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卷▪P3

  ..续本文上一页认真,这一点也值得学习。一个祖师会成功,也不完全都是、我们不一定说这个祖师就是一定是过来人,应该是看他的因地,看他的因地。苦参力讨,废寝忘食者三昼夜,忽然大悟,顿见孔颜心学。这段也值得我们去思惟一下。

  好,再看出家。

  二十岁丧父,闻地藏菩萨本愿,发出世心。

  先到这个地方。蕅祖到二十岁的时候呢,他父亲等于是六十岁,就往生了。往生以后,他很悲恸。他等于是他父亲的一个独生子,希望能够利益他父亲,就听人家说诵《地藏经》有帮助,他就诵《地藏经》。诵《地藏经》的时候诵到地藏菩萨的本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就被地藏菩萨的本愿深受感动,起一个要出世修行的,为了利益有情开始想要修行,但是并没有实践,只是有一念的想要去修行、想要出家的心情,在二十岁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一个心情。

  二十三岁听《大佛顶经》,谓“世界在空,空生大觉。”遂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故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到二十三岁的时候听《楞严经》,讲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说有情的世界是安住在空中,虚空是安住在我们一念的大觉佛性当中。这个时候就生起了一念的疑情,说我们众生怎么会有这么广大的大觉佛性来为这个世界、虚空世界的根本呢?开始决意出家,体究大事,开始——我应该在我未来的生命当中放下世间的尘劳,专心地来体究这个生死大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大觉佛性到底是怎么样的相貌,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为了要明白这层道理,他决意出家,下定决心出家。二十三岁的时候正式决心出家。

  二十四岁,一月中,三梦憨山大师,师往曹谿,不能远从,乃从憨翁门人,雪岭法师剃度,命名智旭。

  二十三岁决心出家,并没有因缘。到了二十四岁中三梦憨山大师,但是师往曹谿,不能远从。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啊,蕅祖的心情,本来是想跟憨山大师出家,那个时候憨山大师等于是老和尚,蕅益大师当时二十四岁,是个年轻的人,但是呢因缘总是不具足。憨山大师在那个地方,蕅益大师听到以后就走路过去,蕅益大师到的时候,憨山大师刚好离开到其它地方去;到其它地方去,他又找,找到以后,憨山大师又离开。所以他最后讲,“哭恨缘缺”。这世间上的事情,人和人之间的因缘的确不能勉强。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呢,就随顺于憨山大师的弟子雪岭法师剃度,命名智旭。这个是讲到蕅祖的出家的因缘。有时候,人跟人之间的因缘的确是跟过去生有关系,不能强求。蕅益大师修行这么好,这么有功德,但是他想跟憨山大师的因缘就是不具足。

  先到这里好了。下一段比较长一点,下一段的内容也比较多一点,比较有话要说。

  大家有没有问题?(以下是回答问题)

  问:蕅益大师别号“西有”,这“西有”他自取别号的时候超过在几岁左右?那个时候他本身已经开始接触净土门了吗?

  答:蕅益大师他二十四岁出家,出家以后,他后面会讲到,他主要是参禅,二十五岁开悟。那么在蕅益大师的年谱当中也看得出来,在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的《跋》里面也看得出来。蕅益大师喜欢《弥陀要解》,为它做一个《跋》。他说:“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就是说蕅益大师他出家的时候,“宗乘自负”: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于这些教理、教典啊,你们这些着文字相,不能回光返照一念心性。他对净土法门、对教理并不是很重视。刚开始是这样子,旭出家时是这样一个相貌。到了三十六岁,三十六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病得非常严重,“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病得非常厉害,七天七夜坐也不对、睡觉也不对,只有含泪念佛而已。这个时候他感觉到,凡夫的修行啊诸多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身心世界有很多很多障道的因缘。这个时候呢就是“皈命弥陀,万牛莫挽”。所以,这个“西有道人”应该是他三十六岁以后安立的,三十六岁以后。“蕅益老人”更晚了,那应该是他老人家讲到“卧北天目,万虑灰冷”,这个时候晚号“蕅益老人”,那个时候已经上了灵峰山灵峰寺了。“西有道人”是比在“蕅益老人”更早之前,但是应该在三十六岁以后。他那个时候真心地皈依在阿弥陀佛圣号的功德之下。“一心持名,万牛莫挽”,是这样子。末法时代修行啊,仰仗自力,多诸障碍,应该要仰仗佛力,他做出一个明确的、有智慧的抉择,是这样子的。

  问:阿弥陀佛!学人想请问主任,“空生大觉”,是不是可以请主任解释一下。

  答: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这是《楞严经》的偈颂。说是“空生大觉中”,这个“空”不是真空的理性,它是一个虚空,它是一个色法。虚空,是怎么有虚空呢?是生在大觉当中,就是有一念的心性才有虚空,是这个意思。怎么会有虚空呢?这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我们的一念的觉性创造出来的,当然这一念的觉性当中它受熏,受业力的熏习。福报大的人,他现出的虚空清净庄严;福报差的人,他有罪业的熏习,大觉佛性这个罪业的熏习,他虚空当中就有各式各样的空气的污染。我们到美国去,空气特别地干净,就是美国人的共业啊,他那念心识善念强;到东南亚国家,空气就是潮湿啊、染污特别厉害,他就是有罪业。所以,世界是依虚空而住,虚空又由我们的心性所变现。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探讨了:一切的依正二报是由心所变现,那这个心是什么相貌呢?这个就是一个重点。因为生命的根源是由心所变现,那么这个时候,蕅益大师就“决意出家,体究大事”——什么是我内心的本来面目?他要把那个最初的原点找出来,就是我这念心还没有受熏习之前、还没有受染净业力熏习之前我内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他开始探本求源、返妄归真,做这件事情。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心有各式各样的相貌:嫉妒心、贪心,当然也有一点信心、惭愧心,但是这都不是本来面目,那是由于业力的造作——你不断地去造作,善业的造作、恶业的造作——熏习所表现的相貌。但是我们应该要把这种生灭的、因缘所生的这些善恶的念头都把它拨开,我们应该去看看内心深处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这个,因为这是一个生死的根源,也是一个成佛、成就佛道的一个关键。那么蕅益大师他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情出家,“决意出家,体究大事”,这个是大事。

  问:主任慈悲,阿弥陀佛!刚才主任又提到就是,学人还比较不懂的就是那个蕅益大师“顿见孔颜心学”这个指的是什么样的一个……

  答:好!儒家的思想当然主要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比较入世,教一个老百姓怎么去齐家、教一个国君怎么去治国平天下。当然,它也讲出很多的方法,但是主要的,你要有德行,重点不在于方法。为什么开国的国君他立下一个制度,一代一代地实践,到了末代的时候就亡国了,同样的制度、同样的方法,就是问题还不在制度本身。“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国君的德行有亏损,这个国家就不安定了。所以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身,为什么在儒家的修学次第它要先强调诚意正心?你这个国君没有诚意正心啊,你再好的制度都没用。你看这个古时候的君王制度,它那个制度照讲没有一个人能够推翻它的,封建制度对于帝王的尊严保护得非常坚固,军队都是君王在掌控的,他怎么会被推翻呢?德业有亏损,德业有亏损啊。所以,我们不是说嘛,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是很有道理啊,非常有道理。你不得民心啊,“道之于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你只是用刑罚来处置大众,人民能够不犯错但是没有羞耻之心,迟早要出状况。那怎么办呢?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怎么办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内在的德行来招感众生,以外在的礼法、制度来摄受大众,“有耻且格”,他能够有羞耻心,“格”就是改过向善,从内心当中地随顺。所以说呢,孔孟之道,虽然他立定了很多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制度,但是关键点,就这个推动的人有问题。所以我们看这个《孔子传》,孔夫子也说,他说鲁国乃至于其它各国做出那些僭越礼的事情啊都是士大夫,士大夫都是饱读圣贤之道,他们都明白道理的,但是那些做出僭越礼的事情都是士大夫,士大夫的擅权。后来,孔夫子后来就说,我们不但是追求知识,不但格物致知,要紧的——诚意正心,要有一个爱人的心,真正有一种慈悲的心、要利益有情的心情,来实践这个制度,才有效的。是不是?孔夫子在《孔子传》后来讲到,那个时候好像是子路发问的,子路还是颜渊,那个时候在绝粮嘛,在陈蔡绝粮的时候,是不是?他就说,以后我的弟子我们不但是要学习圣贤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要紧要培养一个慈悲的心情,不能老是只考虑自己的私欲。所以他克己复礼,克己就很重要。你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欲,再好的制度都没用,再好制度都没用。再好的制度,这个国家还是被你搞垮。是这样子的。所以他的要紧就是一个心地法门。不过当然这样的一个心地法门它还是在有为的事相,蕅益大师悟到以后,那那个心地法门更深了,更开阔,更开阔。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C1]出处:《了凡四训》中为“见”。

  

  

   [C2]书名: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国佛教学者文集

  作者:杜继文 著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1

  

  

   [C3]??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