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记 七▪P3

  ..续本文上一页正直。如是「质直」才是随顺修学圣道,若经常谄曲,修学戒定慧就有困难,与戒定慧无法相应。

  

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

  

消文 一个人为什么会对别人谄媚呢?是因有欺诳有所求时,只好表现谄媚的言词,明明知道这样讲不对,根本与事实不符,但为欺诳对方,表现你对他非常随顺,所以讲出谄媚的言词,这就有欺诳之心。内心安住在圣道上的人,不会做出这种事。

  

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消文 佛陀总结说:一位修行人应当端正道的根本。以正直的心当做修道的根本。

  

释义 蕅益大师总结这段经文,很强调一个观念:「直心是道场」。「道」包括戒定慧,道要生起,必须有一个场所,若没准备好场所,道就不能生起,哪一个地方是生起「道」的场所呢?就是正直之心。一位宗教修学者,随顺佛陀思想真理来运作,佛陀告诉我们这件事不该做,那件事该做,我们仰仗对佛陀的信心,相信我们的身口意随顺佛法来运作,能使自己离苦得乐。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世间的颠倒众生比较多,心中有光明智慧想要追求圣道的人比较少。若生于正法时代,心中有光明正法的人多,邪知邪见的人比较少。末法时代刚好相反,魔强法弱,一般众生的共识颠倒思想多,有正知正见的人少。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佛陀告诉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做该做的事,说该说的话,至于别人心中打什么妄想,先姑且不去管他,不必随顺众生的妄想而转,别人怎么想,那是他个人的事,佛陀的真理是这样说的,我们应该随顺真理而行。这是说,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人满意,一位君子的立身处世只能做该做的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中国儒家思想也有类似的看法,如孔夫子说:「不得中庸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孔夫子认为世间上有四种人:第一种是行中庸之人,这种人最圆满,坚持原则,而又处世圆融,有所坚持有所让步,这种人是千年的冰山雪莲,稀有而不容易找到。第二种人是狂者,如子路等,狂者进取,处事冲动较不圆融,容易得罪别人,但他心中还有章法道理。第三种人是狷者,狷者比较保守,别人不喜欢我做,我就不做,狷者心中也能坚持道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既然没有兼善天下的因缘,也就自己好好用功,独善其身。孔子说:「必也狂狷乎。」狂狷虽然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但他们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这种人还是可取的。第四种人是孔夫子所呵责的乡愿,「乡愿,德之贼也。」若一味的讨好别人,没有说出自己该说的话,世间的真理就因这些人的乡愿而埋没,大家已不知什么是真理,虽苦读圣贤之书,但说出来的话依然是随顺世俗,圣贤的道理就被这些人所埋没。这里的经文也是这个意思,若经常讨好别人,养成讨好别人的心态,则修戒定慧无法相应,因他的内心缺乏正直的坚持,所以经文说:「谄曲之心,与道相违。

  

中国儒家思想讲到生命的吉凶祸福,提出二个主要因素:

  

(一)命运:这是先天所带来的,出生以后就有一定的生辰八字,几岁走好运,几岁走坏运,这是不能改变的,命运是过去的业力所创造的生命相貌。

  

(二)气数:这是心中浩然正气的多寡,内心的气数有两种情况:

  

(1)君子喻于义:君子内心随顺天理而行,这浩然正气是集义所生,内心经常随顺天理,做你该做的事,讲你该讲的话,浩然正气强,气数就强。即使被算命先生算定今年有厄运,但因气数强,后天的浩然正气能弥补先天的厄运。

  

(2)小人喻于利:小人内心不根据天理运作,一心只想名利,心随境转,生命完全没有章法,只求现前的快乐,不考虑是否合乎天理,这种人的浩然正气虚弱。气数是后天所栽培,当气数弱时,即使命运好也不能发挥作用。

  

儒家思想很重视培养浩然正气, 浩然正气又要如何栽培呢?这也有一定规则,简单的说即是孟子所说的「集义所生」,内心随顺天理而运作。内心有浩然正气,虽今年的运气不佳,但因气数旺,也能扭转命运的不足。佛法的道理亦复如是,当然佛法讲的更深,佛法讲「共世间修学法要」,一位修学者在成就出世解脱之前,先保住人天的安乐,也就是先成就内在的气数。佛陀对此开出三种方法:

  

(一)对治邪业:不要造做罪业,遵守佛陀的根本戒、方便戒。

  

(二)都摄六根:六根的了别活动,有些是非法,有些是合法,非的要遮止,合法的要鼓励赞叹,如此适当的管制六根的活动。

  

(三)对治烦恼:瞋恚、高慢、谄曲的烦恼要对治,并保持慈悲心、正直心、谦卑心

  

修持以上三种「共世间修学法要」,即使自己前生的命运不佳,也能弥补、扭转命运。以上是佛陀开导我们追求人天安乐的三大方法。

  

  

  

《佛遗教经讲记 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