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漢(衆笑)。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空的意思,是看到了「因緣所生法是可以建立的」,因爲一切法畢竟空,所以一切法因緣有。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知道──因爲空,所以才有所謂善惡的招感性,這二個是同時存在的。
問: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難到因果的法不是空嗎?
答:因果的法它是無自性,就是你今天是善也不決定是善,不過那個法不能說空,這個不能說空,它是宇宙間存在的真理,叫依他起性,這不能空。所以佛法在觀一切法空的時候要觀因緣生,這個因果的軌則不能空掉。這個軌則爲什麼不能空掉?說是造善招感可樂果報、造惡招感不可樂果報,這個軌則爲什麼不能空掉?因爲它不是因緣所生法所創造出來的,是宇宙間法爾如是,這是一個真理,這個真理不能空掉。
問:中道第一義谛的諸法實相,有是非、善惡、對錯嗎?
答:在第一義谛裏面沒有所謂的對錯,因爲我們觀一切法空的時候,智者大師說「那是入到一種無相行」,這個時候是離一切的對錯、你我的對立,無有少法可得,所以觀一切法空的時候是安住在空性。但是你有時候修無相行、有相行,你從空性出來的時候、跟因緣法一接觸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就知道有善惡,這對立法,有善有惡、有痛苦有快樂。但是在第一義谛的時候是無有少法可得,那是勝義谛的境界,離諸對待的。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每天早課都有誦「普賢十大願王」,「第一禮敬諸佛,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禮敬諸佛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窮盡,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請問法師,當維那師誦到此文的時候,弟子要如何的修行才能夠達到「虛空界盡」又「念念相續無有窮盡」的境界?
答: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是時空無盡的。我想我們今天要達到時空無盡,我們不要說是馬上即空、即假、即中,我們先修空觀,先空掉自我意識。我們一個人會活得那麼狹礙,我們衆生有一個非常嚴重的毛病,就是在一種剎那剎那無常變化的生命當中捏造一個自我意識出來,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們總認爲內心當中有一恒常住不變異的我,小時候的我跟長大的我是一樣的、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是一樣的,其實這個我是我們捏造出來的、打妄想打出來的。從因緣所生法,我們的生命就是一個色身、一個心識,這個心識就是一個受想行識,一種感受、一種思想,這個感受思想是隨著業力的招感有所變化。就是說你今生是一個人,你用人的思想去思考;來生如果做一只螞蟻,你是一只螞蟻的思考:所以這個生命沒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你把這個我空掉以後,你再去念這個經文,你就會有一種不同的感受,你會覺得你的心量比較大,你會從無明業力所招感的一種短暫的時空裏面跳出來,看到更開闊的、無窮盡的時空、看到無量的生命。所以我覺得剛開始先修我空觀,先破障。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大乘佛法對菩薩的定義,六度都是約著內心當中能夠生起善根而安立,非約外境。弟子以前曾經聽到有人談到放生的問題,他的經驗是「碰到佛誕日去買放生的動物,很多商販前一日就刻意去捉衆生隔日來賣,而且放生後的動物很快又被人捉走,如是的重複,後來他就不再放生了,因爲他認爲放生變成在放死」。不知這樣的看法是否正確?請法師慈悲開示。
答:我們今天放生主要有二個目的:從自利的角度,我們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從利他的角度,我們解救刀下的衆生。不過這個地方,所有的善法都要有智慧的觀照,理論上來說,你要放生,你不要刻意去買。就是說你去菜市場,看到一整臉盆的衆生,你看到刀下的衆生,臨時把牠買下來。因爲衆生的世界各式各樣,有些人歡喜造善業、有些人歡喜造惡業,你今天刻意去買,他的數量不夠,他很可能就去捉,這些衆生本來不應該被捉的,結果因爲你要放生而被捉起來(呵),就有這個問題了。當然你也可以說「我在爲自己栽培善根」,當然這樣講也是對,我們知道菩薩道有叁種力量,誓願力、觀照力、行動力,這叁種力量最重要的是觀照力,沒有智慧的觀照,你所有的善法都會變成有漏。所以放生本身是一個善法,但是你要考慮到時節因緣,如果你的數量很多,最好不要刻意的跟某一位特定人員去定,你想想看「他爲什麼會有這麼多衆生」?你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他爲什麼會有?這個地方你要想想看。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爲了達到我空、法空,有人會想「既然一切法皆空,何須有所做爲!而不積極的去廣行菩薩道」,爲了避免這樣的想法,是不是要修慈悲觀來發起度衆生的心來對治?
答:如果我們剛開始修空觀修得很長很長,都一直安住在空性,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當中所有有相的境界都消失掉了,苦惱相、安樂相都消失掉。如果你一路的修空觀,可能你對于修習善法、度衆生就會不生好樂,就墮入二乘種性,所以這個地方你就是要多讀大乘經典,你偶爾也要從空性裏面從空出假,你看看衆生在苦惱當中,啊,生起悲憫;你偶爾也要從空出假,看看諸佛菩薩的功德莊嚴生起好樂。所以智者大師說「你不能一天到晚安住在無相行」,菩薩修了太多的無相行會傷害菩提心。所以有時候我們安住在無相行、安住在空,但是有時候從空性出來,接觸衆生的苦惱起大悲心、接觸佛菩薩的功德莊嚴生起修善的心。
問:修大乘法是否有二個修法:一、自外而內,由修習六度萬行而悟入中道實相;二、自內而外,由體悟中道實相而任運度衆生?
答:你這樣講也是對。我們這樣講好了,就是說有鈍根菩薩跟利根菩薩。在智者大師的藏通別圓四教:鈍根菩薩一開始觀照力薄弱,他對諸法實相的現前一念心性,這種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聽得少,所以他這個事相上的修行多,他偏重在修福德資糧,事修多理觀少;利根菩薩是先成就內心的觀照,先成就理觀,然後依止他的智慧,推動他的行爲,理觀多事修少。鈍根菩薩在成佛之道當中,會先成就福報再成就聖道,他會做很多生很多生的國王,然後再成就聖道,但是鈍根菩薩理觀少,有可能會退轉;利根菩薩會先成就聖道以後,然後再修習福德資糧、然後在去廣度衆生:那這個就是大家的選擇。
問:對于初學者,除了常住安排的課程外,應如何安排自修的內容,讀誦大乘經典其比例爲何?初學者與修行較久者應如何規劃?
答:我想我們今天,初學者應該比較偏重在斷惡、改過,初學者我認爲先淨化自己很重要,先把自己身口意比較粗重的過失先消滅,不要急著修善、度衆生,所以我認爲剛出家修行「先打得念頭死」,偏重在自我反省、對治自己的煩惱。如果你是老參,煩惱淡薄了,你可以去修習一些善法,或者試著去度化衆生,從修善度衆生當中,然後再去回光返照自己。所以叁聚淨戒應該有所偏重。
問:愛不重不生娑婆,女衆尤其情執重,請問法師,對于這種習氣其生起的行相爲何?如何對治?使我們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將俗情轉成道誼,不造成修道的障礙,反成助緣?
答:這個情執,情執重的人悲心也重,真的!情執能夠轉過來,這個人的大悲心不可思議,所以女衆的情執重,女衆的行力也強,這個是事實,男衆平均是比較懈怠,說世間上的事情很難十全十美。如果說你要保守一點,情執的根源在攀緣心,就是你剛開始先攝用歸體,就是你要把你的慈悲心先收攝一下,因爲情執跟慈悲心這二個東西剛開始很難分清楚,你一動慈悲心就情執,就是這樣,這二個真妄和合嘛。世間上的凡夫沒有經過修煉的過程,我們生起慈悲心就夾帶著愛取煩惱,剛開始甯可保守一點,我的慈悲心也稍微的收攝一點,情感也會淡薄一點,那這個時候你要多修無常觀跟苦谛觀,思惟苦谛,愛是苦本。修行人剛開始有時候會讓人家感覺比較不通人情,有很多居士對我們修行人這樣批評,但是我告訴他說:你應該給大乘菩薩一些包容。他想行菩薩道,他是這樣想,但是你是不是應該給他一些次第呢?剛開始拒絕一些人情的因緣、拒絕一些對衆生的關懷,你說他是不是需要這一些過程呢?你有須要對他要求那麼高嗎?他一出家就去幹什麼幹什麼,你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不是!(呵──)你又要他清淨,你又不讓他去修行,那他不是成佛才出家,他是凡夫出家的呢!所以情感重,剛開始就是攝用歸體,自己先思惟無常苦谛,把自己的慈悲心稍微的收攝一下會好一點。一個人如果剛出家就做別人的師長,你的情感很難對治,你一輩子都沒有辦法對治。
問:請問法師學習教典的次序是大乘、小乘、外道,蕅益大師的閱藏次第,他在《寒笳集》上說:「學問之道,貴下學上達,所以如來施教,必有次第,今人空腹高心,但圖圓頓之名,無力飲河,讵能吞海!必先閱律藏,(蕅益大師說閱藏的時候,第一個先閱律藏,爲什麼?)稔知佛世芳規,深煉爲僧要務,次閱四阿含,了正因緣境,爲圓妙叁觀之本」?
答:這個蕅益大師的開示,這個地方是這樣子講,不過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是說閱藏次第,一個人會閱藏,你應該對大乘的菩提心跟正知見都具足,你才有資格閱藏。不過你蕅益大師只看這一本是不夠的(呵),你要多讀讀《靈峰宗論》你就知道蕅益大師怎麼說,你要讀讀《教觀綱宗》《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楞嚴文句》這一些,你就知道他怎麼說,他很強調成就大乘種性。你沒有成就大乘種性,你馬上修證,你可能會走上偏邪之路。《寒笳集》是弘一大師把《靈峰宗論》讀完以後一個摘要的東西,弘一大師摘要當然是選他適合的東西。但是你要研究一個祖師的思想,你要全面的看他的書,會比較公平一點。
問:請問法師您所開示的《瑜伽菩薩戒》內容,是不是能錄製成整套的錄音帶,以方便請購?
答:現在已經有做成錄音帶了,不過你有這個歡喜心也是好。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裏。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六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