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佳狀態,一方面遠離貪瞋的過失。
丁叁、懈怠睡眠苦對治
在《大毘婆沙論》說,睡眠因緣有叁:
(一)飲食引生:只要有飲食就一定要有睡眠,若整天不睡眠,這是不正確的,爲了消化食物,就需要睡眠。
(二)時節因緣:睡眠跟天氣有關,有些人到晚上天黑時,就需要睡眠。
(叁)懈怠引生:有些人的人生沒有目標,沒事就想睡。這裏經文所說睡眠的對治,正是對治懈怠所引生的睡眠。至于飲食跟時節所引生的睡眠,在凡夫階位暫時不能避免。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消文 這是第一科總標「精進之相」。精進的相貌是白天修習止觀,莫浪費時光。佛在世時的時間是分成六時,晝叁時及夜叁時,晚上分成初夜、中夜及後夜等叁時,一個時節等于四個小時。初夜及後夜也不停止修習止觀,中夜時比較容易昏沈,故用來誦經。「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這裏的完全沒有睡眠,是指大阿羅漢的精進,如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等具有叁明、六通、八解脫的大阿羅漢,他們具有禅定叁昧,根本不需要睡眠,普通的慧解脫阿羅漢都還做不到。《阿含經》上說,外道質問佛陀:「您老人家有睡眠嗎?」佛陀答說:「我也有睡眠。」佛陀是在中夜睡四個小時,外道就譏嫌佛陀說:「佛陀您也睡眠,睡眠是愚癡相,您也跟愚癡相應。」佛陀說:「你根本不知什麼叫愚癡相。」睡眠是不定心所,怎麼會是愚癡呢?這是說,佛陀對睡眠跟飲食都是調和的。我們在讀這段對治時要注意,前面講到五欲的放縱,這是生理狀態完全不需要的,是自己的妄想顛倒所捏造出來,故要完全消滅。但飲食睡眠不是顛倒心所捏造,人的果報體其生理結構需要飲食睡眠,故要調伏而不是斷除。這段經文中,佛陀對具有禅定的大阿羅漢,標出精進之相,讓我們産生慚愧心。
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消文 這段經文說明對懈怠所引生睡眠的修觀對治,這有二個觀法,第一個觀法:「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于怨家。」我們不應該懈怠睡眠,因爲我們心中有很多的煩惱罪業,猶如盜賊經常在身旁出沒,隨時想殺害我們,故不應該懈怠。第二應觀想:「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我們生命中所能用的時間有限,無常火在我們出生後就不斷燃燒,一天一天的過去,壽命也隨之減少,我們應當利用有限的生命早求解脫,不要空過時間而放縱自己懈怠睡眠。
釋義 以下講一個修觀對治懈怠的故事:佛在世時有一商人帶著狗出外經商,在休息時,狗把商人所帶的肉全部吃光,商人知道後非常生氣,就把狗兒的四條腿打斷,丟棄曠野讓牠自生自滅。狗被打斷腿非常瞋恨,牠含瞋恨之心即將死亡,這時舍利弗尊者于寮房中打坐,他清淨光明的心,晝夜六時觀照衆生得度與否,這時他知此狗因瞋心將墮叁惡道,尊者就以神通力來到狗兒的地方,先給牠一碗牛奶喝,再爲牠說法,以消滅狗心中的瞋恨障礙,不久狗就往生,並投生于舍衛國一戶長者人家做兒子。當他七歲時,舍利弗尊者向長者要求這兒子做他的沙彌弟子,長者也答應了。沙彌跟尊者回精舍後,精勤修學,很快就證到阿羅漢果。比丘們對這件事議論紛紛,這沙彌怎麼能如此迅速證得阿羅漢果呢?佛陀說:「這沙彌以前是迦葉佛時代的維那師父,他的聲音特別清澈嘹喨,經常帶領大衆師共修。有一天共修中,有一老比丘的聲音比較汙濁遲鈍,這維那師就譏嫌老比丘說:「你的聲音怎麼像狗叫一樣難聽。」老比丘說:「你怎麼能對我講這種話呢?你知道我是誰嗎?」維那師說:「你是迦葉佛時代的比丘。」老比丘說:「不僅如此,我是一位阿羅漢,你對我講這種話適當嗎?」維那師父知道他是位聖人,趕緊向他忏悔。忏悔滅除了地獄果報,但余報還在,所以五百世墮爲狗身,在這五百世中,大多沒有吃飽飯。經過五百世老病死的生死折磨,才在這最後一世,又即將墮落叁惡道時,舍利弗尊者見他有善根,出手救牠,牠後來出生爲人而成就聖道。
以上故事是說,我們在還未入初果的位不退之前,雖然內心中積集了善根善業,但是我們心中也有煩惱跟罪業,如果臨命終或其它時候觸動這煩惱罪業,「一失人身,萬劫不複。」你要得到像今生的因緣,有健康的身體,遇到叁寶的住世,有一道場安住,聽聞佛法,專心修學,這是不可得也。有時我們看一只螞蟻,牠到處亂竄,承受流轉的痛苦。而我們今天得到尊貴人身,結果卻浪費這個人身,實在非常可惜。我們今生中有很大的機會能成就解脫,如果不把握今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萬一觸動罪業,萬劫不複人身。所以這裏從煩惱勢力的強大,及在無常大火中,我們所能把握的時間不多,以這二方面來做觀察,警惕自己精進修行。這要如何精進呢?看下一段經文的持戒對治。
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鈎,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
消文 先講一個譬喻:煩惱毒蛇睡在我們心中,「睡」是指種子,唯識學說,我們內心的相貌有二:一是現行,一是種子。種子雖沒表現出來,但潛伏在第八識中。一個人雖暫時不起煩惱,但煩惱的功能仍存在,有如一個人睡覺,只要把他叫醒,他就會起來活動。譬如有一毒性很強的黑蛇,跟我們同一房間共住,表面上毒蛇雖未活動,但只要有一點音聲吵醒牠,毒蛇就會傷害我們。所以心中的煩惱,只要遇上惡因緣,就可能觸動煩惱而造罪業,故「當以持戒之鈎,早摒除之。」蕅益大師說,這裏的持戒不完全只是律儀戒,因律儀戒對治身口的過失,這裏的持戒還包括定共戒、道共戒,含有止觀的力量,尤其是有四念處的觀行,以不淨、苦、無常、無我四種智慧,觀照我們的身心世界,以調伏愛取煩惱。煩惱蛇滅除後,才能安穩睡眠,睡眠也不再障礙心中的聖道。
我們的果報體需要飲食跟睡眠,《瑜伽師地論》說,睡眠的方法要采取分段的方式,一次不要睡太久,不宜連續睡眠超過六小時,否則心性容易闇鈍。晚上睡眠不超過六小時,有時中午飯後會疲累,可小睡片刻。所以甯可以小睡的方式休息,也不要連續睡眠超過六小時。若要睡得少,應少吃甜點,飲食不可吃太多,吃得多就會睡得多。以上是睡眠的調和,以下是結示勸修。
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爲第一。慚如鐵鈎,能製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消文 這裏的結勸不只針對睡眠,也包括前面的調伏五根,調伏第六意識,乃至調和飲食與睡眠的結勸。在整個修行當中,保持慚愧心非常重要,有如衣服能莊嚴色身,慚愧心能莊嚴功德,所以慚愧有生善的功能。其次,慚愧心就像鐵鈎,鐵鈎能製伏過失,所以慚愧心也有滅惡的功能。一個人若沒有慚愧心,即使能布施、持戒,功德也難保持不失。有慚愧心的人才能生起善法,若無慚愧,則與畜生沒有差別。
釋義 佛陀講完這段經文後,以慚愧做總結,慚愧的意義是內心能「崇重賢善,輕拒暴惡。」內心當中思惟人世間有賢善之法,也有暴惡之法,自己對善法是尊重贊歎,雖然不能馬上做到,但對善法有好樂追求之心。對惡法雖然不能馬上消滅,但能厭惡呵責,這就是慚愧。畜生道的生命是完全跟著直覺走的,如貓、狗餓時就尋找食物吃,累了就躺著睡,牠們沒有什麼慚愧。慚愧生起的因緣是來自于對生命的正見,知道善業召感安樂果報,罪業召感痛苦果報,故站在離苦得樂的角度,才會尊重善法,厭離惡法。在菩薩的修學中,到了十住位,以空性爲住時,就不退轉了。但在十住位前的十信位,《瑜伽師地論》說,十信位的菩薩從初信到十信,他所依止的就是增上慚愧,「雖做惡業,速疾能悔;若墮惡趣,終不久留。」若出現身、口、意的過失,自己能産生反省對治的力量。爲什麼能反省對治呢?因廣泛學習經論,內心能對善、惡劃出一道標准,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他的行爲自然會有章法。我總覺得一個人即使行菩薩道,自己也要有章法,有所堅持,有所讓步,不論待人處事要有底限,若完全隨順衆生,自己就喪失了應有的格調。這底限如何判斷呢?這要從經論中學習義理,做爲判斷的標准,也就是要有慚愧心。內心要有好樂善法,厭離惡法的心態,這是一個人進步的最主要動力,如果不想追求善法,厭離惡法,則生命跟畜生就沒有什麼差別,因畜生只爲飲食與睡眠而活,牠的生命完全沒有增上的功能。
《佛遺教經講記 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