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機的條件之下開導什麼佛法呢?「法隨法行」,法隨法行事實上就是整個法,我們講歸依法。歸依法有二個:第一個是法,就是涅槃,這是目標,這種究竟安樂的涅槃;但是只有歸依涅槃的話是不夠的,應該還有一個隨法行,就是引導我們趨向涅槃的種種戒定慧的方便,叫做隨法行,它本身不是涅槃,但是它有隨順涅槃的力量,這個也是開導的。對于這種涅槃跟隨順涅槃種種的法門,能夠給衆生適當的開導,使令衆生調伏煩惱、安住真理,這個就是利行。在四攝法當中,前面的同事、愛語、布施都是方便,其實真正的目的就是要給衆生得到利益,如果在整個四攝當中沒有「利行」,前面叁個都沒有方向、都沒有方向,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好,看「庚一、不隨順衆生戒」,就是衆生內心當中有希望,我們不加以隨順,這個菩薩就犯戒了。這條戒有二科,先看「辛一、有違犯」,這當中先看「壬一、染違犯」,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于他有情不隨心轉,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淨戒律儀」的「菩薩」,他內心當中「懷」有「嫌」棄怨「恨」之「心」,「于他有情」,這個「他」指的是菩薩的眷屬,可能是在家眷屬、或者是出家的弟子等等,菩薩在教化弟子的時候犯了一個毛病,「不隨心轉」。「不隨心轉」古德的解釋有二個內涵:第一個、從方便的角度,菩薩不隨順衆生的心願、不滿足他的心願,就是他內心當中有這樣的希求,而這樣的希望不影響佛法修學的,雖然這個希望不圓滿,但是他內心當中有這個堅固的希望,菩薩不加以隨順,不能讓他感到歡喜,這第一個;第二個、菩薩不能夠在滿足他的希望以後,來轉衆生的心而趨向于涅槃,得到究竟的安樂。簡單的說,菩薩教化衆生要先開方便門,給他暫時的安樂,滿足他現前的希望,他歡喜以後,再開導他佛法究竟的道理,給他究竟的安樂,如果這個菩薩不能施設方便、也不能夠開導真實的道理,這樣子「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這個地方是說,我們度化衆生要考慮衆生的根機,所以在《法華經》的意思「先以欲鈎牽,再令入佛智」,他內心有這個希望,他有這個希望,這個希望雖然不好、不圓滿,但是可也是無可厚非,菩薩你就不滿足他的希望,這個時候他入道無門,看到佛法這麼的高超、這麼的高峻,門坎太高,他就不學佛法了,他就去學一貫道、學基督教。就是說雖然他這個希望很狹劣,但是也不妨給他當做踏出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說一個人學習佛法,他不是一開始就生天了,他也是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哪一個人不是唱「爐香贊」起歡喜心剛開始,是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走到這個時候,我們忘掉自己的過程,我們就用比較高的標准要求衆生,你要怎麼樣、他要怎麼樣,結果衆生受不了,因爲你跟他的希望差太多了,他就放棄修學佛法,所以這個就是我們沒有恒順衆生的根機。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應該要有給衆生一個次第的階梯,先滿足他暫時的需要,然後再引導他慢慢達到究竟的安樂。
壬二、非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隨其轉,非染違犯。
菩薩「不隨其轉」,實在不是嫌恨心,而是「懶惰懈怠放逸」,事情忙碌,沒有多余的空閑。
辛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彼所愛非彼所宜;若有疾病;若無氣力,不任加行;若護僧製;若彼所愛雖彼所宜,而于衆多非宜非愛;若爲降伏諸惡外道;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不隨心轉,皆無違犯。
開緣有七種因緣:第一個他「所」希望的「非彼所宜」,就是對他不適當,換句話說他心中所希望的東西,對他的色身跟內心有很大的傷害,對他的色身會增加他的病痛、對他的內心會增長他的罪業,菩薩在恒順衆生一定要通過智慧的決擇,這應該要拒絕。「若有疾病」,菩薩有疾病。或者是身體虛弱,「若無氣力」就是心有余力不足。「若護僧製」,爲尊重僧團的製度。「若彼所愛雖彼所宜,而于衆多非宜非愛」:就是這個弟子他所期待的事情實在對他很適合,不管對他的色身、內心都很適合;但是在大衆當中畢竟要考慮大衆的感受,其它人不適合、其它人也不喜愛。就是我們不能滿足一個人的喜歡而讓大衆起煩惱,這必須要考慮大局。「若爲降伏諸惡外道」,對方是一個邪見外道,他提出的希望根本就是邪知邪見,這個我們不應該滿足。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我們今天拒絕他的需要,是對他的一種懲罰、一時的對治,希望他自我反省。以上的七種因緣,「不隨心轉,皆無違犯」。
這一條戒在蕅益大師的批注當中說:前面的「同事攝」有一個「不爲助伴戒」,這一個是「不隨順衆生戒」,這二個有一點差別。「不爲助伴戒」是說衆生有一些固定的事要做,他有一些事情要做,你必須陪著他去做這件事,助伴;這個地方是衆生他對你提出希望,講他內心的希望,你要想辦法滿足他的希望,有所不同。
這個是說,我們講「衆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每一個人在佛前受菩薩戒都發願「無一衆生而不度化,誓度一切衆生」,度化衆生這件事情跟自己修行不同,度衆生你要觀察衆生的根機。如果你所度化的衆生是上根利器的,有些人善根強,他內心沒什麼煩惱,根利遮輕,他能夠一心行道,他修學佛法不必任何方便,正直舍方便,但修無上道,他不會對你乞求這種的希望,都不用,他直接趣入無上菩提,當然這種上根利器的人,你要教授他就很容易了;但是中下根人,他有善根可也有煩惱,只是二個都存在的,他就會有一些希望出現,對你一些設備的乞求、各式各樣的希望,中下根人如果我們今天不開方便門,他就沒辦法悟入真實相了,他這個修行有障礙。如果我們今天讀《法華經》,我們就看出佛陀的教化衆生是這樣子的,其實佛陀出世以後,以佛陀的心情,佛陀要使令一切衆生成佛道,但是你看佛陀祂所作所爲,祂是開方便門,祂施設了五乘的教法。有些人,你說「成佛」,他根本就不想成佛,他來生只想做大國王(呵──),你怎麼辦?只好教五戒十善。有些人他成佛之前,一定要先到偏空的涅槃住一段時間,讓自己靜一靜再回小向大。我們今天假設這樣子,如果佛陀一出來的時候,完全不施設五乘的教法,只講一佛乘的佛道,我看現在佛弟子會少掉很多(呵),是不是這個意思?因爲你說「成佛」,他來生根本就不想成佛,他一定要先做幾生的國王,他才心甘情願的成佛,你怎麼辦呢?你只好開方便門的示真實相,也好,受了叁歸五戒保住人天。就是說我們今天教化衆生,是他要學佛不是我們要學佛,所以我們不要用自己的標准來要求對方,這個成佛之道是他要走,他有這個希望,那你就是要施設方便,否則他入道無門。你去讀讀《阿彌陀經》,淨土法門也有這個意思,你看佛陀在講極樂世界,佛陀很善巧(呵),你看,他在後面才勸我們往生,「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但是他是後面才講聖道的因緣,他一開始是講什麼?「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宮殿樓閣。」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鈔》上說:極樂世界是爲聖道而安排,把極樂世界創造這麼漂亮幹什麼?蓮池大師自己提出這個問題,又自己回答說:因爲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不完全是聖人,有很多很多都是凡夫,凡夫的心情內心有所住,喜歡向外攀緣,所以阿彌陀佛隨順衆生的因緣,把極樂世界蓋得宮殿樓閣漂亮一點,這有攝受衆生的因緣,就是在那種宮殿樓閣「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這樣身心世界情況之下,然後再用鳥類爲你說法、用寶樹爲你說法,乃至阿彌陀佛的說法,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地方恒順衆生就是,我們在教化衆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衆生的根機,要注意他內心深處的希望,先滿足他暫時的希望,然後在他得到休息安住以後,再引導他趨向于究竟的安樂,把這個成佛之道要分幾個次第來完成。
41 庚二、不隨喜功德戒二
辛一、有違犯二
壬一、染違犯
前面一條戒是衆生有希望我們應該隨順,這個地方是說衆生的身口意有功德我們應該贊歎。這當中分二科,先看「辛一、有違犯」,這當中先看「壬一、染違犯」,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他實有德不欲顯揚,他實有譽不欲稱美,他實妙說不贊善哉,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淨戒律儀」的「菩薩」,「懷」著「嫌恨」嫉妒之「心」,「他實有德不欲顯揚」,這個指的是意業,就是這個衆生他真實有戒定慧的功德。有些人他一出生就歡喜持戒,戒波羅蜜的善根強;有些人他就歡喜禅定,內心容易寂靜;有些人他廣學多聞,他有智慧、有戒定慧的功德。我們「不欲顯揚」,不把他贊歎顯揚;「他實有譽不欲稱美」,「譽」是指身業,這個衆生他的威儀特別莊嚴、舉止也持別安詳,我們也不稱美。在口業方面,「他實妙說不贊善哉」,他能夠善巧說法,身爲一個菩薩也不去贊歎善哉,這樣子菩薩沒有隨喜功德,就「犯」到菩薩戒法。
壬二、非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顯揚等,非染違犯。
只是一時的「懶惰懈怠」「不」加以「顯揚」是「非染違犯」。
這條戒隨喜功德的意思是說,我們在攝衆生的時候,一個初心菩薩他的信心薄弱,他身口意有功德,如果我們不加以贊歎隨喜,他很可能就會因爲這樣而退失道心,他的功德不能增長廣大,所以隨喜功德會給衆生一種信心的加持。
辛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將護彼意;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製;若知由此顯揚等緣,起彼雜染憍舉無義,爲遮此過;…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