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了信心,進一步希望成就無上菩提心。宗喀巴大師把無上菩提心分成兩個內涵:(一)出離心。(二)大悲心。若能成就出離心,這表示對世間欲望的追求比較淡薄。所以有了信心,能調伏對現世安樂果報欲望的追求,而發起出世道心,這也是非常難能可貴。
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有了出世道心,還必須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無所得智慧中,修學一切善法,這也是特別的殊勝。有了道心,也要有智慧的觀照力,修行才會有所成就。
釋義 這章書主要說明修學聖道的資糧—人身難得。這裏「難得」的涵義是勸勉我們,要珍惜無量劫來善根福德所成就的人身,不要空過一生。
《大智度論》曾講一個公案:有二個兄弟出家學道,大哥非常精進的修習四念處,觀察身心世界是不淨、苦、無常、無我。弟弟的攀緣心比較重,托缽時見到富貴人家的安樂果報,生起好樂之心。哥哥勸他不要只修人天善法,應該修習四念處,成就解脫的功德,這才是究竟之道。但弟弟想要來生成就大富貴果報的心意無法改變,後來哥哥因修學四念處而成就阿羅漢果,弟弟在修習善法時生了一場病而過世,哥哥阿羅漢在禅定中觀察到已死的弟弟,因爲出家的善業力及願力的引導,出生于大富貴人家,有很多的褓姆照顧他,如吃飯、睡覺、玩樂等都有不同的褓姆照料。有一天其中一個褓姆抱他時,一不小心把他從樓梯摔下來,小孩頭部撞到牆角,以致頭部破裂而死亡。他死時起了瞋心,因爲好不容易成就善業,想要享受這一期的人生果報,卻因褓姆的不小心而摔死,死時因爲起瞋心而觸動罪業,墮至地獄受苦惱。龍樹菩薩說,我們應該珍惜好因緣,「莫失好時,若失好時,則不可救。」我們無量劫來在叁惡道打滾,叁惡道的心識是闇鈍的,無法造善業或修止觀。現在我們得到寶貴的人身,具有明了清楚的第六意識,這心識造業力很強,是修道的好資具。既然善得人身,又聞正法,對正法生起信心並發菩提心,又熏習般若波羅蜜,可以說修道的整個資糧都已具足,在這資量具足的因緣中,只要精進用功,未來生命就會有扭轉性改變的可能。若是懈怠而空過這樣的好因緣,則不可救。以前我們沒有修道的資糧,如做一只狗,無論怎樣精進也不能産生作用,所以以前在叁惡道時懈怠,這是可以理解的,反正什麼事也不能做,那就只好睡覺。但現在自己的心識有堪能性,能成就廣大的善業與正念,若具足這樣的殊勝因緣,卻因懈怠而空過,這是非常可惜的。若今生空過,來生的流轉中又會遇到很多的痛苦,經過百千萬劫的痛苦流轉,好不容易才又能得到像今生的好因緣,所以這段經文勉勵我們,要把握珍惜現前的修道因緣。
第叁十七章 念戒近道
前面說明要把握人生,把握人生應該如何修學呢?第一個基礎是要憶念戒法,才能産生防非止惡的功能。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裏,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消文 佛陀說,有些佛弟子與佛陀因緣比較疏遠,他們離開佛陀有數千裏之遠,不能夠見到佛陀,也不能聽聞佛陀的開示,但他內心憶念佛陀所製定的戒法,不斷的背誦觀照戒法,以戒法檢查自己的身口意,告訴自己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則此人「必得道果」,他趨向于清淨安樂的道果。他雖然無法親近佛陀,但這與親近佛陀的效果一樣,因爲親近佛陀時,佛陀也是告訴你這件事該做,那件事不該做。如果整天跟在佛陀身旁,聽聞佛陀開示,見到佛陀身相的莊嚴,但內心卻打妄想,也不憶念佛陀的戒法,而隨順自己的情緒,最後「終不得道」,佛陀也不能保證你的安全。如佛在世時,佛陀六親比丘中有叁人墮惡道,他們雖隨釋迦牟尼佛出家,但身爲功德圓滿的師父,也不能保障弟子的安全,因爲若要墮落,誰也救不了你,所以「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釋義 僧祇律上說,波羅奈國有兩個比丘,相約要拜見佛陀,在路途中,他們用盡了所帶的飲用水,就在不遠處見到有一口井,當他們取這井水要喝時,發覺水裏面有蟲。這時他們面臨了生命中重大的抉擇,若喝下有蟲的水就會傷害戒體,若不喝水則傷了色身,所以必須在戒體與色身中做選擇,其中一個比丘憶念佛陀所說的戒法,戒體的功德是殊勝廣大的,色身只是暫時的因緣,于是他就堅守戒體,不喝水而渴死。另外一位比丘,爲了保護色身,犧牲戒體而喝了有蟲的水。結果保護戒體的比丘,因爲憶持戒體而往生忉利天,並立即以莊嚴的天人身相見到佛陀,佛陀開導他四聖谛法而證初果。而那位不遵循戒法的比丘,隔天才見到佛陀,佛陀問他與誰同來呢?這比丘如是的報告,佛陀呵責他說,你沒有真正見到佛陀,你那位堅持戒法的同參道友,真實的見到佛陀。所以這段經文說,佛子雖離開佛陀數千裏,但內心憶念佛陀戒法,這才是與佛陀真實的相應。即使在佛陀身旁,若內心不憶念佛陀的戒法,則不能成就道果。
這段經文說明了一個重要的概念:若要親近善知識或佛陀,這當中有一個重要關鍵,藕益大師在《靈峯宗論》上說,「善學聖賢之道,貴得其神,不泥其迹也。」一個人能修學聖賢之道,關鍵點在于得其神,要學習善知識的心地功德—他的菩提心與戒定慧,所以若得到善知識的傳承,則得到了善知識的菩提心與戒定慧的等流功德。有些人親近善知識,只是學習善知識生活上的一些細節及動作,他其實根本沒有親近善知識,所以我們是要學習佛陀內心的功德。叁世諸佛的傳承,他傳給祖師,祖師傳給弟子們,所傳授的是內心戒定慧的功德,身相是無常敗壞的,沒有什麼值得學習的。
第叁十八章 生即有滅
前面一章書說明憶念戒法,産生防非止惡,滅惡修善的功能。這段經文是說明內心止觀的修學。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
佛言:「子未知道。」
複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
佛言:「子未知道。」
複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
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消文 這章書是佛陀考察弟子們的修無常觀,止觀中最重要的就是無常觀。佛陀問其中的一個弟子:「你認爲一個人的生命,有多長的時間呢?」弟子答:「人的生命有數天的時間。」佛陀說,你這無常觀修得太粗糙,對無常的道理,並沒有真正的了解。佛陀又問另一位比丘,這比丘回答:「人的生命並不長,只有一餐飯的時間。」佛陀對這個答案也是不滿意,認爲他對無常觀智慧的觀察,仍然太粗糙。若把生命的長短,定義爲一餐飯的時間,這樣對修學不能産生強大的力量。佛陀又問另一位比丘,這比丘答:「在呼吸間。」也就是「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一口氣吐出來,下一口氣是否還能吸進去,這就很難確定了,所以人命只在呼吸之間。佛陀對這無常觀非常滿意,所以說:「善哉,你回答的很好,你才是真正明白生命無常的道理。」
釋義 無常觀在佛法的修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在叁界中流轉的果報,雖有變化,但它是相續的,因爲不斷的相續,就很容易産生顛倒的錯覺。我們昨天活在世間,前天也活在世間,今天仍活在世間,因此就會産生常見,以爲自己永遠會活在世間。既然會永遠活在世間,這生命就是我們的皈依處,只好把今生所有的精神與體力,用來投資追求今生的安樂上,追求廣大財富、美好眷屬及高貴的地位,因爲要長久活在人世間安住,當然要善加經營這生命體。結果當有一天自己病重,進入了加護病房,這樣嚴重的打擊,「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時才猛然醒悟,原來生命是會死亡的,當死亡來臨時,一切所有全被破壞,以前的努力全付諸東流,但當我們知道時已來不及了,所以這段經文告訴我們要修無常觀。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他提出修學無常觀的叁種思惟:
(一)今生決定要死:思惟死亡決定要來臨,從我們出生開始,就注定要出現死亡。不只凡夫會出現死亡,甚至佛陀、阿羅漢等聖者,也都不能避免死亡的來臨。所以終有一天自己必須離開這人世間,去到另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得果報。因此不論我們是否願意,遲早要離開人世間。人世間的生命只是暫時的因緣,有如客人到旅館投宿,只是暫時租用房間,有些人租期長,有些人租期短,這租來的房子遲早得歸還主人。所以我們只是人世間的過客,死亡終有一天會來臨。
(二)隨時會死亡:死亡什麼時候來臨呢?觀察死亡隨時會到來,我們無法規劃死亡來臨的時間。本章書對死亡隨時會來臨,講得比較微細。佛在世時,佛弟子的善根強,所以佛陀要求的標准比較高,佛陀無常觀的定義是在「呼吸之間」,每一個剎那的呼吸都觀察無常。宗喀巴大師的無常觀,比較容易爲鈍根的衆生所接受,他如何安立無常呢?他是以一天爲限,在早上起床時,觀想自己今天晚上就要死亡,所以今天決定要死亡。因爲生命只有一天,所以能忏悔業障,積集資糧的時間就只有今天,如此自己就會把握善用今天。若今天沒死,這樣更好,又多得了一天可以用功的時間,若明天沒死,那也更好,又多得一天來用功,如此的觀想無常,以一天作爲修習無常觀的單位,自己就會珍惜善用時間用功。
(叁)死時除佛法功德,余皆無益:死亡來臨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自己過去花了很多精神體力,追求世間的名利,這些全都帶不走,真正能帶走的,唯有在佛法中的持戒、修定,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所産生的善根,它不會被死亡所破壞,來生能繼續受用,這才是真實的功德。所以修無常觀使我們對生命的價值,有一個很好的判定標准。
身爲一個有情衆生,我們生長在五濁惡世,與顛倒的衆生共住,不是與聖人同住,顛倒衆生所釋放出來的訊息,都是邪知邪見,如此人世間充滿邪知邪見的氣氛,我們或多或少會受影響。有時我們閱讀報紙,聽新聞報導,接受這些錯誤的知見,價值觀也會變得模糊不清,不知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虛妄相,那要怎麼辦呢?自己就思惟死亡,思惟死亡今天就要來臨,這時自己猛然醒悟,知道哪些虛妄相是帶不走的,哪些真實的功德能永久受用。因此既然死亡一定會來臨,你就把死亡的事情,提前告訴自己,所以透過對死亡的觀察,就會清楚的知道,哪些該追求,哪些該放棄,如此來對治我們對叁界的愛取煩惱。
外道也知道對叁界的貪愛煩惱是有過失的,他也想對治,他對治的方法是修無欲苦行,不吃飯不睡覺,或把身體泡在冰水中,或躺于有刺的木頭上,他們認爲使自己身體受苦,有助于消滅內心的貪愛。這樣的苦行是如石壓草,把石頭壓在草上,一旦搬開石頭,草長得更茂盛。所以佛陀說,外道對治煩惱的方法,是不知善巧的無益苦行,這苦行對生命的增上沒有幫助。
《大智度論》對于佛陀教法的善巧,曾講出一個譬喻:有兩個牧牛人,一個生性愚鈍,不知善巧,他要趕牛群過恒河,因他沒有善巧,就用鞭子打牛,使牛感受痛苦而沖過恒河,用這種方法來趕牛,雖然有些牛沖過去了,但有些牛沖不過去,于是有大半的牛淹死于河中。另一個有智慧的牧牛人,他知道做事要有善巧,突破障礙需要靠善巧,他先觀察恒河中,哪一個地方距離河岸最近,哪一個地方的水最淺,于是找到了一個河水最淺,離岸又最近的地方,他又把牛分成叁部分,身強力壯的牛安排在前面,次壯的牛排在中間,最衰弱的牛排在後面。開始過河時,他讓身強力壯的牛群先往前沖,一打牠們,牠們就沖過河,沖過河後,牛群很有成就感的在對岸呼叫。次等健壯的牛見到有牛沖過河,牠也有了信心,于是也都沖過河了。在大部分的牛都過河後,剩下體弱多病的牛群,輸人不輸陣,牠們也提起精神,在大家的鼓勵之下也沖過河,因此全部的牛都通過了恒河。龍樹菩薩說,雖然凡夫心中有諸多障礙,但自己要知道突破障礙的善巧,修行不是硬幹就能成就,若沒有善巧,最後只會退失道心。雖然我們對叁界有貪愛煩惱,若修無常觀,我們就會知道所貪愛之物,全是虛妄不實,死後完全帶不走。我們應該把對叁界的貪愛,轉成對戒定慧真實功德的希求,這轉變的方法就是修無常觀,這是本章書的涵義。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十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