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 四▪P2

  ..續本文上一頁事情,這樣容易惱害衆生,橫結惡緣,這是邪法語,所以我們不能以嘴宣說咒術。其次是仙藥,這是宣說某種藥物能使人長生不老,乃至成就種種神通,及有種種怪力亂神之作用,這是口業的妄語。以上咒術及贊歎仙藥功德皆是邪法語。

  

(二)不得依邪人語而住:邪人是指「結好貴人,親厚媟慢」。貴人是掌握權力之人,若出家衆結交貴人,乃致彼此關系親厚,就容易産生「媟」「慢」的過失。媟是放逸,權貴之人有錢又有空閑,他的生命就是享受人生,及時行樂,他容易講出放逸的言語,所以結交權貴之人,容易受其影響而說出放逸的言語。其次,權貴之人常有傲慢之語,所以結交權貴容易産生傲慢言語,喪失修行者謙卑的態度,所以「皆不應作」。以上是口業的安住戒法,以下是意業的安住。

  

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衆。于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消文 意業的安住有如下幾項:

  

(一)當自端心:這是當觀自心,不見他過。這念心在觀照時,不要觀察別人身口意的過失,而要觀察自己內心的起心動念是善念或惡念。出家衆若從安住的角度來說,「當自端心」是重要因素。有些出家衆在僧團能安住五年、十年、二十年,有些人在僧團安住卻覺得困難,「當自端心」是重要指標,這念心是向內或向外觀察,這是能否安住的重要因素。佛陀要我們修行時,最好向內觀察自己,使自己的惡法減少,善法的功能增加,這是「當自端心」。

  

(二)正念求度:蕅益大師解釋正念求度爲「如理思惟,希求解脫。」如理思惟是隨順真理而做思惟,如經常思惟業果道理、空性道理,乃至真如佛性的道理,一心一意希求解脫。印光大師說念佛法門的成敗在于出離心,修淨土者須「信願具足」,每一句佛號都具足信心、願力,這願力包括「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憑良心講,「欣求極樂」並不難,修行人對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功德,生起好樂心、追求心,這是不難的,但「厭離娑婆」則不容易,能安祥走出叁界,沒有任何罣礙,沒有幾個人能做得到,因想要尋求解脫的心不具足。所以印光大師說,我們應該經常思惟,若今生沒有出離叁界,來生就要墮落叁惡道,因內心的罪業會召感叁惡道的果報。這裏佛陀要我們內心經常正念思惟真理,産生希求解脫之心。

  

(叁)不得包藏瑕疵:瑕疵是指一時的缺陷,譬喻我們起心動念中都有一些貪、瞋、癡、高慢的煩惱。修行人的身業、口業可能有一些過失,或講錯話,或身體行爲不正當,這時自己會知道,別人也會知道,所以很容易把它抓出來,透過忏悔來産生對治。但修行人最大的問題是意業的過失,自己心中經常起惡念,別人卻不知道,如果自己不觀照,就會有問題。憨山大師說,一般念佛人,一方面起煩惱又不對治,如是心中就有二種功能,一是念佛的善功能,一是煩惱的功能,則「佛只聽念,煩惱只聽長」,到了臨命終時,念佛的力量現前,煩惱的力量也現前,不幸的是,煩惱是多生熏習所成,是熟境界;念佛是今生才修習,是生疏的境界,所以最後煩惱把佛號的力量吃掉了。有些人在修念佛淨土法門時,從來不對治煩惱,反正也沒有人知道。修行比較好的人,發現意業起煩惱,就趕快轉念念佛,如是停止煩惱後又開始念佛,念佛一段時間後又起煩惱,發現煩惱時又提起佛號,如是又中斷煩惱,但煩惱的勢力永遠存在,若沒有以呵責或觀照四念處來對治,煩惱就會永遠存在,臨命終時,自己的佛號不是煩惱的對手。所以這裏佛陀的大慈悲,告訴我們不要包藏瑕疵,因爲若放縱煩惱瑕疵,它就會不斷的增長廣大。所以憨山大師的慈悲,告訴我們要對治煩惱,念佛法門一定要調伏現前煩惱,煩惱現前時,或者以呵責的方式,觀照煩惱如大火,讓我們熱惱;煩惱如冤賊,偷走我們的功德法財;煩惱如毒蛇,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如是一方面思惟煩惱的種種過失,一方面用無常無我的智慧來觀察它,煩惱也是因緣所生法,若以觀照力來對治,它的勢力就會減弱。所以這裏經文告訴我們要對治煩惱,不要放縱它。

  

(四)不得顯異惑衆:異是指與衆不同,古德解釋這是顯示自己的功德來迷惑衆生,這裏特別是指顯示自己有神通感應的功德。佛法認爲神通感應是很正常的事情,一個人只要不斷的靜坐,調伏粗重心,心靜下來就會知道一些消息,這都是正常的現象,因爲世間上的事情要出現前都會有征兆,所謂「月暈而風,處潤而雨。」看見夜晚有月暈,就知明天要起風,吉凶禍福出現前都有征兆,所以心靜下來就會知道一些事情。但佛法中不能宣說,因爲宣說神通感應,大衆就會以神通感應做爲追求的目標,而不重視真理了,不再重視俢學最爲珍貴的智慧,所以宣說感應神通讓衆生産生迷惑顛倒,增長衆生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

  

(五)于四供養,知量知足:對飲食、衣服、湯藥、臥具的供養,知道需求有一定的數量,得到後要滿足感恩,不要多多追求。

  

(六)趣得供事,不應畜積:趣是隨順,隨順應得的供養,有多的就布施給常住或是需要的人,不要貪蓄積聚。以上六點是意業戒法的安住。

  

釋義 身口意叁業的安住,我個人認爲有二段經文最爲重要:第一是「節身食時,清淨自活。」對出家衆來說,自己有二個選擇,一是過「少欲知足」的生活,對別人無所求,如此就能把自己的精神體力,完全用于修學戒定慧以追求不朽的功德,追求臨命終時帶得走的功德。第二個選擇,自己喜歡過舒適的生活,則必須與有錢的信徒交往聯絡,你對他有所求,他也對你有所求,你得耗損很多精神體力陪著他,自己所剩下的時間就不多了,到了臨命終時,你絕對會後悔。所以這裏佛陀要我們覺悟,「節身食時,清淨自活。」要盡量過著少欲知足的生活,則對信施無所求,自己就能做主,把握時間,多在佛法上用功。

  

第二是「當自端心,正念求度。」只是「少欲知足」還不夠,內心要生起希求解脫之心,培養止觀的正念。以上這二點,我認爲是非常重要的。前二段的經文,佛陀把根本戒與方便戒皆宣說完畢,以下佛陀贊歎根本戒與方便戒能引生種種功德。

  

丁叁、明戒能生諸功德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消文 以上的根本戒與方便戒的戒法衆多,受戒後,所要斷惡修善度衆生的境界有無量無邊之多,佛陀在臨滅度時,挑選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故稱爲略說。持戒是「正順解脫之本」,這裏是揀別外道的無益苦行,外道他雖也能持種種的苦行,但不能成就解脫。解脫是能解脫煩惱跟痛苦,此處的解脫主要是指禅定跟智慧,戒法本身雖非禅定跟智慧,但它能隨順解脫及隨順智慧,所以它是正順解脫之本,故有資格稱爲「波羅提木叉」,它是別別解脫

  

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透過前面的根本戒而産生功德,透過方便戒使這功德更加安穩,更加增長廣大,如是而生起禅定,禅定則能解脫我們對叁界的欲望。一個人若貪欲重,內心擾動不安,這是苦惱的境界。得到禅定後,內心能夠感到寂靜安樂,所以禅定有解脫欲望的功德。其次,由戒、定的幫助,能産生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能滅除叁界的痛苦。持戒而生禅定,由禅定而生智慧,持戒跟禅定本身是扮演增上緣的角色,也就是說,雖然持戒,但要修禅定仍要修「心一境性」,須修專注力與相續力,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心于所緣相續安住。得到禅定後,若要成就智慧,仍要在教法上聞思修,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因此戒與定是增上因緣,它不是親因緣。

  

丁四、說勸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消文 佛陀在講完戒法後,總結說:「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這裏的「當持淨戒」主要是指根本戒,須執持根本戒。「勿令毀缺」古德解釋是指方便戒,對身、口、意的方便戒不能缺損。爲什麼要持戒呢?因爲只有透過持戒才能産生出世的善法,這善法包括禅定跟智慧。

  

如果不能依止根本戒與方便戒,則種種出世的禅定與智慧功德,皆不能生起,未生的不生,已生的也會喪失,所以「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住處。」我們在成就禅定跟智慧之前,內心要找到二個住處,第一是功德住處,這是指受持四根本戒,則起碼自己的身、口、意安住在功德。佛法講功德是指叁善道以上才稱爲功德,五乘中的功德,起碼成就人天乘的功德。若不奉持四衆戒法,即使你布施蓋醫院,做種種慈善事業,若戒法有所虧損,這善業不能成就功德,而到畜生道做一只狗,福報雖很大,有人侍奉你,但你得不到尊貴身,只在卑賤的果報中享受善業。若要成就功德住處,須持四根本戒法,保住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尊貴身,所以修學佛法,第一要先找到功德住處。其次要找到安穩住處,這是方便戒,若對已有的功德要增長廣大,對于遠離凡夫的增過,遠離外道的損智,乃至安住身、口、意的戒法,都必須要奉持,功德才能安穩。

  

釋義 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對于「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住處」,曾講一個小故事:有一貧窮人供養天神,求能離苦得樂,他早晚上香供水供花,如是虔誠供養十二年。天人被他所感動,有一天這天人化成白發老翁來敲他的門,這貧窮人問:「你是誰啊?」老翁答說:「我就是你供養的天神,我被你十二年虔誠供養所感動,你有什麼祈求呢?」貧窮人說:「我希望能離開痛苦,得到安樂」。于是天人給他一個「得瓶」,只要向「得瓶」祈求,絕對能「所求如願」。這貧窮人向「得瓶」祈求房子,如他所願的出現房子,以後又祈求車乘及種種享受的資具,這窮人也就解脫貧窮,得到快樂的生活。有一天他舉辦一場慶祝法會,請過去所有的朋友來共同慶祝。那些朋友都是貧窮人,他們問主人說:「你以前跟我們一樣貧窮,現在怎能變成這麼富有?」主人答說:「我以前是很貧窮,但我辛苦的向天神祈求十二年,他送我一個得瓶,我向得瓶祈求,就能出現種種我所要的東西。」他的貧窮朋友請他表演這稀有事,主人于是在大衆面前向得瓶祈求某種東西,得瓶就現出這東西,大家非常驚喜,歡喜贊歎鼓掌。主人這時得意忘形,開始唱歌跳舞,在跳舞中不慎打破得瓶,于是從得瓶中出現的房子、車乘、珍寶也隨之全部消失,他又恢複了貧窮。

  

龍樹菩薩告訴修行人,「得瓶」就是戒法,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時是帶著虔誠恭敬的心,所以會珍重「波羅提木叉」,因爲沒有皈依叁寶的人,身心苦惱,後來戒法散發功德,使人身體健康,事事如意,乃至來生有人天的安樂果報。如果沒有生起出世解脫心,因爲持戒而福報現前,就容易志得意滿。諸位要知道,我們之所以有福報是因有戒法,有如這貧窮人本來沒有財富,是因「得瓶」而致富,也就是說,我們這念心本來充滿煩惱跟罪業,如果身口意有些功德,這是因皈依叁寶的關系,在剛開始修行時特別是指因有法寶的戒法。所以如果放逸不持戒,就會喪失功德,又恢複過去的貧窮。龍樹菩薩以「得瓶」故事開示說:「持戒之人,所求如願;破戒之人,一切皆失。」故佛陀開示說:「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住處。」我們在身心苦惱時,要先找一功德住處、安穩住處,「波羅提木叉」即是我們的安穩功德住處。所以在還未離開叁界時,先把住處建造安穩有功德,這是一切修行的基礎。

  

  

  

《佛遺教經講記 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