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六▪P2

  ..续本文上一页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消文 身为大智慧的佛陀,他内心安住在两种功德上:

  

(一)守道:这「道」是般若智慧,佛陀内心能正确不颠倒的观察生命的因缘。

  

(二)行大仁慈:佛陀大慈大悲,帮助一切有情众生。

  

以上二种功德是值得赞叹的,佛陀内心安住在清净的智慧与慈悲中,他的身口意已没有任何的过失,但颠倒众生还是会毁谤他。佛陀如何面对这因缘呢?「佛默不对」,佛陀所采取的行动是默然不回应。瞋骂不是单方面的,一个碗敲不响,所以佛陀不响应,对方的瞋骂就停止了。等到对方心平气和,佛陀问对方说:「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若你准备礼品赠送对方,对方不接受,这礼品最后是否回归于你?对曰:「归矣。」送礼给对方,对方不接受,礼物当然回归于我。

  

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你现在以恶劣言词骂我,本来是想伤害我,但我对你骂人的言词「不受」。「不受」是修行人的智慧,佛陀内心游于甚深法性三昧,他能不着于外境,则对方所骂的言词,终将归于自身。「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有如在空谷中发出音声,一定有回响;这是譬喻说,自己若造恶因,这恶因一定会给自己的生命召感痛苦的果报,这就是「响」。或如影随形,「形」是所造的恶因,「影」是恶果,恶因必召感恶果,所以「慎勿为恶」

  

释义 这里经文开示,在末法时代修学圣道,我们会显得与众不同,因为我们不想与颠倒众生同流合污,这时别人见我们断恶修善,会产生嫉妒心而想破坏我们的修行,这时我们有两种选择:

  

(一)受:前面第六章「忍恶无瞋」的方法是接受,接受以后再思惟因缘,思惟「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秧。」或思惟这个人是我的善知识,他是来成就我忍辱与宽容的功德。

  

(二)不受:自己也可以直接选择不受,骂不骂是由他,受不受是归自己,我们不一定要接受,也可以选择不受。若要选择不受,心中必须有法宝的摄持,否则无法不受。前面对恶因缘是偏重在观,先接受,再用观想的方法来化解;这里的化解障碍是偏重在修止,《大乘起信论》开示修止的方法有二:

  

(一)真如三昧:这是无相三昧,内心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不可得,法也不可得,如是安住在空性中。修真如无相三昧,心就能「不受」。

  

(二)一相三昧:这是一行三昧,如内心有诵大悲咒或念佛的念力,当遇恶因缘时,自己能「把心带回家」,内心安住在大悲咒或佛号上,你对外境不受。因为大悲咒或佛号都是有相,但它是一相,所以称为一相三昧,如此自己也能「不受」。若觉得修无相三昧的境界太高,可修一相三昧。

  

前面第六章化解恶因缘的方法是修观,这一段经文是修止而不受。《大乘起信论》说,我们可以先修止而不受,因为恶因缘的势力可能很强,如果自己有这种业力,你对他的言词会很在乎,因为这是冲着你的业力而来。如果一开始就「受」,可能冲击力会很大,所以《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劝勉我们,若遇恶因缘,刚开始第一个念头,首先把心带回家先「不受」,让自己心平气和以后,再把这个家的门打开,观察面对这恶因缘,作随缘消旧业想,当善知识想,这时自己会更有把握面对这逆境。所以先「不受」,不受一段时间以后再「受」,受了以后,再以智慧来观察化解这障碍。

  

诸位要知道,修行是心中的戒定慧与生命中无量无边的障碍在对抗,在这过程中,要永远记住一个观念:蕅益大师说,自己所依止的戒定慧,是随顺内心佛性的真实功德,这有如光明;自己所遇到的障碍,包括内心的烦恼及外在的环境,这些都是虚妄的境界;真实永远能战胜虚妄,自己要相信这真理。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一定会跌倒,虽然过去受因缘刺激,在对治它时失败十次、百次,这都没关系,只要曾经成功过一次,如理的依止止观消灭心中的障碍,这时信心就会大增,以后情况就不同,为什么呢?因为这次的成功是真实的,其它全是虚妄的。如佛陀在凡夫位时,也是经过很多次的失败,如《佛本生经》中说,佛陀在因地时也有破戒的事情,但最后一次的成功就成道了。为什么呢?因为修行是真实的功德,障碍是虚妄的境界。在佛法的修学中,并不怕烦恼障碍重,也不怕罪业重,因为这都是虚妄的,最怕的是自己不愿尝试修学戒定慧圣道,不愿尝试踏出修学圣道的第一步,则这个人的生命就没有进步的可能性。所以只要愿意尝试,生命就有希望,因为光明永远能破除黑暗,不论黑暗有多么深重,只要心中生起光明,生命就能扭转改变。

  

第八章 尘唾自污

  

前面的两章书,说明别人伤害我们时该如何化解,这一章是劝勉我们不要伤害他人。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消文 一个内心邪见的暴恶众生,心随境转,内心随着虚妄的情绪,身口意随之活动,就很容易伤害贤者。佛法中的贤者是指资粮位与加行位的菩萨,他心中能如理的修行戒定慧,但还没有断除烦恼。一个修习戒定慧的修行人,比较会认命吃亏,暴恶众生容易占贤者的便宜,但结果恶人其实并没有占到便宜。佛陀譬喻说,恶人见到修行人能调伏自己,牺牲奉献,就想占些便宜而伤害贤人,结果他所释放出的恶劣行为,犹如仰天吐口水,口水会往下堕落,不可能污染天空,最后这口水反而污染了恶人。佛又譬喻说,恶人散发灰尘,想要伤害处在上风的众生,因为是逆风,结果灰尘伤害不到上风的众生,反而是污染到自己。所以内心修习戒定慧的人,我们不应该毁谤伤害他,因为自己所释放出来的恶因缘,总有一天会伤害到自己。

  

释义 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上遇到很多所缘境,假如自己释放出恶业,无论是身体或是言语的恶业,本来释放恶业是要伤害对方,让对方痛苦。佛法的观念中,罪业是有反弹的力量,结果这罪业反弹伤害到的却是自己。所谓的自作自受,唯识学讲到一个观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造业是从心发动,自己先起一个贪、瞋、嫉妒的恶心,要成就业力也一定要有所缘境,面对所缘境而成就业力;这所缘境不是心外的所缘境,而是心内的所缘境。假如是造善业,「是心作佛」,内心依止善良心来忆佛念佛,这业力还是在自己的心中造作。造作业力后,这业力也是保存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总有一天这善业表现出来,「是心是佛」,仍是自己受用这果报。反过来说,「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内心生起恶心,面对所缘境造业,结果这业力也是在自心的所缘境中造作,你并没有伤害到心外的众生;造作后,这罪业不是跑到别人身上,仍是保存在自己内心深处,总有一天这罪业表现出来,还是自己在受用这果报。所以自己造作的业,别人无法受用,业是自己造作,也是被自心所保存,最后由你的心表现出业力,让你去受用,故佛法的因果是「自作自受」。这段经文劝勉我们不要伤害他人,因为伤害别人的势力,最后也会伤害到自己。

  

以上这几章书,佛陀都是从因果上开导众生,在因地上要能断恶修善,在果报上,对安乐果报要能少欲知足,对痛苦的果报要能安忍不动,这些都是扣着因果道理,告诉我们修道应该如何自处。

  

一个人的修行永远受自己知见的引导,所以「甚深见」才能产生「广大行」。我们应该经常观察生命是一条永无止尽的水流,这水流是指我们现前的一念心识,这要如何观心呢?蕅益大师说:「只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在流动的心识中,每一个心念都扮演着果报与因地的角色,这心念对望过去来说,我们是一个果报,承受了过去的业力,这果报可能是安乐或痛苦的果报。在受用果报时,前面的经文告诉我们,受用安乐果报时要少欲知足,克制欲望;遇到痛苦果报时要安忍不动。其次,这心念对望未来,我们在面对果报时又造作新的业力,要避免造作身三、口四、意三的罪业。若一时胡涂造作罪业,也应该安住于惭愧心,使罪业势力减少。所以我们每一个流转的生命,都是在受用果报时,也同时在创造新的业力。在这样的因果流转中,修行人「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以上的八章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身、口、意,使我们能趋吉避凶。以下回答几个问题。

  

问(1):如何破除遍计执?

  

答:遍计执即是我执与法执。我们在生命的流转当中创造一个业力,由这业力得果报,若是善业,果报是尊贵安乐;若是罪业,果报则是卑贱痛苦。不论是安乐或是痛苦的果报,皆是生灭无常之法,果报很快就会消失,然后又再出现另一个果报,这是生命的真实相—流转变化无常。但不幸的,我们在成就个体果报时,会产生我爱执,认为这果报体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来思考一切人事因缘,把自己看得很重要,因此就产生颠倒。我们本来的身心世界,无论是外在的色身,或内在的内心,都是由业力所创造,如自己今天是女人,则是女人的身相,女人的心情;前生是一只蚂蚁,则是蚂蚁的身相,蚂蚁的心情。当我们的生命有自我意识时,就会产生种种的思考,也就是所谓的名言,这种思考的名言就是遍计所执性。因为这思考不是随顺真理的思考,而是以自我意识所发动的思考。这在十二因缘中称为「无明」,无明所带动的「行」,就会创造生老病死的果报。所以佛法告诉我们一个观念,刚开始时不要相信自己的思想,因为思想会被自我意识所污染,所以破遍计执就是破除心中的名言。当然也不能完全不思考,若不思考就犹如木石,这也不能成就圣道。那要如何修呢?如理思惟,把佛菩萨所开导的法语,用来取代自己的思考,当遇到境界时,不要用自己的感觉思考,佛菩萨告诉我们如何观想,我们就如何观想,譬如这件事应该作「随缘消旧业想」,或「当善知识想」,你就强迫自己用佛法的道理来思惟,如是破除心中的名言,你的生命就会有变化,心中就会产生增上的力量。若是随顺自我思考,生命就会生灭流转不息,因为我们一直活在遍计执当中,活在狭隘而自我意识的颠倒的无明当中。所以修学佛法要有如理思惟的观照,由观照力而产生行动力。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时,先要相信自己是业障凡夫,不要对自己太有自信。佛法的修学永远是两个次第,先否定再肯定,先大死一番,再彻底的承当,没有一个人能例外。一定要先相信自己的心是颠倒心,不能相信自己的受想行识,自己的感觉、受用、思想都是颠倒的,只有佛菩萨的思想才是正确,所以先否定自己,最后再肯定自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时直下承当,从空出假,广度众生。因此若要破除遍计执,刚开始先不要相信自己的思想,先强迫自己根据佛菩萨的开导去思考,也就是以佛法的名言,破除自己的名言,这是破遍计执的方法。

  

问(2):弟子每观察到妄想,妄想就会消失,但妄想还是会生起,有如石头压草,这该怎么办呢?

  

答:外道在调伏妄想时,并没有见到妄想的根源,所以是如石压草,当对治力消失时,妄想仍会生起。佛法则不同,佛法要我们先观察妄想的根源,若起妄想,就追寻妄想是怎么生起的?打妄想的是谁?色身当然不能打妄想,内心是无形无相,也找不到妄想,结果「觅之了不可得」,原来妄想是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佛法在方便法门方面与外道有些雷同,也透过礼拜、静坐来调伏妄想,但佛法有甚深见;在广大行方面,某一部分的方便虽与外道雷同,但外道没有甚深见的指引,他不能观察我空、法空的真理。佛弟子在调伏妄想之前,他已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妄想是虚妄的,所以每一次的调伏妄想,他是从根源上调伏。外道认为妄想是真实的,所以压抑它;但佛弟子认为本来就没有妄想,修行只是返妄归真。这两种思考不同,因此一个能彻底降伏妄想,一个则不能,这主要的差别在于是否有甚深见。所以佛法的方便在某些方面与外道雷同,但效果却完全不同。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