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 六

  佛遺教經講記(六)

  

淨界法師主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一面: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製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消文 這段經文是佛陀的結示勸修。修行人對心有二種選擇:一是放縱第六意識,心想什麼就做什麼,心隨妄轉,現在打什麼妄想就去做,對妄想的善惡不加以判斷管製,結果則「喪人善事」,對以前所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因對第六意識的放縱而遭受破壞。反過來說,「製之一處,無事不辦。」蕅益大師解釋「製之一處」爲無二念叁昧,無二念亦即只有一念,也就是修習「止」,使內心專一安住在念佛或持咒的所緣境上。以「製之一處」的方法收攝第六意識,這有何功德呢?「無事不辦」,一切的過失皆能消滅,一切的功德皆能成辦。所以佛陀在臨滅度時,勸勉我們:「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服汝心。

  

釋義 這段經文講到調伏第六意識。天臺宗的教觀,智者大師把佛陀一代的時教,分成二種:

  

(一)教法:智者大師對教法開出五時八教,這五時八教如果詳細分判,則有叁類:

  

(1)頓教法門:如《華嚴經》、《梵網經》等,佛陀爲善根成熟菩薩,開顯大乘法門,這是頓教法門。直接

  

(2)漸教法門:有些衆生大乘善根尚未成熟,所以用漸教法門,次第的調伏對治,故佛陀宣講《阿含經》、《方等經》、《般若經》等經,經過叁時的調整,栽培其善根,這屬于漸教法門。

  

(3)攝漸歸頓法門:把前面的漸教善根收攝入頓教,如《法華經》。智者大師認爲,佛陀一代時教,一百部大藏經,開展出的教法就是叁類:

  

(一)直說大法的頓教。(二)次第調伏對治修學的漸教。(叁)攝漸歸頓,這是《法華經》的會叁歸一。

  

(二)觀法:智者大師在觀照生命真相時,強調觀心,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在觀心中,智者大師強調說,從經論上,佛陀對心識的描述有二:

  

(1)衆禍之門:佛陀在經典上說,我們這念心是衆禍之門,一切災難的根本是由心所發動。

  

(2)衆妙之門:一切功德也是由心所發動,如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等,也是依這念心而生起。

  

總而言之,這念心是不二法門,雜染是它,清淨也是它,關鍵點在于是否能調伏。有如一條牛,我們很難說這牛是好是壞,如果受到調伏,牠乖順的耕田,就能創造很多的苗稼功德;如果牛未受調伏,失去章法,與顛倒相應,牠就會破壞所有的苗稼。所以在修行過程中,調伏這念心變得非常重要,我們這念心,有可能創造地獄果報,也可能創造極樂世界的果報,關鍵點在于是否受到調伏。

  

這裏的經文說出一個消息,不論是比丘或比丘尼,起初是仰仗對叁寶的信心,皈依了叁寶,相信依止叁寶的加持力,決定能使我們離苦得樂。我們也會因信心的增長,奉持戒法,決定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持戒是修行的第一步,是所有修行的道前基礎。但如果只有持戒,會出現一些問題,因爲佛陀所製的戒法有限,譬如比丘尼最多只有叁百多條戒,但這念心所面對的是「法界塵沙」,無量的法都是所面對的境界。如果只是持戒,而不收攝第六意識,則叁百多條戒以外,第六意識活動的空間還是很大。所以如果只是持好戒律,但第六意識到處攀緣,這戒也持得不夠莊嚴。若只是事相上的持戒,心卻往外攀緣,則難保持戒清淨,所以這裏經文說:「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我們在持戒之余,心中應該擁有法寶來調伏這念心,使它安住調伏。

  

今天如果我們是初學者,對整個佛教、僧團還沒有很大的責任,自己還不是方丈,我建議大家少管閑事。雖然出家人要有理想抱負,但在整個修學過程中,一開始先要內觀,先要調伏自己,一位出家衆的攀緣心若無法調伏,很難想象後面的路該怎麼走。雖然你積集很多善業,但攀緣心未調伏,則善業中都夾帶煩惱跟罪業,有如甜美食物中夾雜毒藥,以後得果報時會出現問題,有快樂也有痛苦,果報不莊嚴。所以剛出家時,除非是大善根者,所有修行人都要先大死一番,然後再大活,也就是說,起初要先做一番調伏功夫,這過程是不能避免的。調伏自心平靜後,對自己的身口意已有點把握,再修善度衆生,這樣比較穩當保險。所以佛陀在臨滅度時,悲切地勸勉我們: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服汝心。」修學過程的次第,先折服內心一段時間,以後無論修善或度衆生,功德則是清淨莊嚴的;如果不能折伏自心,有如毒蛇、惡獸、怨賊、大火等的過失則很難避免。以上是佛陀宣講對六根的收攝調伏。

  

丁二、多食苦對治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于好于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消文 這段是有關飲食的調伏。所有的四衆弟子,都是欲界的果報體,故需要飲食,在接受飲食中,有二個重點值得注意:

  

(一)調身少病:前面的都攝六根,對于煩惱欲望要完全消滅,因這些是顛倒所生,但飲食則是生活所需要,並非顛倒所生。飲食應當作藥想,有如病痛時需要吃藥,既然當作服藥想,對于美好的食物或粗鄙的飲食,不要生起多吃或少吃之心,重要的是「趨得支身,以除饑渴。」只求獲取營養來支持色身體力,以滅除饑渴之病,以上的飲食調身主要是指量的多寡。依天臺宗小止觀,飲食過多或過少皆不宜,譬如依自己的身體狀況應該吃二餐,若想要博取日中一食的美名,強迫自己只吃一餐,結果造成身體虛弱,修行時就難以專注。又如貪好美食,吃得過量,氣急生滿,百脈不通,整個身體脹脹的,內心闇鈍,第六意識活動遲鈍,提不起心力修止修觀,因此飲食數量的調和很重要。古德說,若不能調至中庸之道,可調到稍微略少于適當的量。飲食少一點,對修觀照力有幫助,但也不能過于少量。以上說明飲食有調身的作用,至于飲食的量,應該視自己的需要,而不能貪求美味。

  

(二)調心離過:「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這裏譬喻蜜蜂采華,牠只取走花的內在滋味,而不損害外在的顔色香味,所以蜜蜂不會破壞花,花仍存在。「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比丘受供養時,他也是取走飲食的營養,來除自己的饑渴之病,不應該多求,破壞自己的善心。破壞善心的意義有二:(1)破壞自己寂靜的善心:本來修戒定慧很寂靜,但見到美好飲食起貪心,內心就不寂靜。(2)破壞信徒清淨的信心:信徒見出家衆貪求美食,會破壞對叁寶的信心。

  

最後總結說:「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一位有智慧者,對于自己的身心狀態,應該堪受多少飲食,自己要清楚分明,飲食不能過多或過少,而耗損自己的福報。

  

釋義 古德說:「身安則道隆。」飲食會影響我們的根身,心識依止根身生起了別,所以根身有障礙,心就會有障礙。譬如佛在世時,周利盤陀伽到斯提國托缽,斯提國當時有毒龍危害百姓,居民請周利盤陀伽尊者降伏毒龍,尊者是大阿羅漢,具有叁明六通八解脫,于是他到毒龍處所入火光叁昧,降伏了毒龍。居民爲感謝尊者,准備許多美好奶酪牛奶供養他。有一女衆想,尊者吃太多牛奶恐怕太冷,于是取來與水同樣顔色的酒供養尊者,尊者喝酒後,酒性發作,回精舍途中竟醉倒路旁。佛陀跟阿難尊者托缽回來見狀,佛陀就明知故問說:「這是誰啊?」阿難尊者說:「他是周利盤陀伽。」佛陀說:「他能降伏毒龍啊,而現在卻連一只蛤蟆都不能降伏。」佛陀呵責後就製定了不飲酒戒。這故事是說,聖人飲酒尚且會引起過失,何況是凡夫!所以我們內心會受生理狀態的影響,因爲心的活動要依止根身,而根身受飲食影響。所以有志于修行者,除了飲食數量的多少要揀別外,太汙濁的飲食最好不要食用,如蔥、蒜等,生吃增淫,熟吃增恚。此外,加工食品或化學藥品等,也最好不要食用。有些人的體質很特別,如吃某種飲食就感覺不對勁,則此類食物即不適合食用。莫說是凡夫,甚至阿羅漢的飲食也要注意,因爲飲食會影響生理狀態,生理狀態又影響心理狀態,所以要知道自己身體的體質是冷性或熱性,適合吃哪些食物,修行時的明了性才會強。這裏說明調和飲食,一定要知道調身調心,一方面使色身保持最…

《佛遺教經講記 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