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六卷

  第二六卷

  我們看《講義》第五十叁頁:

  39 庚四、不如法攝衆戒二

  

   辛一、有違犯二

  壬一、染違犯

  這一條戒是屬于「攝衆生戒」裏面所謂的「障布施攝」,「障布施攝」裏面這一條「不如法攝衆戒」的大意是說:我們身爲一個師長,沒有如法的來教導、攝受我們的弟子或者學生,就犯到這條戒了。這條戒分二科,先看「辛一、有違犯」,這當中先看「壬一、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攝受 徒衆,懷嫌恨心,而不隨時無倒教授、無倒教誡 ;知衆匮乏,而不爲彼從諸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如法追求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隨時供給: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戒體的「菩薩」,他有這樣的能力、也有這個因緣來「攝受徒衆」,換句話說他開始做師長。攝受徒衆在律中有二個法來攝受:第一個是財物,身爲師長他有責任跟義務以財物的資具來攝受徒衆,使令徒衆的色身安穩無缺,第一個是財物的攝受,使令他的色身能夠安穩無缺;第二個是佛法的攝受,身爲師長也應該要用佛法的智慧來開導攝受衆生,使令衆生能夠遠離煩惱,得到寂靜安樂:一個法、一個食,佛法跟財物的攝受。身爲一個師長,他沒有用法食的攝受,反而「懷」有「嫌」棄怨「恨」之「心」,懷著嫌恨心的關系,第一個就沒有做到佛法的攝受。先看第一段,「而不隨時無倒教授、無倒教誡」,「無倒教授」是約著佛法的生善,就是說這個徒弟他依止你出家,他依止你出家只是他一時善根的啓發,他內心當中還是有無量無邊的顛倒妄想,所以身爲師長你應該要經常開導佛法的修學次第,你應該要告訴他:修學第一個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先發出離心,觀叁界的無常、苦而發出離心;再觀一切有情在無常苦當中,生大悲心;有大悲心以後,你應該要生起使命感,爲了要完成你利益有情衆生的使命,應該要希求無上菩提,建立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一個修行使命。也就是說你要告訴你的徒弟,你爲什麼要那麼早起拜佛、誦經,乃至于持戒,只有一個目的──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就是建立他一種菩薩種性。第二個、你應該要開導他佛法的正見,正確的因緣觀、十法界的因緣觀,每一個果報的出現都有它相應的因緣。這樣子就是由于菩提心跟正知見,慢慢的在他內心的顛倒妄想當中,建立一個非常珍貴的菩薩種性,這叫「無倒教授」,生起他的善根。第二個、你要「無倒教誡」,這個是約著滅惡,蘊藏他內心深處還有很多的煩惱,他的思想行爲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偏差跟過失,身爲師長,你應該要種種的方便诃責斥罰來導正他的過失,這個是「無倒教誡」。也就是說既然你今天來攝受他做他的歸依的師父、或者出家的師父,你就有責任給他「無倒教授」跟「無倒教誡」,使令他在佛法當中滅惡生善。第二個「知衆匮乏」,這個徒弟在生活當中財物有所匮乏,身爲師長,你沒有「從」具足清「淨信」心的「長者、居士」、或者是「婆羅門等」,「如法」的去「追求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等。這個地方的「如法追求」我們要解釋一下。在古德的批注當中對「如法追求」有一些開示,就是說雖然我們今天是爲常住、爲弟子們來乞求這種四事的供養,但是應該以正語來加以勸導,以正確的因緣觀,就是布施能夠得到來生安樂的果報,就是我們今天勸你布施,事實上對你來說是爲你積集一種善業的資糧、積集來生的善業資糧,我們應該要勸導衆生布施的功德、悭貪的過失,這當中要避免種種的邪命,不要用不正當的方法,比如說是算命、看風水等等不正當的方法來追求四事供養,應該以正語來開導。如果身爲一個師長,對于弟子沒有佛法的「教授、教誡」,或者財物的供給,這個師長就有失他的責任,也就傷害他的菩提心,「是染違犯」。

  壬二、非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往教授、不往教誠、

  不爲追求如法衆具,非染違犯。

  如果是一時的「懶惰懈怠」而沒有作佛法的教授,或者是追求如法的衆具,這個是輕的突吉羅罪。

  當然佛法講傳承,佛法的延續來自于師生所謂的師資相攝,就是師長如法的教誡弟子、弟子如法的來奉侍師長,這樣子使令佛法的光明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這就是佛法興盛的相貌。反過來如果今天師長對徒弟是嫌棄怨恨之心,你剃度他以後攝受他做出家弟子,你完全不對他教授,他有過錯你也不開導他,這個就會有覆滅佛法的過失。所以戒律上說身爲師長不如法教授徒弟,過失超過破四根本重戒:因爲你破四根本重戒只害及一人,這個罪業的影響是傷害你自己的身心世界;我們不如法教授弟子是害及衆生,使令佛法的光明提早的入滅,衆生提前出現黑暗時代,所以這個地方的過失就非常重。

  這一條戒我們可以跟「染心禦衆戒」作一個對比。我們看一下第叁十七頁,「染心禦衆戒」它被判在「障精進度」,我們把它念一遍:「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著供事增上力故,以愛染心管禦徒衆,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這一條戒對佛法的影響也是相同,都是覆滅佛法,對弟子沒有如法的管教教誡,不過這一條戒所對治的是愛染心,就是師父對徒弟是一味的寵愛,徒弟有過失也就不講了,徒弟不學習佛法,師父也就不廣設方便來教導他,所以這一條戒的根本是愛染心,愛染心就在佛法當中的結黨營私了。我們再看到這一條戒,回到五十叁頁「不如法攝衆戒」,他這個師長的過失是嫌恨心,這個地方的心態不同。同樣的是沒有對衆生的教授,但是前面是愛染心而結黨營私,這個地方是嫌恨心,就把這個徒弟給放棄了,使令佛法傳承的因緣破壞了,是這個意思。

   辛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製;若有疹疾;若無氣力不任加行;若轉請余有勢力者;若知徒衆世所共知,有大福德,各自有力求衣服等資身衆具;若隨所應教授教誡,皆已無倒教授教誡;若知衆內有本外道,爲竊法故來入衆中,無所堪能,不可調伏:皆無違犯。

  這條戒的開緣有八種因緣,第一個「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就是說這個師長跟徒弟可能是太熟了,太熟了,他一犯錯,你經常講他他也厭煩,他産生輕慢心,所以這個師長有時候適當的保持默然,有時候對他會有一種對治的功能,使他自我反省,滅惡生善,這保持默然也是一種教授。「若護僧製」,這種教授可能在僧團當中違背製度,爲了尊重僧製。「若有疹疾」,就是這個師長本身有病,這個實在作不主了,身體有病。「若無氣力不任加行」,就是這個師長身體虛弱,實在是不能堪任師長的教授還有追求資具。「若轉請余有勢力者」,這個師長沒有教授能力,他請其它的法師來教授。「若知徒衆世所共知,有大福德」,這一條戒是針對于資具提供的開緣,說你的徒弟「世所共知」,他有「大福」報、名聲普聞,他自己「有」能「力」來追「求」他所需要的修行及種種「衣服資具」,當然我們就不用爲他准備了。「若隨所應教授教誡,皆已無倒教授教誡」,這個師長已經盡心盡力了,但是這個衆生他就是聽不進去,但是你盡力了,這種是開緣。「若知衆內有本外道,爲竊法故來入衆中,無所堪能,不可調伏」,這個徒衆根本就是邪見「外道」,他來佛法的目的不是來如法的修學佛法,是來偷「竊」佛「法」、來充實外道的知見,所以他的內心當中對佛法是「無所堪能」,就是他對佛法的真實道理是不能信受奉行的,他只是把佛法的道理來充實他外道的教法、來增長他的邪見而已,這種人當然根本就沒辦法去教授他,邪知邪見太堅固了。這以上的八種因緣都「無違犯」。這個地方是講到攝受徒衆的一個方法。

  天臺宗有一個長老叫倓虛老和尚,倓虛老和尚在東北蓋了很多道場,他對蓋道場很有經驗,他對道場也作出他的一個規劃,他說:佛教的道場有四種。第一個道場是無法無食:這個道場沒有佛法的教授,沒有人講佛法,飲食設備非常簡陋,「無法無食謂之外道法,無義的苦行」,這種道場倓虛老和尚說「應該及時舍棄,一天都不能住」,道場也沒有好的設備,也沒有好的佛法教授,及時舍棄。第二種是有食無法:诶,這個道場還不錯,設備很好,有中央空調冷氣(哈),夥食也辦得很好;但是你在這個地方住,你沒有得到佛法的學習,沒有人講佛法。這個時候倓虛老和尚說:「這種道場,有食無法,暫住叁天。」(呵)爲什麼暫住叁天呢?因爲古時候的道場跟一個道場距離很遠,你好不容易走那麼久的路,在這個地方住叁天,吃飽了、睡足了再繼續往前走,暫時住叁天,還亂不了。第叁種是有法無食:這道場有佛法的教授,你在這個地方住,每天內心的智慧慢慢的增上;但是可惜的是設備非常簡陋,這種叫做勉強安住,「有法無食,謂之苦住」,還是可以住,但是色身會有一種苦的感受出現,爲了佛法的緣故勉強安住。第四個是最好的有法有食,歡喜安住:這個道場設備非常完善,而且有佛法的教授,我們在這個地方住,設備完善,又能夠在佛法當中不斷的進步,這種是有法有食。

  這一條戒的意思就是,身爲一個師長,應該要朝有法有食的方向去努力,來攝受徒衆。

  40 己四、障利行攝四

  庚一、不順衆生戒二

   辛一、有違犯二

  壬一、染違犯

  這個是整個「攝衆生戒」的第四科,首先我們把「利行」作一個說明。在《瑜伽師地論》上說,什麼叫利行呢?「謂諸菩薩依于正理,隨其所應,法隨法行,調伏安住。」 就是這個「菩薩依于正理」,依于佛法因緣的道理,這個等于是契理,經常用十法界的因緣道理來開導衆生;第二個「隨其所應」(應該的應),就是契機,你要觀察衆生的根機。在契理契…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