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讲记(六)
净界法师主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面: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消文 这段经文是佛陀的结示劝修。修行人对心有二种选择:一是放纵第六意识,心想什么就做什么,心随妄转,现在打什么妄想就去做,对妄想的善恶不加以判断管制,结果则「丧人善事」,对以前所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因对第六意识的放纵而遭受破坏。反过来说,「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蕅益大师解释「制之一处」为无二念三昧,无二念亦即只有一念,也就是修习「止」,使内心专一安住在念佛或持咒的所缘境上。以「制之一处」的方法收摄第六意识,这有何功德呢?「无事不办」,一切的过失皆能消灭,一切的功德皆能成办。所以佛陀在临灭度时,劝勉我们:「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服汝心。」
释义 这段经文讲到调伏第六意识。天台宗的教观,智者大师把佛陀一代的时教,分成教与观二种:
(一)教法:智者大师对教法开出五时八教,这五时八教如果详细分判,则有三类:
(1)顿教法门:如《华严经》、《梵网经》等,佛陀为善根成熟菩萨,开显大乘法门,这是顿教法门。直接
(2)渐教法门:有些众生大乘善根尚未成熟,所以用渐教法门,次第的调伏对治,故佛陀宣讲《阿含经》、《方等经》、《般若经》等经,经过三时的调整,栽培其善根,这属于渐教法门。
(3)摄渐归顿法门:把前面的渐教善根收摄入顿教,如《法华经》。智者大师认为,佛陀一代时教,一百部大藏经,开展出的教法就是三类:
(一)直说大法的顿教。(二)次第调伏对治修学的渐教。(三)摄渐归顿,这是《法华经》的会三归一。
(二)观法:智者大师在观照生命真相时,强调观心,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在观心中,智者大师强调说,从经论上,佛陀对心识的描述有二:
(1)众祸之门:佛陀在经典上说,我们这念心是众祸之门,一切灾难的根本是由心所发动。
(2)众妙之门:一切功德也是由心所发动,如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等,也是依这念心而生起。
总而言之,这念心是不二法门,杂染是它,清净也是它,关键点在于是否能调伏。有如一条牛,我们很难说这牛是好是坏,如果受到调伏,牠乖顺的耕田,就能创造很多的苗稼功德;如果牛未受调伏,失去章法,与颠倒相应,牠就会破坏所有的苗稼。所以在修行过程中,调伏这念心变得非常重要,我们这念心,有可能创造地狱果报,也可能创造极乐世界的果报,关键点在于是否受到调伏。
这里的经文说出一个消息,不论是比丘或比丘尼,起初是仰仗对三宝的信心,皈依了三宝,相信依止三宝的加持力,决定能使我们离苦得乐。我们也会因信心的增长,奉持戒法,决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持戒是修行的第一步,是所有修行的道前基础。但如果只有持戒,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佛陀所制的戒法有限,譬如比丘尼最多只有三百多条戒,但这念心所面对的是「法界尘沙」,无量的法都是所面对的境界。如果只是持戒,而不收摄第六意识,则三百多条戒以外,第六意识活动的空间还是很大。所以如果只是持好戒律,但第六意识到处攀缘,这戒也持得不够庄严。若只是事相上的持戒,心却往外攀缘,则难保持戒清净,所以这里经文说:「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我们在持戒之余,心中应该拥有法宝来调伏这念心,使它安住调伏。
今天如果我们是初学者,对整个佛教、僧团还没有很大的责任,自己还不是方丈,我建议大家少管闲事。虽然出家人要有理想抱负,但在整个修学过程中,一开始先要内观,先要调伏自己,一位出家众的攀缘心若无法调伏,很难想象后面的路该怎么走。虽然你积集很多善业,但攀缘心未调伏,则善业中都夹带烦恼跟罪业,有如甜美食物中夹杂毒药,以后得果报时会出现问题,有快乐也有痛苦,果报不庄严。所以刚出家时,除非是大善根者,所有修行人都要先大死一番,然后再大活,也就是说,起初要先做一番调伏功夫,这过程是不能避免的。调伏自心平静后,对自己的身口意已有点把握,再修善度众生,这样比较稳当保险。所以佛陀在临灭度时,悲切地劝勉我们:「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服汝心。」修学过程的次第,先折服内心一段时间,以后无论修善或度众生,功德则是清净庄严的;如果不能折伏自心,有如毒蛇、恶兽、怨贼、大火等的过失则很难避免。以上是佛陀宣讲对六根的收摄调伏。
丁二、多食苦对治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消文 这段是有关饮食的调伏。所有的四众弟子,都是欲界的果报体,故需要饮食,在接受饮食中,有二个重点值得注意:
(一)调身少病:前面的都摄六根,对于烦恼欲望要完全消灭,因这些是颠倒所生,但饮食则是生活所需要,并非颠倒所生。饮食应当作药想,有如病痛时需要吃药,既然当作服药想,对于美好的食物或粗鄙的饮食,不要生起多吃或少吃之心,重要的是「趋得支身,以除饥渴。」只求获取营养来支持色身体力,以灭除饥渴之病,以上的饮食调身主要是指量的多寡。依天台宗小止观,饮食过多或过少皆不宜,譬如依自己的身体状况应该吃二餐,若想要博取日中一食的美名,强迫自己只吃一餐,结果造成身体虚弱,修行时就难以专注。又如贪好美食,吃得过量,气急生满,百脉不通,整个身体胀胀的,内心闇钝,第六意识活动迟钝,提不起心力修止修观,因此饮食数量的调和很重要。古德说,若不能调至中庸之道,可调到稍微略少于适当的量。饮食少一点,对修观照力有帮助,但也不能过于少量。以上说明饮食有调身的作用,至于饮食的量,应该视自己的需要,而不能贪求美味。
(二)调心离过:「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这里譬喻蜜蜂采华,牠只取走花的内在滋味,而不损害外在的颜色香味,所以蜜蜂不会破坏花,花仍存在。「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比丘受供养时,他也是取走饮食的营养,来除自己的饥渴之病,不应该多求,破坏自己的善心。破坏善心的意义有二:(1)破坏自己寂静的善心:本来修戒定慧很寂静,但见到美好饮食起贪心,内心就不寂静。(2)破坏信徒清净的信心:信徒见出家众贪求美食,会破坏对三宝的信心。
最后总结说:「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一位有智慧者,对于自己的身心状态,应该堪受多少饮食,自己要清楚分明,饮食不能过多或过少,而耗损自己的福报。
释义 古德说:「身安则道隆。」饮食会影响我们的根身,心识依止根身生起了别,所以根身有障碍,心就会有障碍。譬如佛在世时,周利盘陀伽到斯提国托钵,斯提国当时有毒龙危害百姓,居民请周利盘陀伽尊者降伏毒龙,尊者是大阿罗汉,具有三明六通八解脱,于是他到毒龙处所入火光三昧,降伏了毒龙。居民为感谢尊者,准备许多美好奶酪牛奶供养他。有一女众想,尊者吃太多牛奶恐怕太冷,于是取来与水同样颜色的酒供养尊者,尊者喝酒后,酒性发作,回精舍途中竟醉倒路旁。佛陀跟阿难尊者托钵回来见状,佛陀就明知故问说:「这是谁啊?」阿难尊者说:「他是周利盘陀伽。」佛陀说:「他能降伏毒龙啊,而现在却连一只蛤蟆都不能降伏。」佛陀呵责后就制定了不饮酒戒。这故事是说,圣人饮酒尚且会引起过失,何况是凡夫!所以我们内心会受生理状态的影响,因为心的活动要依止根身,而根身受饮食影响。所以有志于修行者,除了饮食数量的多少要拣别外,太污浊的饮食最好不要食用,如葱、蒜等,生吃增淫,熟吃增恚。此外,加工食品或化学药品等,也最好不要食用。有些人的体质很特别,如吃某种饮食就感觉不对劲,则此类食物即不适合食用。莫说是凡夫,甚至阿罗汉的饮食也要注意,因为饮食会影响生理状态,生理状态又影响心理状态,所以要知道自己身体的体质是冷性或热性,适合吃哪些食物,修行时的明了性才会强。这里说明调和饮食,一定要知道调身调心,一方面使色身保持最…
《佛遗教经讲记 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