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十叁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十叁)

  

淨界法師講述

  

  

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 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議第十八面

  

第叁十六章 輾轉獲勝

  

佛陀在《法華經》上,對我們的叁界果報,清楚的開示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我們在叁界流轉的身心果報,基本上有兩種的痛苦:

  

(一)身心逼迫之苦:這是「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叁界的果報經常受到衰老、病痛、死亡,乃至于種種不如意境界的刺激,我們常感受到逼迫性的痛苦。

  

(二)不安穩性之苦:這是「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生活在起火燃燒的房子中,這火是指無常之火,我們在叁界中,對未來充滿不安穩性,我們無法預測明日之事,也無法預測今日所擁有的一切,在什麼時候會喪失,這是生命不安穩性之苦。

  

我們叁界的果報體,就在不安穩性、逼迫性中,承受生命的種種痛苦。因此我們一個有情衆生應該如何在生命中,找到一個究竟安穩的皈依處,變成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目的。依本經的開示,爲了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必須修學兩個重要法門:

  

(一)甚深見:若想要改造生命,就必須先了解生命,如果對生命一無所知,如何能改變生命呢?又如何了解生命呢?天臺宗的智者大師,他根據龍樹菩薩的《中觀論》頌:「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開展出對生命的觀察,首先是觀察因緣所生法,這因緣所生法是所觀境,觀察生命是假借因緣所生,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廣泛來說,整個叁界的五蘊身心世界,都是因緣所生法。智者大師說,在五蘊中以識蘊,亦即以現前一念心識的觀察,最爲簡單扼要,所以他開展出觀心法門,若能明了心識的活動,就能了解自己生命的過去、現在、未來,所以他認爲觀心就能觀照一切的生命。因此觀察因緣所生法,簡單的說就是觀照現前一念明了分別的心識。在觀察這念心識上,有叁種的觀照方法:

  

(1)我說即是空:觀察這念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的心識,有時起善念,有時起惡念,這善、惡念的功能是假借因緣所生,不是本來就具足的。既然它是後天的熏習所成就,所以從本性上觀察,它是畢竟空寂的。這樣的「從假入空觀」就能把虛妄的分別心,帶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清淨心。如是的從假入空觀,使我們深深的理解,「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原來我們的本來面目與十方諸佛的本來面目,並沒有差別的,一切的惡法是可以斷除的,一切的善法也可以假借修學的因緣而成就,如是成就了大乘的信心,所以修空觀使我們對成就佛道有了重要的信心。

  

(2)亦名爲假名:前面是說明整個十法界無差別的體性,而現前所見差別的果報,又是怎麼來的呢?譬如有的果報是螞蟻,有的果報是人,在人的果報中也有種種的差異,怎麼會有這些不同的果報呢?「亦名爲假名」,這念清淨的心性,它會接受業力的熏習,若造善業,則熏習這念清淨心,變現出安樂尊貴的果報;若造罪業熏習這念心,變現出卑賤痛苦的果報。因爲因地所造的業力不同,故創造出種種差別的果報,「亦名爲假名」,因爲業力的造作,故産生十法界假名假相假用的差異。

  

(3)亦名中道義:若能觀察無差別的體性,也能同時觀察差別的因緣果報,空假之間能達到平衡,這即是中道的思想,已能正確圓滿的觀察整個生命的真實相。以上即是天臺宗的一心叁觀,引導我們如何以簡單扼要的方法來觀察生命,亦即觀察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就能知道整個生命的水流,它過去的因地如何,現在的造作是如何,未來的果報又是如何,如此我們就能了解過去,把握現在,開創未來。以上即是我們在修學之前,所必須具足的甚深見。

  

(二)廣大行:依止甚深見,開展出廣大行,開始從事改造生命的種種行動,使自己能離苦得樂。這些行動在本經中分成兩個重點:

  

(1)善業力:這是透過布施、持戒、忍辱等叁個法門的修學,成就善業力,這善業力使我們得到人天的暫時安樂果報。

  

(2)正念力:這是透過精進、禅定、智慧等止觀的修學,使我們內心産生正念力,以出離叁界火宅,得到究竟的安樂。在本經廣大的修學內涵中,一種是業力的修學,一種是念力的修學,這二種修學的重點是依止甚深見所開展出來的。以下看第叁十六章的輾轉獲勝。

  

佛言:「人離惡道,得爲人難。既得爲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爲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消文 這段經文說明成就甚深見,進一步修習廣大行之前,須具有道前基礎,具足修道的資糧,這些資糧的具足是難而不容易的:

  

人離惡道,得爲人難:佛陀說,一個人能從叁惡道的極度痛苦中解脫,而得到尊貴人身,成爲修學的法器,這件事是不容易的。唯識學說,有些人很容易從叁惡道中解脫出來,有些人則難以從叁惡道解脫,這其中的差別,在于是否有增上慚愧心,所謂的「增上」是指堅定而強烈的慚愧心。有些人在因地時能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對于善業召感安樂果報,罪業召感痛苦果報,他對這真理深信不疑,所以內心崇重賢善,輕拒暴惡,好樂善法,呵責惡法。雖然有這信心的支持,但他內心深處也累積了一些邪惡的功能,這邪惡的功能遇到染汙境界刺激時,就生起煩惱的活動,帶動身口造罪業。但在夜深人靜時,他生起慚愧心,呵責自己,深感後悔。但沒多久,又遇到染汙境界,他又造業,造業後又後悔。因爲他在造罪業時有慚愧心,所以業力變得不堅固,因此墮叁惡道時,果報也不堅固,所謂「雖造罪業,速疾能悔,若墮惡趣,終不久留。」所以他很容易從叁惡道痛苦的果報中解脫出來。相反的,有些人的內心是無慚無愧,或雖有慚愧,但不堅固,所以他在造罪業時是數數現行,都無慚愧,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業力就特別堅固,所以得果報時也特別堅固。

  

既得爲人,去女即男難若在佛法中有正見,雖墮叁惡道,但很快又能得到人身,而人身是修學佛法的重要資糧。人有男人與女人之別,女衆的果報在成就自利乃至于利他的功德上,比男衆多一些障礙,所以若從女衆轉成男衆,這也特別難得。若想要轉女衆爲男衆,則要消除女衆內心的習氣。

  

既得爲男,六根完具難若要修學佛法,身口意的修學必須假借六根,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六意根,也就是心識,若第六心識太闇鈍,無法理解義理,則修學佛法有很多的障礙。若第六意識能明白道理,前五根工具的具足也是有關系,特別是眼根與耳根不能有障礙,因此六根具足對修學佛法也是很重要。

  

六根既具,生中國難雖然已得到六根的人身,若能生于中國,這中國是指文化水平比較高的地方,也就是生長于高貴的國家,這也是很殊勝。若生于沒有文化的邊地,修學佛法有困難,因爲佛法需要靠文字的弘傳。

  

既生中國,值佛世難遇道者難若生長在文化很高的地方,又遇到佛陀乃至于善知識的住世,能親近他們學佛法,這也是很殊勝的事。對于親近善知識,在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中,講到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這叁種即是修皈依。古德解釋爲什麼要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呢?這是希望能投生于有佛出世的地方。若每天對佛的所緣境,禮拜、贊歎、供養,有這善因緣,以後就能生長在有佛出世的地方。印光大師的文鈔上說,有些修禅的大德,他不念佛、不念法、不念僧,整天只憶念空性;有些修禅的禅堂甚至沒有佛像,禅堂上只寫著一個「舍」字,這樣的因緣來生得果報時,智慧雖高但不相信佛法,因爲他沒有與叁寶結緣。所以若沒有禮拜、贊歎、供養,則很難與叁寶結緣。

  

既得遇道,興信心難:若能遇到善知識,又能如理聽聞正法,生起信心,這也是難能可貴之事。在因地時,自己對于佛陀所宣說的大、小乘教法,能生起隨喜贊歎之心,則未來得果報時,容易遇到聽聞佛法的因緣。所以遇到佛法,又能産生隨順歡喜的信心,這表示自己有善根。

  

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