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63169;若知彼德雖似功德而非實德,若知彼譽雖似善譽而非實譽,若知彼說雖似妙說而實非妙;若爲降伏諸惡外道;若爲待他言論究竟:不顯揚等,皆無違犯。
開緣有九個因緣:第一個「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將護彼意」,對方是少欲知足,我們只要表達自己的心意就好,就不要去顯揚他,因爲他本身不喜歡被顯揚。「若有疾病」,菩薩有疾病。或者身體虛弱。「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我們今天不顯揚是對衆生的一種對治。「若護僧製」,爲了遵守僧團或者常住的製度。「若知由此顯揚等緣,起彼雜染憍舉無義,爲遮此過」,就是說如果我們今天對他種種的贊歎隨喜,可能會引起一些雜染的過失。什麼過失呢?「憍舉」,産生憍慢高舉。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古德的開示:如果一個初學者,我們盡量不要在大衆當中顯揚他的功德、或者顯揚他的過失,這對他不好,所以隨喜功德可私下,因爲你在大衆當中把他的功德說出來,一個初心的學者很容易産生高慢,一個人高慢心生起的時候,他的功德就會退失掉,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要遮止憍慢高舉的過失,可以不隨喜贊歎。「若知彼德雖似功德而非實德」,他內心好像有戒定慧的功德,事實上是表面的,他沒有真實的功德;「若知彼譽雖似善譽而非實譽」,這是身業,身業好像是威儀很好,事實上是不真實的;「若知彼說雖似妙說而實非妙」,這是口業,他講得很好,但是佛法的內容是似是而非。「若爲降伏諸惡外道」,就是說邪見外道,雖然他也有一些善良的功德,以人天的角度來看,外道也做一些種種的善業,但是我們不加以贊歎,因爲贊歎的結果會讓外道更增長他的邪見,讓衆生對外道的認識更加模糊,所以對于外道的功德,佛弟子不加以贊歎,因爲避免産生邪見。「若爲待他言論究竟」,他正在說法,爲了尊重說法儀軌,我們等到說完法再贊歎。以上的十一種因緣「皆無違犯」。
這一條戒的重點在對治嫉妒心,嫉妒心就是「徇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爲性,憂戚爲業」(T31,33b),就是說我們凡夫的心,安住在一種無明,我愛執,我們總是認爲在剎那剎那生滅的心識當中,有一個常一不變的我,所以在跟衆生接觸的時候就愛著這個自我意識、我,就是所有的衆生都是以你爲主。所以我們就會認爲,所有的榮耀都應該歸于我的,如果這個榮耀不幸出現在別人的身上,我們就嫉妒破壞。佛陀告訴我們:應該以隨喜功德來對治這個嫉妒。
在《譬喻經》當中佛陀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大商主,這個大商主帶了很多商人要去遠方做買賣,要經過一個廣大的草原,在草原走了幾天以後因爲天色昏暗不幸迷了路,迷了路以後叁天叁夜見不到草水饑渴將死,這個大商主這個領隊是一個有智慧的領隊,他就作如是思惟:這個時候在草原當中,我再這樣走下去,所有的人都要死掉。他就思惟「樹一定有樹神」,他向樹神祈禱、祈求,他就領著所有的商隊來到一棵大樹,把這棵大樹圍繞起來,就向大樹頂禮:樹神,偉大的樹神!請你慈悲,我們現在迷了路,我們叁天叁夜都沒有東西吃,饑渴將死,請你慈悲加持我們。禱告以後,這個樹神被他們感動就現身,現身以後樹神說:你需要什麼呢?我們現在需要飲食的資助。樹神說:飲食是很簡單的事情。樹神左手食指一指(呵),就出現很多飲食出來,衆商主很高興的把這個飲食吃完。當然一切法因緣生,任何的過失、任何的功德背後有它的因緣,這些商主就問說:尊神,你這個手指頭怎麼會出這麼多飲食,這個手指頭這麼好用呢?這個樹神就說:我前生是一個磨鏡子的工匠(以前鏡子是用銅做要磨),我磨鏡子不是在家裏面磨,我是在城門外面磨鏡子,磨鏡子的時候有比丘托缽問我說:今天哪裏有齋會、有法會得到飲食?我右手繼續磨鏡子,左手就往那個方向一指:那個地方有飲食。比丘靠我手指的方向去,就得到飲食了。因爲我這個手指頭經常指出飲食的方向(哈),所以我今天這個指頭就特別好用,就出現美好的飲食。這個因緣所生法是說,其實這個比丘吃到飲食都不是這個工匠准備的,他根本沒有准備飲食,他沒有准備飲食,但是他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他對于別人的功德産生隨喜。在經典上講一個譬喻說:有人出現了火把,我沒有火把,但是我對這個火把內心釋放一種隨喜的心,诶,這個火把就跑到我身心世界上,世界上的因緣是這樣。就是說他出現一個功德,我對他釋放隨喜,這個功德有一部分會跑到我的身心世界。我們講「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而不度化」,這個地方是講修善。誓修一切善,當然這是一句話,但是諸位要去實踐的時候,你發覺這件事情不容易,所有的善法要完全修學、所有的波羅蜜都要成就,絕對不是一生能夠成就的。我們今生可能有些人偏重持戒,有些人他持戒很容易,但是你要他修定、要他研究經教有困難;有些人智慧高,但是你要他修定有困難:所以我們在成佛之道的過程當中,每一個人在修習功德各有偏重,「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所以我們能夠成就一部分的功德,但是有的功德沒辦法成就。怎麼辦呢?我們就隨喜,我們看到別人的身心世界有功德,我們隨喜,這個時候我們能夠得到這個功德的加持。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告訴我們:我們在恒順衆生以後要隨喜功德。所以你看《華嚴經》上的隨喜上:「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T10,847a)它這個隨喜是隨喜五乘的功德,你看「十方一切諸衆生」:慈濟是修人天善法,我們身爲出家人當然不方便去蓋醫院,但是我們能夠隨喜;南傳佛教修無常、苦、無我,修我空觀,诶,我們也隨喜,我空觀能夠解脫叁界的生死;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到十方世界用種種的波羅蜜廣度衆生,我們現在只能夠在佛堂拜佛,但是我們也可以隨喜。就是說我們自己在成佛之道不要給自己造成障礙,爲以後的修學佛法要鋪一個通暢的道路。在佛法上說:假設有人誦《法華經》,你內心生嫉妒「誦《法華經》沒什麼了不起」,好了,你以後誦《法華經》就有障礙,就是障礙重重,「诶,奇怪,我今天要誦的時候事情特別多,這個經文誦了半天,看了批注還是不懂」,就是因爲你有障礙,嫉妒,你嫉妒的結果,你跟這個法就結上惡緣,因爲他今天是修行一個功德法,你今天的所緣境是一個法的所緣境,你不是針對這個人。所以我們對于別人的功德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要依止你的無明來嫉妒,那你自己給自己障礙,對他來說別人沒有什麼傷害;第二個、我們采取隨喜,我們跟這個佛法結下善緣,而且衆生也得到鼓勵。所以這一條戒就是在利行的時候,我們在恒順衆生以後要隨喜功德。前面是依止人的攝受,這個是對所有功德的一個隨喜贊歎。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我們回答幾個問題: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恒順衆生」會混亂自己的是非判斷能力嗎?
答:「恒順衆生」是觀察他的根機,就是你自己有判斷能力,你就不會爲衆生所轉,最怕就是你自己沒有觀照力,你也不知道這個衆生他所提出的希望要不要隨順。做一個菩薩要廣學多聞,你不攝受弟子,那你什麼都不要學習了,你自己在佛堂把門關起來用功,那你的目的只想斷惡。如果你想要攝受衆生,那你非得廣學多聞、成就種種的方便不可。
問:如果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那有必要去分辨是非善惡嗎?
答:提出這個問題是有一個很嚴重的障礙。「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有須要去分辨是非善惡嗎?」這對佛法講「空」的意思可能有些誤會,佛法講「空」是講「一切法無自性」,是說「一切因緣」。因緣的意思就是說「一切法不決定」:比如說你今天是一個人,這個「人」不決定,你來生不決定做人,會有變化;說你現在福報很大、你很有錢,這個福報的法也不決定。諸位想想看,除了涅槃的法以外,諸位所想到的有爲法,哪一個是決定的?我看你想不到。所以佛法的空是安立在自性空,自性空的時候你看到一切法因緣生,同時看到。所以如果你看到空以後,你覺得沒有所謂的是非善非,善法沒有招感安樂果報的功能、惡法沒有招感痛苦果報的功能,那你這個就是偏空了、惡取空了。佛法看到空的意思是一切法無自性、不決定,你現在很苦惱,不決定,你可以改變,苦惱的本質是因緣生,你也可以創造一種安樂的因緣來調整它,你有苦惱一定也有罪業。佛法講空的意思,就是我們看到我們的生命是無常、苦、無我,沒有一個自主的我,沒有「我」,我們看到生命是流動剎那剎那生滅、看到空,其實你看到空以後,以就知道佛法會給你無量的希望,你看到空不是消極,看到「空」就是說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這個就是空。說是我們對空的體驗一言以蔽之,就是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所以你來生想要做什麼你都可以做到,你想想看,你來生想要做什麼都可以。你說「我要做大國王」,可以,你把做大國王的因緣具足了,你把那個因緣具足了,這個果報就會出現;你說「我來生要做大阿羅漢」,也可以做到,你把阿羅漢的因緣具足了;你說「我來生要到極樂世界」,你把信願行叁資糧具足了就可以。所以我們看到空的本質,也看到了因果絲毫不爽,其實如果一切法不是空,反而不能建立因果,是不是!你一切法不是空,你永遠是人,你造善也是人、造惡也是人,那因果不能建立。其實因爲空,所以才能夠建立因果,諸位要知道。如果一切法不空,那這個人是有自性的,你今生是人,你被殺了以後,很多人就說「怕啥,二十年以後還是一條好漢」(呵──),你二十年後可能是一條豬,是一條好豬不是一條好…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