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 七

  佛遺教經講記(七)

  

淨界法師主講

  

  

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叁面,

  

丙叁、對治滅煩惱法要

  

基本上,從事宗教的修學,目的是爲了改造我們的生命,希望透過宗教的修學,使生命離開痛苦,得到安樂。既然是爲了改造生命,從修學的次第上來說,一定要先知道生命的真相。所有宗教師對生命的看法,基本上分成叁大類:

  

(一)無因緣論: 這類宗教師認爲生命的痛苦跟快樂,都是沒有因緣的,換句話說,生命只是一個偶然,痛苦是因爲他運氣不好,快樂是因爲他比較幸運,苦樂的背後沒有因緣力量的支持。如果建立這樣的知見,想要離苦得樂唯一能做的就是及時行樂,因爲生命沒有因緣,所以斷惡修善、皈依叁寶並無意義,這種顛倒的思想就帶動錯誤的行爲,這是無因緣論。

  

(二)邪因緣論:邪因緣論者認爲,生命的快樂跟痛苦是有其因緣,這因緣寄托在有主宰性的天神,天神是我們痛苦跟快樂的唯一因緣,換句話說,希望離苦得樂,自己並沒有任何辦法,我們沒有自主的能力,只能仰仗對天神的皈依、禮拜、祈禱、供養,使天神賜給我們快樂,拔除我們的痛苦。這樣的思想,佛法認爲是心外求法,名之爲外道,因他們認爲苦樂的因緣是在心外,除了現前一念心性,另外有一強大力量主宰我們的苦樂,所以改造內心沒有意義,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向外對天神的祈禱。佛法認爲這種思想是邪因緣論,雖然有因緣,但這是一種錯誤的因緣。

  

(叁)正因緣論:佛法提出正因緣論,佛陀出世就對大衆宣布,生命的痛苦跟快樂有其因緣,因緣的本身跟身口意所造作的業力有關系,故是自作自受,自己創造某種業力,就召感這種果報。佛法認爲生命有一定的軌則,什麼業力就召感什麼果報,這是佛法的根本思想,站在本經的角度,佛陀想引導我們離苦得樂,他提出兩個主題:

  

第一個:共世間法要:透過共世間法要的修學,以成就人天的安樂果報。

  

第二個:不共世間法要:遵循出世的規則,成就永恒的解脫。

  

這裏是講到共世間法要,我們的身口意叁業,只要能遵守以下的叁大規則,就能離苦得樂:

  

(1)對治邪業:這是持戒清淨,若想離苦得樂,首先要遵守佛陀的根本戒與方便戒。

  

(2)對治止苦法要:這是都攝六根。我們在持戒以後,對六根要善加管製,不能使令它完全沒有目標的放逸,放逸會破壞我們持戒的功德,所以在持戒後,對六根要加以收攝。

  

(3)對治煩惱法要:想成就人天安樂的果報,有叁種煩惱要加以對治,因這叁種煩惱的活動,會嚴重破壞人天安樂果報。所以遵守這叁個規則:①、持戒。②、都攝六根。③、對治煩惱。則能成就人天的安樂,以下即說明對治滅煩惱法要。

  

佛陀在臨滅度前告誡我們,內心的瞋恚、貢高、谄曲等煩惱,會嚴重傷害我們人天的安樂果報,所以應該加以對治。

  

丁一、瞋恚煩惱對治

  

首先解釋「瞋恚」的相貌,什麼叫瞋恚?對于不如意的境界, 內心感到憤發,憤發是一種不安穩性的造作。當身口意遇到不如意境界而失去控製時,産生造作不安穩性的行爲,稱爲瞋恚。瞋恚煩惱的對治,在經文中分成叁科,以下第一科先說明忍辱的相貌。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所遇到的境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

  

消文 佛陀在臨滅度前,把自己過去世修學菩薩道提出來對弟子們有所勉勵。佛陀說,如果有人拿刀對我們一節一節的割開身體,這樣的傷害所造成的痛苦雖非常嚴重,但我們應該「當自攝心,無令瞋恨。」這時不論外境是否合理,這念心要「都攝六根」,將之收攝回來,思惟佛法的真理。要如何思惟呢?佛法認爲生命有其因緣,「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就是說,今天會遭遇這種痛苦,主要是因內心有罪業,外在的人事只是增上緣,外在人事的刺激把心中的罪業逼出來,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心中的罪業所召感,故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沒有必要瞋恨。此外,也要護持口業,不要生起粗暴的言詞。若不這樣如理思惟佛法真理,而放縱自己的情緒,則所産生的瞋心之火,就破壞了先前所栽培的布施、持戒等種種的善業功德。也就是說,所發動的瞋心,先傷害自己,再傷害別人。

  

釋義 蕅益大師說這段經文是「以重況輕」,舉出最嚴重肢解身體的傷害,這都能忍辱,何況是輕微的傷害呢?我們生活在人世間,有可愛的順境,也有不可愛的逆境,當然逆境的時間多,順境的時間少。當遇逆境時,我們有二種不同作法:

  

(一)心隨境轉: 這念心若執著于逆境上,就會帶動瞋恚的情緒,因心隨境轉的結果,境界對我們産生很大的影響力,帶動內心已有的瞋心種子出來活動,瞋心活動的結果,首先傷害自己,接著再以惡言惡行傷害別人,這是遇逆境時的第一種反應。

  

(二)收攝內心:佛陀教誡我們,既然想要離苦得樂,這個時候遇到逆境,就要趕快收攝內心,把心帶回家。在收攝內心後,思惟佛法道理,不要執著在境界上,心安住于真理上思惟,思惟現在承受痛苦,是在釋放自己的罪業,這與別人無關,如此的如理思惟,就能在惡劣環境中,平安度過逆境,消除自己無始的罪障。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當自攝心」,這是保護功德的關鍵處。以上說明忍辱的相貌,以下說明忍辱的功德。

  

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消文 當我們遇到逆境的刺激,應該「當自攝心,思惟真理。」佛陀在這段經文說明,爲什麼不能放縱瞋心,而應當攝心的理由。忍辱的功德是持戒及苦行所不能相比的,六度功德的大小是後後超勝前前,持戒功德超越布施,乃至忍辱功德超越持戒,忍辱所發揮滅惡生善的功德,超越持戒與苦行。一個人遇逆境時,能表現安忍的力量,「當自攝心,莫向外求」,這才稱爲「有力大人」。蕅益大師解釋「有力大人」說,一個人若經常發脾氣,這人的內心沒有力量,他沒有力量修習善法,因爲瞋心的生起會障礙修道,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心平氣和時能靜坐叁十分鍾,但瞋心一發動,則坐不到五分鍾。所以經常發脾氣,心常擾動,根本沒有力量修習善法,是一個沒有力量的人,因你的力量被瞋心所蒙蔽,因此想要有力量修學善法,須修忍辱,方有廣大力量修諸功德。我們應該把惡罵及傷害的逆緣,當作甘露來受用,甘露是天上的飲食,是不死之藥,有長壽及治病的功能。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把惡逆因緣當做自己一種生命的考驗,否則就不是「入道智慧人也」。爲什麼要修忍辱?因瞋恚的過失有叁:

  

(一)破諸善法:瞋恚會破壞以前所成就的善法,好不容易點點滴滴。所成就的布施、持戒功德,因爲一時的瞋心而遭受破壞。

  

(二)壞好名聞:因瞋心故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叁)人不喜見:瞋心會造成今世後世相貌的醜陋,他人見之不起歡喜。

  

佛陀總結說:瞋心的過失勝于猛烈大火,因大火燒毀外在的房屋資具,我們還可再重建,但瞋心是內在之火,會燒盡好不容易積功累德所成就的善業,所以「劫功德財,無過瞋恚。」若要破壞惡法,首要消滅瞋心,否則辛苦積集的善業,因一時情緒失控,瞋恚大火燒毀內心的功德財庫,實在非常可惜。

  

釋義 我們修學般若智慧,若完全在順境,雖可但這力量不能廣大,一定要有逆境的刺激磨煉,心中的觀照智慧才能增長廣大。所以佛陀在《法華經》上,一再的贊歎提婆達多,佛陀說,在他的因地菩薩道上,提婆達多扮演重要的角色。佛陀之能成佛,自己的努力是主要因素,但提婆達多處處對佛陀的傷害跟障礙,卻使佛陀疾速成就種種的波羅蜜。有如一顆玉石,若未加以磨煉,本質即使再好,也不能發出燦爛的光輝。所以修行人若害怕逆境磨煉,智…

《佛遺教經講記 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