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六)
淨界法師講述
請大家打開講議第6面 第五章 轉重令輕
佛言:「人有衆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釋義 我們修學佛法有二個主題:
(一)無爲法的修學:在生滅流動的個體生命中,我們要試著根據佛菩薩的法語,觀照不生不滅的真理,也就是從流動的個體生命,回歸到不生不滅的整體生命,從生滅門轉成不生滅門,這是佛法的根本法門,也是修學的第一個重點。
(二)有爲法的修學:在整個流轉的生命中,我們要注意自己的因緣果報,因爲每一期生命都有痛苦或安樂的果報。從有爲法的修學上來說,在成就佛道之前,應該避免自己有痛苦的果報出現;若不想有痛苦果報,則應避免造做罪業。對業力的修學,依本經的角度,將惡業分爲二個方面來說:
(1)未造作:對未造作的罪業,自己要謹慎小心,本經列出身業的殺、盜、淫,口業的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業的嫉、恚、癡,這些都是身口意要避免的罪業,因爲罪業會召感痛苦果報,所以未造作的罪業要盡量避免造作。
(2)已造作:對已經造作的罪業,應該透過忏悔,使罪業的勢力由重轉輕。
這段經文是從有爲諸法的業力角度,談到如何修學。唯識學把造業的過程,依據初、中、後來說明業力的輕重:
(一)造業前:造業前的意樂很重要,意樂即是動機。有些人造業前心的意樂很強,譬如他要去拜佛、念佛,誰也不能阻礙他,他是主動積極的。造業前如果是依止強大的上品意樂,所造的業力就特別強大。造罪業亦複如是,造罪業時,心如果是主動積極,別人皆無法勸谏你,你的心如石頭般堅固,則這業力所召感果報的業力也強大有力。所以造罪之前所依止的意樂,對得果報影響很大。如果所造的業只在特殊的因緣之下,偶而爲之,這業力就輕微,因爲他沒有強大的意樂。因此造業之前的意樂,影響了業力的強弱。
(二)造業中:在造業過程中所面對的境界,如果造業的所緣境是上品的境界,如父母、師長或清淨的佛法僧叁寶境界,對這上品境所造的業力,它的勢力特別強大。所以在什麼樣的所緣境中造作,這也影響業力的強弱。
(叁)造業後:造業後是否後悔、追悔,若有追悔,這追悔會折損業力的力量。如果造善業後卻後悔,這後悔也會折損善業的力量;反過來說,造惡業後能後悔,這後悔也會折損惡業。
這裏佛陀說:「未生惡業令不生」,這是最高的標准。我們在修學的自我調整過程中,雖然還做不到「未生惡業令不生」,但起碼自己要安住在慚愧心中,若有造罪業,事後要自我反省,呵責惡心的相續,如是罪業才能「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在大乘佛法中也很強調這觀念:「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若探討罪業的根源,身體及口這二者都不能造罪業,它們只是工具,業力的出現一定是由心所推動,「罪從心起」,所以忏悔也是由內心所發動,「心若滅時罪亦亡」,若造業的惡念已消滅,則罪業也會被改變。所以心能造業,心也能轉業。
淨土宗廣泛的把心能造業,心能轉業,這種「轉重令輕」的觀念發揮出來。淨土宗強調帶業往生,「帶業」當然是指帶罪業,若帶罪業,淨土是清淨的國土,如何帶業往生呢?淨土宗認爲往生有兩種,一是隨業往生,一是隨念往生。一般的非修行者,他的生命只有一種選擇,只能隨業往生,因爲他根本不可能在心中産生正念的力量,他的心完全隨境而轉,心是散亂的,臨命終只有隨業流轉。修淨土的特色是隨念往生,除了少數人是淨業已成就,絕大多數人都是隨念往生。他的內心中雖還有無量無邊的罪業尚未得果報,但他的心情已改變,他「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內心信願已具足,對造作罪業,對叁界的果報已不生好樂,他內心産生清淨信願持名的正念,在臨終時,正念現前,這清淨正念帶動內心的善業與彌陀感應道交,往生淨土。所以這裏的經文告訴我們,若已造罪業,就必須用善念來轉罪業,這善念主要是慚愧心,而慚愧心的生起是依止正見,平時對佛法的聞思,産生對生命因緣果報的正確觀察,這善念能轉變罪業,這即是本章的大意。
第六章 忍惡無瞋
前面是針對業力的斷惡修善,如果出現安樂的果報,我們應該少欲知足;這裏的經文是講痛苦的果報,如果有惡因緣的果報出現,佛陀告訴我們要安忍不動。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消文 大智慧的佛陀開示說,世間上有很多邪見的衆生,他們對生命沒有正確的觀察,只隨順情緒做事,這些邪見的惡人見佛弟子修學善法,不斷的改過修善,自我調伏,他內心産生嫉妒,「故來撓亂」,他以身業粗暴的行動,或以口業的諷刺,破壞修行人的內在善心。這惡因緣的出現,佛弟子本身並沒有過失,自己不斷的拜佛、誦經、持戒,這都是善法,本應值得贊歎,但遇到了顛倒的衆生,卻來破壞這善行。身爲沒有過失的修行者,遇到這種非理的破壞,「汝自禁息,當無瞋責。」應該善自調伏自己的虛妄分別心,消滅內在的瞋心及口業的責罵,也就是說,不必與他爭辯講道理,保持默然。如此對方所加諸的惡行,就不會對自己産生傷害,反而是反彈到對方身上。
釋義 這段經文勸勉我們面對邪惡果報時要安忍不動,安忍即是忍辱波羅蜜。諸位若讀菩薩戒,會發覺佛陀對菩薩修安忍是特別強調,佛陀在菩薩戒開示說,莫說平常對人事因緣的傷害,自己不能起瞋心,即使有些顛倒衆生殺害我們的父母及國族的人,我們都不能加暴報複,而要安忍不動。雖然受惡因緣刺激時,內心會有煩惱情緒,但修安忍不是強製壓抑,強製的壓抑不能持久,而且有害身體。佛法的安忍是有真理的疏導,內心有法寶來作觀想對治,以疏導內心不平衡的情緒。蕅益大師在《靈峯宗論》開示說,若遇非理的擾亂,內心應起兩種觀照:
(一)隨緣消舊業想:我們一定要深信,善業召感安樂果報,罪業召感痛苦果報,所以若有痛苦果報在自己生命中出現,這表示自己在過去生中,一定有這種罪業存在,自己對這真理應深信不疑。所以現在遇到惡逆因緣,是自作自受,面對這果報,我們應該當作隨緣消舊業,消掉這罪業就好,不要再創造新的罪業,所謂「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秧。」所以當我們遇到非理的果報,有二種選擇:一是讓事情變得更好,一是讓事情變得更糟糕。若能以因果的道理來調伏心中不平的情緒,則在傷害最小的情況之下,暴風雨很快就會過去了。若放縱情緒,則只是讓事情的傷害變得更加嚴重。如這罪業所得到的果報只是某一部分的力量,現在起煩惱,又加諸另一罪業,火上加油,這個果報就會增長廣大,于事無補。所以我們面對惡逆因緣,一定要保持正念,觀察真理。
(二)作善知識想:前面方法是消極性的,這裏的方法是有積極的一面,就是把惡因緣當做修道的善知識。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不是只成就一、兩個功德,而是要成就衆多的功德,成就萬德莊嚴,如此果報才殊勝圓滿。而功德的栽培與環境有關,有些功德是在順適的環境成就,譬如剛開始栽培禅定與智慧,這要在寂靜的環境,沒有任何幹擾之下修習。《小止觀》說,剛開始修習止觀要與同眷同行共修,不能與放逸衆生住在一起,因爲他會幹擾你的修行。所以有的功德要在順適環境中栽培成就,而有的功德必須在惡劣環境中才能栽培,尤其是對衆生的寬恕與包容,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冤家當作善知識想,因爲他們可以幫助我們栽培寬恕與包容,這在菩薩道上是特別重要的功德。若對衆生沒有寬恕與包容,不可能成就大悲心,因爲衆生是有過失的,若要關懷他,你先要寬恕包容他,吸收他的負面力量,才能幫助他,所以我們不但要消極的調伏自己,也要學習把惡因緣轉化成自己成長的機會,轉逆緣的勢力,變成菩提道的力量。
佛陀在這章書中告訴我們,在惡因緣中,內心要安住在真理上作觀察,如此才能忍惡無瞋。
第七章 惡還本身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