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了信心,进一步希望成就无上菩提心。宗喀巴大师把无上菩提心分成两个内涵:(一)出离心。(二)大悲心。若能成就出离心,这表示对世间欲望的追求比较淡薄。所以有了信心,能调伏对现世安乐果报欲望的追求,而发起出世道心,这也是非常难能可贵。
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有了出世道心,还必须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安住在我空、法空的无所得智慧中,修学一切善法,这也是特别的殊胜。有了道心,也要有智慧的观照力,修行才会有所成就。
释义 这章书主要说明修学圣道的资粮—人身难得。这里「难得」的涵义是劝勉我们,要珍惜无量劫来善根福德所成就的人身,不要空过一生。
《大智度论》曾讲一个公案:有二个兄弟出家学道,大哥非常精进的修习四念处,观察身心世界是不净、苦、无常、无我。弟弟的攀缘心比较重,托钵时见到富贵人家的安乐果报,生起好乐之心。哥哥劝他不要只修人天善法,应该修习四念处,成就解脱的功德,这才是究竟之道。但弟弟想要来生成就大富贵果报的心意无法改变,后来哥哥因修学四念处而成就阿罗汉果,弟弟在修习善法时生了一场病而过世,哥哥阿罗汉在禅定中观察到已死的弟弟,因为出家的善业力及愿力的引导,出生于大富贵人家,有很多的褓姆照顾他,如吃饭、睡觉、玩乐等都有不同的褓姆照料。有一天其中一个褓姆抱他时,一不小心把他从楼梯摔下来,小孩头部撞到墙角,以致头部破裂而死亡。他死时起了瞋心,因为好不容易成就善业,想要享受这一期的人生果报,却因褓姆的不小心而摔死,死时因为起瞋心而触动罪业,堕至地狱受苦恼。龙树菩萨说,我们应该珍惜好因缘,「莫失好时,若失好时,则不可救。」我们无量劫来在三恶道打滚,三恶道的心识是闇钝的,无法造善业或修止观。现在我们得到宝贵的人身,具有明了清楚的第六意识,这心识造业力很强,是修道的好资具。既然善得人身,又闻正法,对正法生起信心并发菩提心,又熏习般若波罗蜜,可以说修道的整个资粮都已具足,在这资量具足的因缘中,只要精进用功,未来生命就会有扭转性改变的可能。若是懈怠而空过这样的好因缘,则不可救。以前我们没有修道的资粮,如做一只狗,无论怎样精进也不能产生作用,所以以前在三恶道时懈怠,这是可以理解的,反正什么事也不能做,那就只好睡觉。但现在自己的心识有堪能性,能成就广大的善业与正念,若具足这样的殊胜因缘,却因懈怠而空过,这是非常可惜的。若今生空过,来生的流转中又会遇到很多的痛苦,经过百千万劫的痛苦流转,好不容易才又能得到像今生的好因缘,所以这段经文勉励我们,要把握珍惜现前的修道因缘。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前面说明要把握人生,把握人生应该如何修学呢?第一个基础是要忆念戒法,才能产生防非止恶的功能。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消文 佛陀说,有些佛弟子与佛陀因缘比较疏远,他们离开佛陀有数千里之远,不能够见到佛陀,也不能听闻佛陀的开示,但他内心忆念佛陀所制定的戒法,不断的背诵观照戒法,以戒法检查自己的身口意,告诉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则此人「必得道果」,他趋向于清净安乐的道果。他虽然无法亲近佛陀,但这与亲近佛陀的效果一样,因为亲近佛陀时,佛陀也是告诉你这件事该做,那件事不该做。如果整天跟在佛陀身旁,听闻佛陀开示,见到佛陀身相的庄严,但内心却打妄想,也不忆念佛陀的戒法,而随顺自己的情绪,最后「终不得道」,佛陀也不能保证你的安全。如佛在世时,佛陀六亲比丘中有三人堕恶道,他们虽随释迦牟尼佛出家,但身为功德圆满的师父,也不能保障弟子的安全,因为若要堕落,谁也救不了你,所以「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释义 僧祇律上说,波罗奈国有两个比丘,相约要拜见佛陀,在路途中,他们用尽了所带的饮用水,就在不远处见到有一口井,当他们取这井水要喝时,发觉水里面有虫。这时他们面临了生命中重大的抉择,若喝下有虫的水就会伤害戒体,若不喝水则伤了色身,所以必须在戒体与色身中做选择,其中一个比丘忆念佛陀所说的戒法,戒体的功德是殊胜广大的,色身只是暂时的因缘,于是他就坚守戒体,不喝水而渴死。另外一位比丘,为了保护色身,牺牲戒体而喝了有虫的水。结果保护戒体的比丘,因为忆持戒体而往生忉利天,并立即以庄严的天人身相见到佛陀,佛陀开导他四圣谛法而证初果。而那位不遵循戒法的比丘,隔天才见到佛陀,佛陀问他与谁同来呢?这比丘如是的报告,佛陀呵责他说,你没有真正见到佛陀,你那位坚持戒法的同参道友,真实的见到佛陀。所以这段经文说,佛子虽离开佛陀数千里,但内心忆念佛陀戒法,这才是与佛陀真实的相应。即使在佛陀身旁,若内心不忆念佛陀的戒法,则不能成就道果。
这段经文说明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若要亲近善知识或佛陀,这当中有一个重要关键,藕益大师在《灵峯宗论》上说,「善学圣贤之道,贵得其神,不泥其迹也。」一个人能修学圣贤之道,关键点在于得其神,要学习善知识的心地功德—他的菩提心与戒定慧,所以若得到善知识的传承,则得到了善知识的菩提心与戒定慧的等流功德。有些人亲近善知识,只是学习善知识生活上的一些细节及动作,他其实根本没有亲近善知识,所以我们是要学习佛陀内心的功德。三世诸佛的传承,他传给祖师,祖师传给弟子们,所传授的是内心戒定慧的功德,身相是无常败坏的,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前面一章书说明忆念戒法,产生防非止恶,灭恶修善的功能。这段经文是说明内心止观的修学。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
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消文 这章书是佛陀考察弟子们的修无常观,止观中最重要的就是无常观。佛陀问其中的一个弟子:「你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有多长的时间呢?」弟子答:「人的生命有数天的时间。」佛陀说,你这无常观修得太粗糙,对无常的道理,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佛陀又问另一位比丘,这比丘回答:「人的生命并不长,只有一餐饭的时间。」佛陀对这个答案也是不满意,认为他对无常观智慧的观察,仍然太粗糙。若把生命的长短,定义为一餐饭的时间,这样对修学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佛陀又问另一位比丘,这比丘答:「在呼吸间。」也就是「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口气吐出来,下一口气是否还能吸进去,这就很难确定了,所以人命只在呼吸之间。佛陀对这无常观非常满意,所以说:「善哉,你回答的很好,你才是真正明白生命无常的道理。」
释义 无常观在佛法的修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在三界中流转的果报,虽有变化,但它是相续的,因为不断的相续,就很容易产生颠倒的错觉。我们昨天活在世间,前天也活在世间,今天仍活在世间,因此就会产生常见,以为自己永远会活在世间。既然会永远活在世间,这生命就是我们的皈依处,只好把今生所有的精神与体力,用来投资追求今生的安乐上,追求广大财富、美好眷属及高贵的地位,因为要长久活在人世间安住,当然要善加经营这生命体。结果当有一天自己病重,进入了加护病房,这样严重的打击,「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时才猛然醒悟,原来生命是会死亡的,当死亡来临时,一切所有全被破坏,以前的努力全付诸东流,但当我们知道时已来不及了,所以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要修无常观。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他提出修学无常观的三种思惟:
(一)今生决定要死:思惟死亡决定要来临,从我们出生开始,就注定要出现死亡。不只凡夫会出现死亡,甚至佛陀、阿罗汉等圣者,也都不能避免死亡的来临。所以终有一天自己必须离开这人世间,去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得果报。因此不论我们是否愿意,迟早要离开人世间。人世间的生命只是暂时的因缘,有如客人到旅馆投宿,只是暂时租用房间,有些人租期长,有些人租期短,这租来的房子迟早得归还主人。所以我们只是人世间的过客,死亡终有一天会来临。
(二)随时会死亡:死亡什么时候来临呢?观察死亡随时会到来,我们无法规划死亡来临的时间。本章书对死亡随时会来临,讲得比较微细。佛在世时,佛弟子的善根强,所以佛陀要求的标准比较高,佛陀无常观的定义是在「呼吸之间」,每一个剎那的呼吸都观察无常。宗喀巴大师的无常观,比较容易为钝根的众生所接受,他如何安立无常呢?他是以一天为限,在早上起床时,观想自己今天晚上就要死亡,所以今天决定要死亡。因为生命只有一天,所以能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的时间就只有今天,如此自己就会把握善用今天。若今天没死,这样更好,又多得了一天可以用功的时间,若明天没死,那也更好,又多得一天来用功,如此的观想无常,以一天作为修习无常观的单位,自己就会珍惜善用时间用功。
(三)死时除佛法功德,余皆无益:死亡来临时,「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自己过去花了很多精神体力,追求世间的名利,这些全都带不走,真正能带走的,唯有在佛法中的持戒、修定,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所产生的善根,它不会被死亡所破坏,来生能继续受用,这才是真实的功德。所以修无常观使我们对生命的价值,有一个很好的判定标准。
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生长在五浊恶世,与颠倒的众生共住,不是与圣人同住,颠倒众生所释放出来的讯息,都是邪知邪见,如此人世间充满邪知邪见的气氛,我们或多或少会受影响。有时我们阅读报纸,听新闻报导,接受这些错误的知见,价值观也会变得模糊不清,不知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虚妄相,那要怎么办呢?自己就思惟死亡,思惟死亡今天就要来临,这时自己猛然醒悟,知道哪些虚妄相是带不走的,哪些真实的功德能永久受用。因此既然死亡一定会来临,你就把死亡的事情,提前告诉自己,所以透过对死亡的观察,就会清楚的知道,哪些该追求,哪些该放弃,如此来对治我们对三界的爱取烦恼。
外道也知道对三界的贪爱烦恼是有过失的,他也想对治,他对治的方法是修无欲苦行,不吃饭不睡觉,或把身体泡在冰水中,或躺于有刺的木头上,他们认为使自己身体受苦,有助于消灭内心的贪爱。这样的苦行是如石压草,把石头压在草上,一旦搬开石头,草长得更茂盛。所以佛陀说,外道对治烦恼的方法,是不知善巧的无益苦行,这苦行对生命的增上没有帮助。
《大智度论》对于佛陀教法的善巧,曾讲出一个譬喻:有两个牧牛人,一个生性愚钝,不知善巧,他要赶牛群过恒河,因他没有善巧,就用鞭子打牛,使牛感受痛苦而冲过恒河,用这种方法来赶牛,虽然有些牛冲过去了,但有些牛冲不过去,于是有大半的牛淹死于河中。另一个有智慧的牧牛人,他知道做事要有善巧,突破障碍需要靠善巧,他先观察恒河中,哪一个地方距离河岸最近,哪一个地方的水最浅,于是找到了一个河水最浅,离岸又最近的地方,他又把牛分成三部分,身强力壮的牛安排在前面,次壮的牛排在中间,最衰弱的牛排在后面。开始过河时,他让身强力壮的牛群先往前冲,一打牠们,牠们就冲过河,冲过河后,牛群很有成就感的在对岸呼叫。次等健壮的牛见到有牛冲过河,牠也有了信心,于是也都冲过河了。在大部分的牛都过河后,剩下体弱多病的牛群,输人不输阵,牠们也提起精神,在大家的鼓励之下也冲过河,因此全部的牛都通过了恒河。龙树菩萨说,虽然凡夫心中有诸多障碍,但自己要知道突破障碍的善巧,修行不是硬干就能成就,若没有善巧,最后只会退失道心。虽然我们对三界有贪爱烦恼,若修无常观,我们就会知道所贪爱之物,全是虚妄不实,死后完全带不走。我们应该把对三界的贪爱,转成对戒定慧真实功德的希求,这转变的方法就是修无常观,这是本章书的涵义。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十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