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在得果報時,一時雖擁有殊勝的資財,但這資財脆弱,可能遭水淹、火燒、地震或敗家子的敗壞,所以偷盜的果報造成資財不堅固。
(叁)邪淫:邪淫是除己妻外,男女身體互相接觸,邪淫會召感卑賤的果報。若前生曾造邪淫罪業,則容易出生在卑賤的家族,如生于貧民窟或卑賤的種性,這與過去生邪淫的罪業有關。
以上是身體的叁種造作,所帶動的生命因果。以下是口業的四種造作:
(一)兩舌:兩舌是鬥亂彼此,挑撥是非。如你向甲方說乙方的過失,又向乙方說甲方的過失,如此挑撥雙方,使雙方彼此産生鬥爭。兩舌所召感的果報是多被毀謗,自己雖沒有過失,但別人卻認爲你有過失,就是你經常會蒙受不白之冤,常遭受毀謗,這是因過去生有兩舌的過失。
(二)惡口:惡口是詛咒罵詈。前面的兩舌是私底下的挑撥是非,這裏的惡口是當面用粗暴的言詞來辱罵對方,惡口所召感的果報是相貌醜陋。有些人喜歡講柔軟語,即使對方有過失,他講話也是委婉柔軟,講柔軟語所召感的果報是相好莊嚴;有些人講話刻薄,容易傷害對方,這樣的惡口召感相貌醜陋,人不喜見,別人見到他,也不歡喜親近,這與惡口有關。
(叁)妄言:妄言是心口相違,內心所想與嘴上所說互相違背。妄言所召感的果報是爲他所欺诳,經常被不誠實的眷屬所欺騙,這是因他過去生喜歡打妄語,所以今生爲他人所欺诳。
(四)绮語:绮語是無義的浮辭,講些沒有道理的輕浮言詞,以增長對方的放逸。绮語所召感的果報是言不信衆,別人不尊重信服他所說的話。
以上是口業的過失,以下是意業起心動念的過失,共有叁種:
(一)嫉妒:嫉妒是殉自名利,不耐他榮。殉是希望,只追求自己的名利,如果別人擁有這名利,內心極不歡喜而排斥之。嫉妒與貪及瞋有關,嫉妒心是因我執重,希望自己有榮耀,如果別人有榮耀即不生歡喜,這是嫉妒心。
(二)瞋恚:瞋恚的體性是暴戾殘忍,懷恨結怒。他的個性本身就暴戾,遇事情受到刺激時,容易懷恨在心,不想化解。
(叁)愚癡:愚癡是「于諸事理,內心迷闇。」對于因緣果報的事相,及我空法空的真理,內心迷惑闇鈍,不能通達明了。
以上的十種因緣障礙了聖道,這十種罪業除了使個體生命産生痛苦的果報外,另一方面,當罪業出現時,自己修止觀,觀察我空法空真理時也會有障礙困難,因這十種罪業會産生不隨順聖道的力量。如果能對治這十種惡法,使它不起現行,這就是十善行。
釋義 蕅益大師解釋這段經文說:「善惡無性,猶如反掌。」善與惡都依止身口意而造作,所以身口意本身沒有體性,它不決定是善,也不決定是惡,有如一個手掌的正面是光明面,另一面是黑暗面。若身口意隨順理性的觀照,身口意就出現善業;如果身口意隨順欲望,就容易有過失。我們對身口意的對治,主要是對意業的觀照,所以意業的癡是一種大病,內心若對真理愚癡,就很容易出現罪業,因不能隨順理性,就只能隨順感覺、隨順情緒,所以由惡業轉成善業,主要是靠觀照力。蕅益大師說,前面的正道法是偏重在甚深見,內心能如理觀照「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從有相的個體生命,回歸到無相的真如理。當我們常起觀照我空、法空真理,若疏于對因緣所生法的觀照,就容易産生執理廢事的過失。過去百丈禅師講《金剛經》,經常有一白發老翁來聽經,最後講畢,白發老翁非常感動,就向百丈禅師禮謝,百丈禅師問他是什麼人?白發老翁說:「我過去生是迦葉佛時的一位長老比丘,攝受很多的弟子,有一弟子問說: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修行不只是修行善業,也要修習聖道,大修行人對我空、法空無爲真理的觀照非常深入時,若造罪業還得因果嗎?這長老比丘回答:「不落入因果。」這種回答就是一種邪見。前面已說過,空與有不能對立,「空」一定要融攝在「有」中,因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有相諸法是因緣生無自性,故安立爲空,故空的安立是安立在自性空。佛法所講的空,不是一種存在的實體,它是一種概念,因爲諸法無自性,故說是空,所以空事實上是在破除遍計執。這長老比丘把空與有劃成對立,因爲這樣的邪見,墮五百世爲狐狸。這白發老翁聽聞《金剛經》,了達無住生心的真空妙有的真理,破除了邪見,解脫了狐狸身。這章書告訴我們,前面在觀察我空、法空真理時,自己要知道,雖然「法性本來空寂」,但「因果絲毫不爽」,因爲一切法畢竟空,所以一切法畢竟有,整個緣起的大法界,因爲它的本性是空,所以任何的造作,就會現出種種的果報。這章書提醒我們,在修習我空、法空時,也不能忽略身口意的造作。
第五章 轉重令輕
前面一章書說明應該避免造罪業,因爲我們不歡喜痛苦的果報,這一章是假設已經造罪業,則應該以什麼方法來轉重業成輕業。
佛言:「人有衆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消文 大智慧的佛陀開示說,我們在修學的過程中,因過去習氣的引導,多少有身口意的過失。假設我們對這過失不能自我反省,以自我反省的力量來消滅心中的惡念,若依止安住在這相續的惡心中,不能加以調伏,則未來會有什麼果報呢?罪業所召感的果報,有如河水歸于大海,大海吸納四方來的河水,更加增長廣大。同樣的,如果不能反省對治過失,罪業的力量也會更加的廣大。
身爲凡夫,雖然有身口意的過失,但在佛堂拜佛,靜坐修止觀,在甯靜的心中與道法相應時,他黑暗的心中就會出現光明的觀照,他能檢查出所造作的身口意過失。當然一個有正見的人,內心會有增上慚愧,他以慚愧心呵責煩惱,使自己改惡行善。這個人與其它的人同樣有過失,但因他有改惡行善的增上慚愧,「罪自消滅」,罪業就在慚愧改過中逐漸消滅。有如一個人雖然生病,但他能把汗逼出來,也就逼出身上的病毒,病痛就能好轉。以上說明雖有過失,但能自我反省與不能自我反省,對生命造成不同的差別。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