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講記(五)
淨界法師主講
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面,
丙二、對治止苦法要
佛陀在經典上講到我們生命的相貌,生命就像一個沒有止盡的水流,我們由于過去的業力而召感今生的果報,也會因今生的業力而召感來生的果報,從這個因果相續的道理,就構成永無止盡的生命輪回。在這廣大無邊的生命輪回中,我們的生命會出現二種相貌,一是痛苦憂傷的果報,一是寂靜安樂的果報。當我們開始厭離痛苦果報而追求安樂果報,這樣的一個生命轉變的主要關鍵點在于皈依叁寶。在皈依叁寶中,我們真正所皈依的是法寶,因爲佛陀不能以他的神通力消除我們的罪障,也不能把他的功德直接輸送到我們心中。佛陀的出現于世,對衆生所能做的是說法度衆生,使我們依止佛陀的教法修學,達到滅惡生善,離苦得樂的目的。所以宗喀巴大師在他的開示中一再強調,所謂的皈依叁寶,真正所皈依的是法寶,因爲佛有說法之恩,僧有住持正法之恩,所以也皈依佛寶與僧寶。
佛陀教法的內涵開展出戒定慧叁學,這叁種法門能使衆生離苦得樂。本經把佛陀的戒定慧之學,依其淺深分成二類,一是共世間法要,一是不共世間法要。前面所修學的是成就人天安樂果報的戒定慧,這是基礎的共世間法要。這又分成叁科,前面第一科是對治邪業,這是偏重持戒,以對治身口的過失。以下的二科,包括本科的對治止苦法要,這是透過止觀的修學,以消滅心中的顛倒。所以戒定慧的分判,前面的一科偏重戒學,丙二的對治止苦法要,及丙叁的對治滅煩惱法要,都屬于定學與慧學所收攝,這是整個科判的大意。
對治止苦的「對治」是因地的修學,透過戒定慧的修學,對治心中的煩惱與罪業。「止苦」是果地的功德,經由前面的對治使身心世界離苦得樂。
對治止苦共有叁個法要:丁一、根欲放逸苦對治。丁二、多食苦對治。丁叁、懈怠睡眠苦對治。
丁一、根欲放逸苦對治
戊一、根放逸苦對治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製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
消文「根放逸苦對治」共有叁段,這一段是說明調伏五根的功德。佛陀招呼比丘說:「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在佛陀滅度前,諸位比丘乃至七衆弟子,聆聽佛陀前面開示的對治邪業法要,身口二業安住在根本戒及方便戒,內心産生清淨的功德及安穩的功德。有了前面的功德,應如何修,才能使功德繼續增長廣大呢?「當製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在持戒後,應進一步調伏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是前五識活動的工具,五識要生起了別功能,須依止五根做爲工具,五根的活動就帶動五識的了別。這五根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活動,眼識了別種種顔色,耳識了別種種的音聲,乃至身識了別種種的觸感。佛陀告訴我們,五識依止五根接觸五塵時,「勿令放逸」,這放逸有二層意義:
(一)內心對于雜染法不能加以防止,對接觸雜染法認爲無所謂。
(二)于清淨法不加修學,對叁寶的清淨功德沒有主動追求的意樂。
放逸者的眼耳鼻舌身五識,漫無目標的攀緣塵境,對于惡法不想防止,對于善法也不想成就,只隨順自己的妄想而活動,這稱爲放逸。應如何調伏五根呢?佛陀以牧牛的譬喻來做說明:牛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牧牛之人是指修行人,佛弟子應以什麼心態來調伏五根呢?「執仗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苗稼是已成熟的稻米,這裏是指經由持戒所産生的清淨安穩功德。「執仗視之」的「視」是內心的觀照力,這觀照力主要是觀照業果的道理,以業果的道理來觀照眼耳鼻舌身五識的活動。業果又如何觀照呢?在宗喀巴大師的《廣論》中說,觀照業果有叁個內涵:
(一)業果決定:觀照由五根所造的善業決定召感安樂果報,罪業決定召感痛苦果報,這道理絕不錯謬,也絕無僥幸。若造罪業,一定會帶來痛苦,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而已,這道理是絕不能改變的。
(二)業果不失:所造的業絕對不會喪失,即使今生沒有承受業果,來生也決定要承受果報。
(叁)業果增長:造惡業後如果沒有如法的忏悔,它會日日增長廣大。過去有一禅師修行時得到禅定,在禅定中見到像山一般高大的鹽巴,于是觀察這因緣,才知原來是他過去做沙彌時,曾向常住偷拿少許的鹽巴,就因這樣的行爲,當時沒有如法忏悔,等他成爲老和尚時,這少許的鹽巴已變成像山一樣廣大,因此他趕緊忏悔,補貼常住後,老和尚定境中的鹽山才消失。所以業本身是有爲法,它在心中不是增長就是消減。
透過思惟業果的決定性、不失性及增長性,以這樣的道理來約束心中的牛,如果牛正常的工作,我們以手杖鼓勵牠,如果牛開始失去控製,則以手杖鞭打牠,不讓牠破壞已成就的功德。故我們對眼耳鼻舌身五根,要有所堅持,有所讓步。當五根處于善法的因緣中活動,我們對它表示贊歎,鼓勵自己;如果五根是在雜染的境界攀緣,則以業果道理來呵責它,所以心中要有一標准來管束五根,使持戒功德不會因五根的放逸而遭受破壞。這是在持戒後,應進一步調伏五根,以保持持戒的功德。以上是調伏五根的功德,以下說明放縱五根的過失。
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製也。亦如惡馬,不以辔製,將當牽人,墬于坑埳。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爲害甚重,不可不慎。
消文 如果對五根的活動不加以約束,認爲只要奉持比丘的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條戒,而在戒法的空檔中,放任五根攀緣活動,這樣會有什麼過失呢?
(一)增長煩惱障:若放縱五根,五根不會對現前的境界感到滿足,五識的了別性若受放縱,欲望「將無涯畔,不可製也。」我們永遠不可能滿足五識的貪欲,所以古德說,若放縱一次欲望,有如在一堆燃燒的火中又丟進一根木頭,也就是說,若滿足一次欲望,欲望的煩惱之火就更增長廣大,下一次將更難控製。在美國很多企業家都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眠,他們雖有廣大的財富,但因其五根長期在金錢境界上活動,所以他們永遠不可能感到滿足,欲望煩惱的增長使他們無法安心睡眠。所以放逸五根只有增長欲望,最後「將無涯畔,不可製也。」煩躁擾動隨放逸而增長廣大,使自己苦惱不已。
(二)增長罪障:如果不約束五根,這有如一只暴惡的馬,沒有馬繩的控製,馬不受約束就會失控,于是馬與所載的人全墜落坑陷中。也就是說,前面增長欲望煩惱後,接著就造殺盜淫妄的罪業,這罪業有如坑陷,使我們陷于障礙而不能自拔,這業力也會障礙我們的安樂及修習聖道,從今以後的念佛持咒再也不能感到相應,有如被坑陷障礙而深陷其中。
(叁)增長報障:有了罪業後,就有如盜賊搶奪我們的財富,財富被搶只是一生一世的痛苦,但放縱五根所造作的罪業,卻召感多生多劫的叁惡道果報,所以「危害甚重,不可不慎。」
釋義 以上這一科是說明放縱五欲的結果,它會增長煩惱、罪業及來生痛苦的果報。這段經文是說,我們起初仰仗對佛陀的信心,相信佛陀是一切智者,他所開顯的戒法,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皆是離苦得樂之道,我們就遵循佛陀的製教,約束自己的身口二業,透過持戒的功德,使自己的善業增長廣大。若要進一步保持這功德,對五根要有所約束,這是以業果的道理來約製五根活動的範圍。若對五根不加約束,就會發動煩惱、罪業跟痛苦的果報。初學的比丘、比丘尼比較會遵守規矩,我們回顧曆史的教訓,一個人破戒之前的征兆就是先放逸,他不管束五根的活動時,下一步就是准備要破戒了,所以佛陀在這裏提醒我們要收攝五根。以下第叁段是結示勸修。
是故智者,製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消文 一位有智慧、有志于離苦得樂的修行者,應該經常保持正念,對于五根要適當的管製,不能隨順習氣而讓它自由活動,應該把五根當作盜賊般管束。如果放縱它,我們持戒的功德不久就會被破壞,就像牛失控而犯人苗稼,所以佛陀要我們收攝五根《佛遺教經講記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