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有飲食等資生衆具,見有求者正來希求飲食等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給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就是這個菩薩他有足夠的物質,換句話說他有布施的能力,「有飲食等資生衆具」,「有飲食」或者日常用品多余的「資具」,你除了自己用以外,你還有一些多余的飲食資具。這個時候「見有求者」,這個地方的「見」跟前面的見聞覺知有所不同,諸位要知道,這個地方的「見」是只有眼睛親自所見,就是一個現量的境界,不包括聽聞。就是有一個衆生他現前,可能是乞丐、或者是貧窮的衆生,他希「求飲食等事」,他正式開口,用口業來向你乞求、或者用身體的動作來向你乞求,他很明顯的表達希望向你乞求飲食資具等事。這個菩薩「懷」著「嫌」棄,或者是看不起對方、或者怨恨對方的心情,「而不給施」,不把這個飲食資生多余的資具布施給他,這樣子就「犯」到我們的菩薩戒。這地方當然包括我們出外的時候,只要看到乞丐,乞丐的現前,我們有多余的零錢也應該作一些施舍,是這個意思。
壬二、非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能施與,非染違犯。
就是一時的「懶惰懈怠」,這樣子不是懷著瞋恨心,「非染違犯」。
這個地方的「障布施攝」跟前面的「障布施度」有所不同。前面的「障布施度」,古德把它排在「攝善法戒」,生善,所以他偏重在內心的功德,既然偏重在內心一種施舍心的栽培,他的所緣境就比較廣大而無所簡別,主要的目的是在假借布施的因緣生起內心施舍的心;這一條戒的「障布施攝」,祖師是把它判在「攝衆生戒」,它是偏重在攝受衆生、廣結善緣,所以這一條戒你一看就知道它施舍的所緣境都是有特定的對象,剛開始是有恩的衆生,然後是憂惱的衆生、財物匮乏的衆生,所以這個地方的施舍是偏重在廣結善緣,所以它有特定的對象。諸位可以把這一科的「障布施攝」跟前面「障布施度」的戒文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得出來。
辛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現無有可施財物;若彼希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來求者王所不宜,將護王意;若護僧製:而不惠施,皆無違犯。
開緣有五種因緣:第一個「若現無有可施財物」,就是菩薩本身實在是非常的貧乏,沒有多余的東西來布施。「若彼希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不如法物」就是這是一種非法之物,它會引生我們內心的罪業,比如說他向你乞求刀杖、弓箭、毒藥等等,他向你乞求的東西,很可能會引生對方殺盜淫妄的罪業的,這種不如法物都不應該給與的,因爲它會引生內心的罪業;或者說他所乞求的是「所不宜物」,這個地方指的是會引生他色身的病痛,比如說他有糖尿病,他向你乞求糖果,你就不應該給他了,這個會對他色身産生傷害的。對他的身心有傷害的東西,菩薩在布施的時候一定要依止智慧的判斷,來判斷給不給。「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這是一種對治。比如假設我們今天出外看到乞丐,但是你知道這個乞丐根本就不是真的乞丐,他有錢得很,他是一個職業乞丐,他只是爲了增長他的貪欲、好逸惡勞而來做乞丐,這個時候我們不給他,爲了對治,不要增長他的貪欲,這樣子菩薩是依止希望他進步的心情,「調彼伏彼」,這種情況可以不給。「若來求者王所不宜,將護王意」,這個可能是國家法律不允許的,這樣布施的行爲是法律所不許的。「若護僧製」,這樣布施的行爲是僧團製度、在戒律當中所不允許的。「而不惠施,皆無違犯」。
這一條戒是財物的布施,我們也可以作一個對比,我們看第十九頁「不施其法戒」,我們把它念一遍:「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來求法,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嫉妒變異,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這一條的「不施其法戒」,祖師把它放在「障布施攝」,屬于生善,「攝善法戒」;這一科「不施財物戒」,祖師是把它放在「攝衆生戒」。這個地方大家可以想一想它的差別,布施佛法屬于「攝善法戒」,布施財物屬于「攝衆生戒」,這個地方諸位可以想一想。這個地方應該是這樣講,就是說我們攝受衆生有方便跟真實,財物的布施屬于方便,其實財物的布施不能夠給衆生究竟的安樂,但是佛陀也鼓勵我們對衆生及財物的布施。爲什麼呢?因爲你把財物布施給他,你能夠跟他廣結善緣,廣結善緣,這個財物的布施扮演著重要角色,你有這樣財物的布施以後,你跟他廣結善緣,你後面再爲他說法,這個時候就容易得多。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站在一個菩薩的角度,真正給衆生得到利益的是弘揚佛法,開啓他的智慧,但是你必需有前方便、必需有前方便,否則你度化衆生有困難。我發覺我的師父這個地方做得很厲害,你看他老人家就做一些小書簽,書簽要做得非常漂亮,像是銅做的、像是鍍金的那些有蓮花的書簽,有信徒來,他就送給他一個,他就起歡喜心,有歡喜心,他對你的印象好,你跟他開示佛法他能夠接受。你說一個衆生來,比如我們說二個衆生,你給他一個書簽跟沒有給他書簽,你跟他講佛法感覺不同(呵──),因爲佛法的功德,他可能來世、或者是來生才看到,你給他一個書簽,他現在馬上感覺得到。我發覺衆生是習慣偏重在現世的安樂,一般人是這樣,一般人都是比較沒有遠見。所以我們就必須恒順衆生,就是「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所以財物的布施雖然不是菩薩道的重點,但是它能夠在菩薩道當中扮演一個方便法門,諸位如果有志于有一天要攝受衆生,那你就是要注意這個問題。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五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