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六▪P2

  ..續本文上一頁形,終無免離。慎勿爲惡。」

  

消文 身爲大智慧的佛陀,他內心安住在兩種功德上:

  

(一)守道:這「道」是般若智慧,佛陀內心能正確不顛倒的觀察生命的因緣。

  

(二)行大仁慈:佛陀大慈大悲,幫助一切有情衆生。

  

以上二種功德是值得贊歎的,佛陀內心安住在清淨的智慧與慈悲中,他的身口意已沒有任何的過失,但顛倒衆生還是會毀謗他。佛陀如何面對這因緣呢?「佛默不對」,佛陀所采取的行動是默然不回應。瞋罵不是單方面的,一個碗敲不響,所以佛陀不響應,對方的瞋罵就停止了。等到對方心平氣和,佛陀問對方說:「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若你准備禮品贈送對方,對方不接受,這禮品最後是否回歸于你?對曰:「歸矣。」送禮給對方,對方不接受,禮物當然回歸于我。

  

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你現在以惡劣言詞罵我,本來是想傷害我,但我對你罵人的言詞「不受」。「不受」是修行人的智慧,佛陀內心遊于甚深法性叁昧,他能不著于外境,則對方所罵的言詞,終將歸于自身。「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有如在空谷中發出音聲,一定有回響;這是譬喻說,自己若造惡因,這惡因一定會給自己的生命召感痛苦的果報,這就是「響」。或如影隨形,「形」是所造的惡因,「影」是惡果,惡因必召感惡果,所以「慎勿爲惡」

  

釋義 這裏經文開示,在末法時代修學聖道,我們會顯得與衆不同,因爲我們不想與顛倒衆生同流合汙,這時別人見我們斷惡修善,會産生嫉妒心而想破壞我們的修行,這時我們有兩種選擇:

  

(一)受:前面第六章「忍惡無瞋」的方法是接受,接受以後再思惟因緣,思惟「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秧。」或思惟這個人是我的善知識,他是來成就我忍辱與寬容的功德。

  

(二)不受:自己也可以直接選擇不受,罵不罵是由他,受不受是歸自己,我們不一定要接受,也可以選擇不受。若要選擇不受,心中必須有法寶的攝持,否則無法不受。前面對惡因緣是偏重在觀,先接受,再用觀想的方法來化解;這裏的化解障礙是偏重在修止,《大乘起信論》開示修止的方法有二:

  

(一)真如叁昧:這是無相叁昧,內心觀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不可得,法也不可得,如是安住在空性中。修真如無相叁昧,心就能「不受」。

  

(二)一相叁昧:這是一行叁昧,如內心有誦大悲咒或念佛的念力,當遇惡因緣時,自己能「把心帶回家」,內心安住在大悲咒或佛號上,你對外境不受。因爲大悲咒或佛號都是有相,但它是一相,所以稱爲一相叁昧,如此自己也能「不受」。若覺得修無相叁昧的境界太高,可修一相叁昧。

  

前面第六章化解惡因緣的方法是修觀,這一段經文是修止而不受。《大乘起信論》說,我們可以先修止而不受,因爲惡因緣的勢力可能很強,如果自己有這種業力,你對他的言詞會很在乎,因爲這是沖著你的業力而來。如果一開始就「受」,可能沖擊力會很大,所以《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勸勉我們,若遇惡因緣,剛開始第一個念頭,首先把心帶回家先「不受」,讓自己心平氣和以後,再把這個家的門打開,觀察面對這惡因緣,作隨緣消舊業想,當善知識想,這時自己會更有把握面對這逆境。所以先「不受」,不受一段時間以後再「受」,受了以後,再以智慧來觀察化解這障礙。

  

諸位要知道,修行是心中的戒定慧與生命中無量無邊的障礙在對抗,在這過程中,要永遠記住一個觀念:蕅益大師說,自己所依止的戒定慧,是隨順內心佛性的真實功德,這有如光明;自己所遇到的障礙,包括內心的煩惱及外在的環境,這些都是虛妄的境界;真實永遠能戰勝虛妄,自己要相信這真理。我們在修行過程中,一定會跌倒,雖然過去受因緣刺激,在對治它時失敗十次、百次,這都沒關系,只要曾經成功過一次,如理的依止止觀消滅心中的障礙,這時信心就會大增,以後情況就不同,爲什麼呢?因爲這次的成功是真實的,其它全是虛妄的。如佛陀在凡夫位時,也是經過很多次的失敗,如《佛本生經》中說,佛陀在因地時也有破戒的事情,但最後一次的成功就成道了。爲什麼呢?因爲修行是真實的功德,障礙是虛妄的境界。在佛法的修學中,並不怕煩惱障礙重,也不怕罪業重,因爲這都是虛妄的,最怕的是自己不願嘗試修學戒定慧聖道,不願嘗試踏出修學聖道的第一步,則這個人的生命就沒有進步的可能性。所以只要願意嘗試,生命就有希望,因爲光明永遠能破除黑暗,不論黑暗有多麼深重,只要心中生起光明,生命就能扭轉改變。

  

第八章 塵唾自汙

  

前面的兩章書,說明別人傷害我們時該如何化解,這一章是勸勉我們不要傷害他人。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已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消文 一個內心邪見的暴惡衆生,心隨境轉,內心隨著虛妄的情緒,身口意隨之活動,就很容易傷害賢者。佛法中的賢者是指資糧位與加行位的菩薩,他心中能如理的修行戒定慧,但還沒有斷除煩惱。一個修習戒定慧的修行人,比較會認命吃虧,暴惡衆生容易占賢者的便宜,但結果惡人其實並沒有占到便宜。佛陀譬喻說,惡人見到修行人能調伏自己,犧牲奉獻,就想占些便宜而傷害賢人,結果他所釋放出的惡劣行爲,猶如仰天吐口水,口水會往下墮落,不可能汙染天空,最後這口水反而汙染了惡人。佛又譬喻說,惡人散發灰塵,想要傷害處在上風的衆生,因爲是逆風,結果灰塵傷害不到上風的衆生,反而是汙染到自己。所以內心修習戒定慧的人,我們不應該毀謗傷害他,因爲自己所釋放出來的惡因緣,總有一天會傷害到自己。

  

釋義 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上遇到很多所緣境,假如自己釋放出惡業,無論是身體或是言語的惡業,本來釋放惡業是要傷害對方,讓對方痛苦。佛法的觀念中,罪業是有反彈的力量,結果這罪業反彈傷害到的卻是自己。所謂的自作自受,唯識學講到一個觀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造業是從心發動,自己先起一個貪、瞋、嫉妒的惡心,要成就業力也一定要有所緣境,面對所緣境而成就業力;這所緣境不是心外的所緣境,而是心內的所緣境。假如是造善業,「是心作佛」,內心依止善良心來憶佛念佛,這業力還是在自己的心中造作。造作業力後,這業力也是保存在自己的內心深處,總有一天這善業表現出來,「是心是佛」,仍是自己受用這果報。反過來說,「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內心生起惡心,面對所緣境造業,結果這業力也是在自心的所緣境中造作,你並沒有傷害到心外的衆生;造作後,這罪業不是跑到別人身上,仍是保存在自己內心深處,總有一天這罪業表現出來,還是自己在受用這果報。所以自己造作的業,別人無法受用,業是自己造作,也是被自心所保存,最後由你的心表現出業力,讓你去受用,故佛法的因果是「自作自受」。這段經文勸勉我們不要傷害他人,因爲傷害別人的勢力,最後也會傷害到自己。

  

以上這幾章書,佛陀都是從因果上開導衆生,在因地上要能斷惡修善,在果報上,對安樂果報要能少欲知足,對痛苦的果報要能安忍不動,這些都是扣著因果道理,告訴我們修道應該如何自處。

  

一個人的修行永遠受自己知見的引導,所以「甚深見」才能産生「廣大行」。我們應該經常觀察生命是一條永無止盡的水流,這水流是指我們現前的一念心識,這要如何觀心呢?蕅益大師說:「只是現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後名因。」在流動的心識中,每一個心念都扮演著果報與因地的角色,這心念對望過去來說,我們是一個果報,承受了過去的業力,這果報可能是安樂或痛苦的果報。在受用果報時,前面的經文告訴我們,受用安樂果報時要少欲知足,克製欲望;遇到痛苦果報時要安忍不動。其次,這心念對望未來,我們在面對果報時又造作新的業力,要避免造作身叁、口四、意叁的罪業。若一時胡塗造作罪業,也應該安住于慚愧心,使罪業勢力減少。所以我們每一個流轉的生命,都是在受用果報時,也同時在創造新的業力。在這樣的因果流轉中,修行人「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以上的八章書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身、口、意,使我們能趨吉避凶。以下回答幾個問題。

  

問(1):如何破除遍計執?

  

答:遍計執即是我執與法執。我們在生命的流轉當中創造一個業力,由這業力得果報,若是善業,果報是尊貴安樂;若是罪業,果報則是卑賤痛苦。不論是安樂或是痛苦的果報,皆是生滅無常之法,果報很快就會消失,然後又再出現另一個果報,這是生命的真實相—流轉變化無常。但不幸的,我們在成就個體果報時,會産生我愛執,認爲這果報體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自我意識,以自我爲中心來思考一切人事因緣,把自己看得很重要,因此就産生顛倒。我們本來的身心世界,無論是外在的色身,或內在的內心,都是由業力所創造,如自己今天是女人,則是女人的身相,女人的心情;前生是一只螞蟻,則是螞蟻的身相,螞蟻的心情。當我們的生命有自我意識時,就會産生種種的思考,也就是所謂的名言,這種思考的名言就是遍計所執性。因爲這思考不是隨順真理的思考,而是以自我意識所發動的思考。這在十二因緣中稱爲「無明」,無明所帶動的「行」,就會創造生老病死的果報。所以佛法告訴我們一個觀念,剛開始時不要相信自己的思想,因爲思想會被自我意識所汙染,所以破遍計執就是破除心中的名言。當然也不能完全不思考,若不思考就猶如木石,這也不能成就聖道。那要如何修呢?如理思惟,把佛菩薩所開導的法語,用來取代自己的思考,當遇到境界時,不要用自己的感覺思考,佛菩薩告訴我們如何觀想,我們就如何觀想,譬如這件事應該作「隨緣消舊業想」,或「當善知識想」,你就強迫自己用佛法的道理來思惟,如是破除心中的名言,你的生命就會有變化,心中就會産生增上的力量。若是隨順自我思考,生命就會生滅流轉不息,因爲我們一直活在遍計執當中,活在狹隘而自我意識的顛倒的無明當中。所以修學佛法要有如理思惟的觀照,由觀照力而産生行動力。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時,先要相信自己是業障凡夫,不要對自己太有自信。佛法的修學永遠是兩個次第,先否定再肯定,先大死一番,再徹底的承當,沒有一個人能例外。一定要先相信自己的心是顛倒心,不能相信自己的受想行識,自己的感覺、受用、思想都是顛倒的,只有佛菩薩的思想才是正確,所以先否定自己,最後再肯定自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這時直下承當,從空出假,廣度衆生。因此若要破除遍計執,剛開始先不要相信自己的思想,先強迫自己根據佛菩薩的開導去思考,也就是以佛法的名言,破除自己的名言,這是破遍計執的方法。

  

問(2):弟子每觀察到妄想,妄想就會消失,但妄想還是會生起,有如石頭壓草,這該怎麼辦呢?

  

答:外道在調伏妄想時,並沒有見到妄想的根源,所以是如石壓草,當對治力消失時,妄想仍會生起。佛法則不同,佛法要我們先觀察妄想的根源,若起妄想,就追尋妄想是怎麼生起的?打妄想的是誰?色身當然不能打妄想,內心是無形無相,也找不到妄想,結果「覓之了不可得」,原來妄想是自己捏造出來的。所以佛法在方便法門方面與外道有些雷同,也透過禮拜、靜坐來調伏妄想,但佛法有甚深見;在廣大行方面,某一部分的方便雖與外道雷同,但外道沒有甚深見的指引,他不能觀察我空、法空的真理。佛弟子在調伏妄想之前,他已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妄想是虛妄的,所以每一次的調伏妄想,他是從根源上調伏。外道認爲妄想是真實的,所以壓抑它;但佛弟子認爲本來就沒有妄想,修行只是返妄歸真。這兩種思考不同,因此一個能徹底降伏妄想,一個則不能,這主要的差別在于是否有甚深見。所以佛法的方便在某些方面與外道雷同,但效果卻完全不同。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