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 七▪P2

  ..續本文上一頁能就難以增長廣大。雖然在佛堂拜破很多蒲團,但沒有人刺激你,則進步緩慢,所以應該把逆境當作甘露想,這是增長智慧的大好機會。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製,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雳起火,非所應也。

  

消文 這一段是結示勸修。一位沒有宗教修學的在家衆,也就是一般所謂的顛倒衆生,他的內心中沒有來生,他的生命宗旨就是及時行樂。當一個人所追求的是現世的安樂,則容易起瞋心。蕅益大師說,貪欲與瞋心是互爲表裏,相互成就。一個人貪欲重,內心就有

  

瞋心,當所貪愛的境界受影響,瞋心就會出來活動,這時內心裏又有貪心,所以有貪欲的人一定會有瞋心。這種人對生命沒有任何期望,因此容易放縱自己的情緒,這還可以理解,因他不想改造生命。但有志于修道的修行人,已經透過前面的持戒、都攝六根,減少自己的欲望,追求來世的安樂,而卻放縱自己的瞋恚,破壞自己的善法,這非常不合道理。所以一位有志于宗教修學的修行者,內心安住于真理,思惟觀察生命的真相,其內心是寂靜清涼。瞋心有如在清涼心中「霹雳起火」,霹雳是打雷電,雷電與清涼心不相應。在家衆內心本是擾動的,充滿了貪欲煩惱,所以起瞋心是正常的,而修行人的寂靜心中豈能生起瞋心?所以有志于追求人天安樂者,首先要對治瞋心。

  

釋義 瞋心的生起,其因素有二:

  

(一)與期望相應:身爲父母師長對自己的子女或徒弟有所期望,當徒弟的表現不如預期,師父就會發脾氣,但這種發脾氣是因期望心而生起,是菩薩的一種方便。從攝受衆生的角度,若對衆生一昧的寵愛鼓勵,這是不對的,有時應該要畏愛兼施。所以跟期望心相應的瞋心是可以理解的,這是菩薩度生的方便。

  

(二)與對立相應:本經是針對跟對立心相應的瞋心,這瞋心有我相人相的對立,這種瞋心傷害了自己的功德,也傷害別人。在經論上對瞋心的對治,其方法有二:

  

(1)七重因果法:此法是觀察我們有無量在生命中,每個人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對我們有很大的恩德,故應該把自己的個體生命,跟衆生的生命建立殊勝的因緣,也就是母子的關系。當人與人之間有如此深厚的因緣,即使彼此間有任何的碰撞,就比較容易包容寬待,而不容易生起對立。所以七重因果法是偏重外在因緣的建立,觀想建立自己與衆生之間美好的母子因緣。

  

(2)自他交換法:這方法偏重內在心性的平等。我們的個體生命與衆生的生命,因過去的業力而創造不同的色心諸法,有男人的色法跟心法,也有女人的色法跟心法,每個人的色心二法皆不相同。當我們把業力所創造的外在形貌,及內心的感受思想,把這些因緣法全都撥開,我們會發覺每一有情衆生的內心深處都平等,他希望離苦得樂,我也希望離苦得樂,這樣的心情是相等的。今天他會做這樣的事,也是想要離開痛苦得到安樂,換句話說,如果我自己站在他的角度,也會做跟他相同的事。透過這種同理心的觀察,對衆生就能多一份的理解跟包容,因爲他這樣做不是沖著我,想要傷害我而來的,他只是想要保護自己的生命而已,如是的觀察就能避免人我的對立。透過這種自我交換的觀想,我們就能對衆生生起寬恕跟包容。曆代的聖賢就以七重因果法及自他交換法,化解與衆生的對立,而生起對衆生的寬恕與理解。

  

丁二、貢高煩惱障對治

  

貢高在唯識學上即是「高慢」,什麼叫高慢呢?「恃己所長,高舉爲性。」高慢心是仗恃自己的功德而高舉自己。一位修學者透過前面的布施、持戒、都攝六根等,身口意出現很多的善業。仰仗這善業,在與衆生接觸時,覺得跟衆生不同,自己高高在上,別人沒有什麼資糧,只有自己有布施、持戒乃至忍辱的資糧,故提高了自己的地位,而生起貢高心,所以一個人會貢高我慢,此人多少是有些資糧的。

  

等比丘,當自摩頭,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若起憍慢,當疾滅之。

  

消文 這段經文是說明對治的方法。身爲一位宗教修學者,自己很努力的斷惡修善,在這過程中內心善業增長,故提高了自己的地位。要如何對治貢高心呢?佛陀告訴我們有五種的觀察方法,以對治貢高。

  

(一)當自摩頭:以手摩頭,發覺自己頭上沒有須發的莊嚴,這是第一個不如人的地方。

  

(二)已舍飾好:自己身體的裝飾中,沒有穿金戴玉來莊嚴自己,這也是不如人。

  

(叁)著壞色衣:自己沒有如世俗人有五彩美妙衣服裝嚴色身,所穿的只是壞色衣,這也比不上別人。

  

(四)執持應器:應器是吃飯的工具,沒有童仆來侍奉,需自己拿缽。

  

(五)以乞自活:自己沒有財富的積蓄,需仰仗乞求才能過活,這也不如人。

  

佛陀要一位宗教修學者,觀察自己有很多地方不如別人,「自見如是」,看到自己沒有種種華麗的裝飾來莊嚴自己,「若起憍慢,當疾滅之。

  

釋義 佛陀在《阿含經》常提到,出家衆應如上的觀察自己。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向佛陀告狀說,舍利弗尊者的個性非常貢高我慢,他向佛陀舉罪。佛陀于是集合所有比丘,請舍利弗尊者解釋。尊者說:「我觀察今生的身口意叁業,這念心所受用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相貌,就像一個裏面裝了油的破舊瓶子,這瓶子破舊有很多漏洞,從裏面流出很多的油。觀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如一破舊的瓶子,這有何尊貴驕傲的呢?」尊者的這段話有如佛陀的開示:「當自摩頭,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已乞自活,自見如是。」佛陀告訴修學者,自己的六根是如此的樸素卑賤,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

  

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爲解脫故,自不應該有憍慢心,甚至世俗的白衣,爲追降其身,而行乞耶?

  

消文 莫說出世的修行者求現世的安樂,都不適合憍慢,何況一位出家的修學者,爲追求出世的永恒解脫,降低自己的身份以乞食,豈能起憍慢?佛陀之意,出家衆爲保持充足的精神體力以修學佛法,不應從事生産的工作,而乞食以過活,則更不應該起憍慢。

  

釋義 這裏說憍慢心不但障礙出世善根,也障礙世間的福報。中國文化裏的《易經》,對生命的趨吉避凶有很透徹的說明。《易經》的「易」字,簡單來說就是變化,它對生命的看法是「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寄。」人生的福報跟災難是互含互攝,當福報現前,災難是躲在裏面,福報中隱藏災難;而在災難現前時,福報躲在災難裏面,這時的災難也隱藏種種的轉機。災難跟福報在生命中是不斷的變化,所謂的物極必反,福報至鼎盛時,也就是災難將出現的時候,所以「月圓則缺,花開則落。」當災難到谷底時,即是生命轉機之時。在災難跟福報不斷的替換過程中,我們應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呢?《易經》告訴我們應該做兩件事:

  

(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是改過積善。

  

(二)「謙受益,滿招損。」不論遇順境或逆境,永遠保持謙卑的態度,這對我們的生命永遠有最大的好處。經文說:「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世俗人想要趨吉避凶,希望福報能永恒常住,他尚且要謙卑。一個人不論有多大的功德,最好不要把姿態擺得太高,高處是危險的處所。若把姿態放低一點,福報容易長久保存下去,災難不容易出現,所以說「謙受益」。反過來說,若擡高姿態,則容易折損福報,所以《易經》的看法是要保持謙卑,如此在吉凶禍福中,我們永遠是受益者。

  

丁叁、谄曲煩惱障對治

  

什麼叫谄曲?「曲」是虛僞的念,「谄」是迎奉的言詞。內心有虛僞之心,講出討好別人的迎奉言詞,稱爲谄曲。經文共有叁段,第一段是總標,第二段是別明,第叁段是結勸。先看第一段總標。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

  

消文 佛陀告訴比丘說,內心如果是虛僞的心態,表現出谄媚言詞,這與修學聖道相違背,這是障礙聖道。「是故宜應,質直其心。」,「質」是不谄,這是外表的正直,講話時該怎麼講就怎麼講,不要迎奉別人,而應按照道理而講。「直」是不曲,內心安住于正念,這是內心的…

《佛遺教經講記 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