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六卷▪P2

  ..续本文上一页机的条件之下开导什么佛法呢?「法随法行」,法随法行事实上就是整个法,我们讲归依法。归依法有二个:第一个是法,就是涅槃,这是目标,这种究竟安乐的涅槃;但是只有归依涅槃的话是不够的,应该还有一个随法行,就是引导我们趋向涅槃的种种戒定慧的方便,叫做随法行,它本身不是涅槃,但是它有随顺涅槃的力量,这个也是开导的。对于这种涅槃跟随顺涅槃种种的法门,能够给众生适当的开导,使令众生调伏烦恼、安住真理,这个就是利行。在四摄法当中,前面的同事、爱语、布施都是方便,其实真正的目的就是要给众生得到利益,如果在整个四摄当中没有「利行」,前面三个都没有方向、都没有方向,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好,看「庚一、不随顺众生戒」,就是众生内心当中有希望,我们不加以随顺,这个菩萨就犯戒了。这条戒有二科,先看「辛一、有违犯」,这当中先看「壬一、染违犯」,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于他有情不随心转,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净戒律仪」的「菩萨」,他内心当中「怀」有「嫌」弃怨「恨」之「心」,「于他有情」,这个「他」指的是菩萨的眷属,可能是在家眷属、或者是出家的弟子等等,菩萨在教化弟子的时候犯了一个毛病,「不随心转」。「不随心转」古德的解释有二个内涵:第一个、从方便的角度,菩萨不随顺众生的心愿、不满足他的心愿,就是他内心当中有这样的希求,而这样的希望不影响佛法修学的,虽然这个希望不圆满,但是他内心当中有这个坚固的希望,菩萨不加以随顺,不能让他感到欢喜,这第一个;第二个、菩萨不能够在满足他的希望以后,来转众生的心而趋向于涅槃,得到究竟的安乐。简单的说,菩萨教化众生要先开方便门,给他暂时的安乐,满足他现前的希望,他欢喜以后,再开导他佛法究竟的道理,给他究竟的安乐,如果这个菩萨不能施设方便、也不能够开导真实的道理,这样子「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度化众生要考虑众生的根机,所以在《法华经》的意思「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他内心有这个希望,他有这个希望,这个希望虽然不好、不圆满,但是可也是无可厚非,菩萨你就不满足他的希望,这个时候他入道无门,看到佛法这么的高超、这么的高峻,门坎太高,他就不学佛法了,他就去学一贯道、学基督教。就是说虽然他这个希望很狭劣,但是也不妨给他当做踏出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说一个人学习佛法,他不是一开始就生天了,他也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哪一个人不是唱「炉香赞」起欢喜心刚开始,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走到这个时候,我们忘掉自己的过程,我们就用比较高的标准要求众生,你要怎么样、他要怎么样,结果众生受不了,因为你跟他的希望差太多了,他就放弃修学佛法,所以这个就是我们没有恒顺众生的根机。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应该要有给众生一个次第的阶梯,先满足他暂时的需要,然后再引导他慢慢达到究竟的安乐。

  壬二、非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随其转,非染违犯。

  菩萨「不随其转」,实在不是嫌恨心,而是「懒惰懈怠放逸」,事情忙碌,没有多余的空闲。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彼所爱非彼所宜;若有疾病;若无气力,不任加行;若护僧制;若彼所爱虽彼所宜,而于众多非宜非爱;若为降伏诸恶外道;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不随心转,皆无违犯。

  开缘有七种因缘:第一个他「所」希望的「非彼所宜」,就是对他不适当,换句话说他心中所希望的东西,对他的色身跟内心有很大的伤害,对他的色身会增加他的病痛、对他的内心会增长他的罪业,菩萨在恒顺众生一定要通过智慧的决择,这应该要拒绝。「若有疾病」,菩萨有疾病。或者是身体虚弱,「若无气力」就是心有余力不足。「若护僧制」,为尊重僧团的制度。「若彼所爱虽彼所宜,而于众多非宜非爱」:就是这个弟子他所期待的事情实在对他很适合,不管对他的色身、内心都很适合;但是在大众当中毕竟要考虑大众的感受,其它人不适合、其它人也不喜爱。就是我们不能满足一个人的喜欢而让大众起烦恼,这必须要考虑大局。「若为降伏诸恶外道」,对方是一个邪见外道,他提出的希望根本就是邪知邪见,这个我们不应该满足。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我们今天拒绝他的需要,是对他的一种惩罚、一时的对治,希望他自我反省。以上的七种因缘,「不随心转,皆无违犯」。

  这一条戒在蕅益大师的批注当中说:前面的「同事摄」有一个「不为助伴戒」,这一个是「不随顺众生戒」,这二个有一点差别。「不为助伴戒」是说众生有一些固定的事要做,他有一些事情要做,你必须陪着他去做这件事,助伴;这个地方是众生他对你提出希望,讲他内心的希望,你要想办法满足他的希望,有所不同。

  这个是说,我们讲「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每一个人在佛前受菩萨戒都发愿「无一众生而不度化,誓度一切众生」,度化众生这件事情跟自己修行不同,度众生你要观察众生的根机。如果你所度化的众生是上根利器的,有些人善根强,他内心没什么烦恼,根利遮轻,他能够一心行道,他修学佛法不必任何方便,正直舍方便,但修无上道,他不会对你乞求这种的希望,都不用,他直接趣入无上菩提,当然这种上根利器的人,你要教授他就很容易了;但是中下根人,他有善根可也有烦恼,只是二个都存在的,他就会有一些希望出现,对你一些设备的乞求、各式各样的希望,中下根人如果我们今天不开方便门,他就没办法悟入真实相了,他这个修行有障碍。如果我们今天读《法华经》,我们就看出佛陀的教化众生是这样子的,其实佛陀出世以后,以佛陀的心情,佛陀要使令一切众生成佛道,但是你看佛陀祂所作所为,祂是开方便门,祂施设了五乘的教法。有些人,你说「成佛」,他根本就不想成佛,他来生只想做大国王(呵──),你怎么办?只好教五戒十善。有些人他成佛之前,一定要先到偏空的涅槃住一段时间,让自己静一静再回小向大。我们今天假设这样子,如果佛陀一出来的时候,完全不施设五乘的教法,只讲一佛乘的佛道,我看现在佛弟子会少掉很多(呵),是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你说「成佛」,他来生根本就不想成佛,他一定要先做几生的国王,他才心甘情愿的成佛,你怎么办呢?你只好开方便门的示真实相,也好,受了三归五戒保住人天。就是说我们今天教化众生,是他要学佛不是我们要学佛,所以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对方,这个成佛之道是他要走,他有这个希望,那你就是要施设方便,否则他入道无门。你去读读《阿弥陀经》,净土法门也有这个意思,你看佛陀在讲极乐世界,佛陀很善巧(呵),你看,他在后面才劝我们往生,「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但是他是后面才讲圣道的因缘,他一开始是讲什么?「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莲池大师在《阿弥陀经疏钞》上说:极乐世界是为圣道而安排,把极乐世界创造这么漂亮干什么?莲池大师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又自己回答说:因为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不完全是圣人,有很多很多都是凡夫,凡夫的心情内心有所住,喜欢向外攀缘,所以阿弥陀佛随顺众生的因缘,把极乐世界盖得宫殿楼阁漂亮一点,这有摄受众生的因缘,就是在那种宫殿楼阁「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样身心世界情况之下,然后再用鸟类为你说法、用宝树为你说法,乃至阿弥陀佛的说法,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地方恒顺众生就是,我们在教化众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众生的根机,要注意他内心深处的希望,先满足他暂时的希望,然后在他得到休息安住以后,再引导他趋向于究竟的安乐,把这个成佛之道要分几个次第来完成。

  41 庚二、不随喜功德戒二

   辛一、有违犯二

  壬一、染违犯

  前面一条戒是众生有希望我们应该随顺,这个地方是说众生的身口意有功德我们应该赞叹。这当中分二科,先看「辛一、有违犯」,这当中先看「壬一、染违犯」,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他实有德不欲显扬,他实有誉不欲称美,他实妙说不赞善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净戒律仪」的「菩萨」,「怀」着「嫌恨」嫉妒之「心」,「他实有德不欲显扬」,这个指的是意业,就是这个众生他真实有戒定慧的功德。有些人他一出生就欢喜持戒,戒波罗蜜的善根强;有些人他就欢喜禅定,内心容易寂静;有些人他广学多闻,他有智慧、有戒定慧的功德。我们「不欲显扬」,不把他赞叹显扬;「他实有誉不欲称美」,「誉」是指身业,这个众生他的威仪特别庄严、举止也持别安详,我们也不称美。在口业方面,「他实妙说不赞善哉」,他能够善巧说法,身为一个菩萨也不去赞叹善哉,这样子菩萨没有随喜功德,就「犯」到菩萨戒法。

  壬二、非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显扬等,非染违犯。

  只是一时的「懒惰懈怠」「不」加以「显扬」是「非染违犯」。

  这条戒随喜功德的意思是说,我们在摄众生的时候,一个初心菩萨他的信心薄弱,他身口意有功德,如果我们不加以赞叹随喜,他很可能就会因为这样而退失道心,他的功德不能增长广大,所以随喜功德会给众生一种信心的加持。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将护彼意;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护僧制;若知由此显扬等缘,起彼杂染憍举无义,为遮此过;&#…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