”就是說蕅益大師他出家的時候,“宗乘自負”: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對于這些教理、教典啊,你們這些著文字相,不能回光返照一念心性。他對淨土法門、對教理並不是很重視。剛開始是這樣子,旭出家時是這樣一個相貌。到了叁十六歲,叁十六歲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病得非常嚴重,“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臥”,病得非常厲害,七天七夜坐也不對、睡覺也不對,只有含淚念佛而已。這個時候他感覺到,凡夫的修行啊諸多障礙,煩惱障、業障、報障,身心世界有很多很多障道的因緣。這個時候呢就是“皈命彌陀,萬牛莫挽”。所以,這個“西有道人”應該是他叁十六歲以後安立的,叁十六歲以後。“蕅益老人”更晚了,那應該是他老人家講到“臥北天目,萬慮灰冷”,這個時候晚號“蕅益老人”,那個時候已經上了靈峰山靈峰寺了。“西有道人”是比在“蕅益老人”更早之前,但是應該在叁十六歲以後。他那個時候真心地皈依在阿彌陀佛聖號的功德之下。“一心持名,萬牛莫挽”,是這樣子。末法時代修行啊,仰仗自力,多諸障礙,應該要仰仗佛力,他做出一個明確的、有智慧的抉擇,是這樣子的。

  問:阿彌陀佛!學人想請問主任,“空生大覺”,是不是可以請主任解釋一下。

  答: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複諸叁有。”這是《楞嚴經》的偈頌。說是“空生大覺中”,這個“空”不是真空的理性,它是一個虛空,它是一個色法。虛空,是怎麼有虛空呢?是生在大覺當中,就是有一念的心性才有虛空,是這個意思。怎麼會有虛空呢?這不是上帝創造的,是我們的一念的覺性創造出來的,當然這一念的覺性當中它受熏,受業力的熏習。福報大的人,他現出的虛空清淨莊嚴;福報差的人,他有罪業的熏習,大覺佛性這個罪業的熏習,他虛空當中就有各式各樣的空氣的汙染。我們到美國去,空氣特別地幹淨,就是美國人的共業啊,他那念心識善念強;到東南亞國家,空氣就是潮濕啊、染汙特別厲害,他就是有罪業。所以,世界是依虛空而住,虛空又由我們的心性所變現。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探討了:一切的依正二報是由心所變現,那這個心是什麼相貌呢?這個就是一個重點。因爲生命的根源是由心所變現,那麼這個時候,蕅益大師就“決意出家,體究大事”——什麼是我內心的本來面目?他要把那個最初的原點找出來,就是我這念心還沒有受熏習之前、還沒有受染淨業力熏習之前我內心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他開始探本求源、返妄歸真,做這件事情。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心有各式各樣的相貌:嫉妒心、貪心,當然也有一點信心、慚愧心,但是這都不是本來面目,那是由于業力的造作——你不斷地去造作,善業的造作、惡業的造作——熏習所表現的相貌。但是我們應該要把這種生滅的、因緣所生的這些善惡的念頭都把它撥開,我們應該去看看內心深處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最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這個,因爲這是一個生死的根源,也是一個成佛、成就佛道的一個關鍵。那麼蕅益大師他就是爲了做這件事情出家,“決意出家,體究大事”,這個是大事。

  問:主任慈悲,阿彌陀佛!剛才主任又提到就是,學人還比較不懂的就是那個蕅益大師“頓見孔顔心學”這個指的是什麼樣的一個……

  答:好!儒家的思想當然主要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是比較入世,教一個老百姓怎麼去齊家、教一個國君怎麼去治國平天下。當然,它也講出很多的方法,但是主要的,你要有德行,重點不在于方法。爲什麼開國的國君他立下一個製度,一代一代地實踐,到了末代的時候就亡國了,同樣的製度、同樣的方法,就是問題還不在製度本身。“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國君的德行有虧損,這個國家就不安定了。所以說,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身,爲什麼在儒家的修學次第它要先強調誠意正心?你這個國君沒有誠意正心啊,你再好的製度都沒用。你看這個古時候的君王製度,它那個製度照講沒有一個人能夠推翻它的,封建製度對于帝王的尊嚴保護得非常堅固,軍隊都是君王在掌控的,他怎麼會被推翻呢?德業有虧損,德業有虧損啊。所以,我們不是說嘛,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是很有道理啊,非常有道理。你不得民心啊,“道之于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你只是用刑罰來處置大衆,人民能夠不犯錯但是沒有羞恥之心,遲早要出狀況。那怎麼辦呢?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怎麼辦呢?——“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內在的德行來招感衆生,以外在的禮法、製度來攝受大衆,“有恥且格”,他能夠有羞恥心,“格”就是改過向善,從內心當中地隨順。所以說呢,孔孟之道,雖然他立定了很多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製度,但是關鍵點,就這個推動的人有問題。所以我們看這個《孔子傳》,孔夫子也說,他說魯國乃至于其它各國做出那些僭越禮的事情啊都是士大夫,士大夫都是飽讀聖賢之道,他們都明白道理的,但是那些做出僭越禮的事情都是士大夫,士大夫的擅權。後來,孔夫子後來就說,我們不但是追求知識,不但格物致知,要緊的——誠意正心,要有一個愛人的心,真正有一種慈悲的心、要利益有情的心情,來實踐這個製度,才有效的。是不是?孔夫子在《孔子傳》後來講到,那個時候好像是子路發問的,子路還是顔淵,那個時候在絕糧嘛,在陳蔡絕糧的時候,是不是?他就說,以後我的弟子我們不但是要學習聖賢之道、治國平天下之道,要緊要培養一個慈悲的心情,不能老是只考慮自己的私欲。所以他克己複禮,克己就很重要。你不能克製自己的私欲,再好的製度都沒用,再好製度都沒用。再好的製度,這個國家還是被你搞垮。是這樣子的。所以他的要緊就是一個心地法門。不過當然這樣的一個心地法門它還是在有爲的事相,蕅益大師悟到以後,那那個心地法門更深了,更開闊,更開闊。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C1]出處:《了凡四訓》中爲“見”。

  

  

   [C2]書名: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國佛教學者文集

  作者:杜繼文 著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1

  

  

   [C3]??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