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直。如是「質直」才是隨順修學聖道,若經常谄曲,修學戒定慧就有困難,與戒定慧無法相應。
當知谄曲,但爲欺诳;入道之人,則無是處。
消文 一個人爲什麼會對別人谄媚呢?是因有欺诳有所求時,只好表現谄媚的言詞,明明知道這樣講不對,根本與事實不符,但爲欺诳對方,表現你對他非常隨順,所以講出谄媚的言詞,這就有欺诳之心。內心安住在聖道上的人,不會做出這種事。
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爲本。
消文 佛陀總結說:一位修行人應當端正道的根本。以正直的心當做修道的根本。
釋義 蕅益大師總結這段經文,很強調一個觀念:「直心是道場」。「道」包括戒定慧,道要生起,必須有一個場所,若沒准備好場所,道就不能生起,哪一個地方是生起「道」的場所呢?就是正直之心。一位宗教修學者,隨順佛陀思想真理來運作,佛陀告訴我們這件事不該做,那件事該做,我們仰仗對佛陀的信心,相信我們的身口意隨順佛法來運作,能使自己離苦得樂。但這裏有一個問題,世間的顛倒衆生比較多,心中有光明智慧想要追求聖道的人比較少。若生于正法時代,心中有光明正法的人多,邪知邪見的人比較少。末法時代剛好相反,魔強法弱,一般衆生的共識顛倒思想多,有正知正見的人少。那我們該怎麼辦呢?佛陀告訴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信念,做該做的事,說該說的話,至于別人心中打什麼妄想,先姑且不去管他,不必隨順衆生的妄想而轉,別人怎麼想,那是他個人的事,佛陀的真理是這樣說的,我們應該隨順真理而行。這是說,我們不可能讓每一個人滿意,一位君子的立身處世只能做該做的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中國儒家思想也有類似的看法,如孔夫子說:「不得中庸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孔夫子認爲世間上有四種人:第一種是行中庸之人,這種人最圓滿,堅持原則,而又處世圓融,有所堅持有所讓步,這種人是千年的冰山雪蓮,稀有而不容易找到。第二種人是狂者,如子路等,狂者進取,處事沖動較不圓融,容易得罪別人,但他心中還有章法道理。第叁種人是狷者,狷者比較保守,別人不喜歡我做,我就不做,狷者心中也能堅持道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既然沒有兼善天下的因緣,也就自己好好用功,獨善其身。孔子說:「必也狂狷乎。」狂狷雖然達不到中庸的標准,但他們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這種人還是可取的。第四種人是孔夫子所呵責的鄉願,「鄉願,德之賊也。」若一味的討好別人,沒有說出自己該說的話,世間的真理就因這些人的鄉願而埋沒,大家已不知什麼是真理,雖苦讀聖賢之書,但說出來的話依然是隨順世俗,聖賢的道理就被這些人所埋沒。這裏的經文也是這個意思,若經常討好別人,養成討好別人的心態,則修戒定慧無法相應,因他的內心缺乏正直的堅持,所以經文說:「谄曲之心,與道相違。」
中國儒家思想講到生命的吉凶禍福,提出二個主要因素:
(一)命運:這是先天所帶來的,出生以後就有一定的生辰八字,幾歲走好運,幾歲走壞運,這是不能改變的,命運是過去的業力所創造的生命相貌。
(二)氣數:這是心中浩然正氣的多寡,內心的氣數有兩種情況:
(1)君子喻于義:君子內心隨順天理而行,這浩然正氣是集義所生,內心經常隨順天理,做你該做的事,講你該講的話,浩然正氣強,氣數就強。即使被算命先生算定今年有厄運,但因氣數強,後天的浩然正氣能彌補先天的厄運。
(2)小人喻于利:小人內心不根據天理運作,一心只想名利,心隨境轉,生命完全沒有章法,只求現前的快樂,不考慮是否合乎天理,這種人的浩然正氣虛弱。氣數是後天所栽培,當氣數弱時,即使命運好也不能發揮作用。
儒家思想很重視培養浩然正氣, 浩然正氣又要如何栽培呢?這也有一定規則,簡單的說即是孟子所說的「集義所生」,內心隨順天理而運作。內心有浩然正氣,雖今年的運氣不佳,但因氣數旺,也能扭轉命運的不足。佛法的道理亦複如是,當然佛法講的更深,佛法講「共世間修學法要」,一位修學者在成就出世解脫之前,先保住人天的安樂,也就是先成就內在的氣數。佛陀對此開出叁種方法:
(一)對治邪業:不要造做罪業,遵守佛陀的根本戒、方便戒。
(二)都攝六根:六根的了別活動,有些是非法,有些是合法,非的要遮止,合法的要鼓勵贊歎,如此適當的管製六根的活動。
(叁)對治煩惱:瞋恚、高慢、谄曲的煩惱要對治,並保持慈悲心、正直心、謙卑心。
修持以上叁種「共世間修學法要」,即使自己前生的命運不佳,也能彌補、扭轉命運。以上是佛陀開導我們追求人天安樂的叁大方法。
《佛遺教經講記 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