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四卷▪P3

  ..續本文上一頁也是通達戒律、通達教理,雖通達戒律、通達教理,他一時的胡塗蒙蔽造了這個過失,但是你有把握,這個人他把事情做完以後,到了佛堂去拜佛靜坐的時候,他的觀照力會現前,就會知道他做錯什麼,他自然會産生反省對治的力量。就是說就算你今天不爲他宣說因果的道理,他自己有調整自己的力量,你暫時不爲他宣說是不犯,因爲他自己有能力的,他只是一時的胡塗。「若彼有余善友攝受」,這個人他有相應的善知識,善知識自然在適當的因緣會去教導他,我們就不必去作一些幹預。「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你不去教化他,是對他産生一種一時的對治,因爲你不爲他教化,他因爲這樣的因緣能夠産生反省。「若知爲說如實正理,起嫌恨心」,這個廣行非法的人對叁寶的信心不夠,對叁寶信心不夠,你「爲」他講一些善惡因果的道理,他不但不信受,而且反而「起嫌恨」之「心」,對他完全沒有幫助,因爲他根本沒辦法接受;第八「若發惡言」,他不但不能接受,就是你爲他講佛法,他可能要毀謗叁寶,跟叁寶反而結惡緣,那這個過失就更重了,所以我們暫時不爲他宣說;「若顛倒受」,這個人他的內心邪見堅固,可能是外道種性,你爲他宣說正理,反而增加他的邪見,他會産生錯誤的理解,那這個時候是開緣;「若無愛敬」,就是對方對你根本就沒有愛敬之心,對你是種種的輕慢,你爲他說法,你自己有過失,他也得不到利益,所有弘法的因緣都是在彼此恭敬的因緣當中成就。「若複知彼性弊儱戾」,就是對方的個性「性弊」,他這個人執著心重,不管什麼事情,他內心當中發生以後,他就是揮之不去、放不下的,而且「儱戾」,個性剛強很難調伏,不聽勸谏。這種情況說法都沒有意義,所以「不爲宣說,皆無違犯」。這個地方是「愛語攝」,就是我們盡量用柔軟的言詞來表達佛法的道理。

  在佛法的修學當中講身口意,「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身口意叁業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意業,你的正見。宗喀巴大師說「正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一個人沒有正見,他很難創造善法,就是有創造善法也不能相續堅固。所以當一個衆生已經起顛倒的時候去造罪業,菩薩這個時候你有責任爲他宣說如實的真理,使令他明白生命的真相,不要繼續的造作下去。當然從開緣的情況,這當中有條件,你要觀察他能不能接受,因爲弘法的因緣都要在彼此恭敬的基礎之下才能夠得到利益。如果對方根本對叁寶沒有信心,甚至于會出言毀謗、乃至于産生錯誤的理解,這個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去宣說佛法,是這個意思。

  菩薩的戒法有二個法門:一個是根本法門,菩提心、正知見;一個是枝末法門,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斷惡、修善、度衆生。我們一路學過來,你會發覺,佛陀在宣揚菩薩的戒法,佛陀在有關攝律儀戒、攝衆生戒,就是斷惡、修善成就自利的功德,佛陀製得比較重,開緣的情況少;而反過來,佛陀對于攝受衆生這件事情,佛陀製得比較輕,開緣的多,如果你的心細你可以觀察攝衆生戒的開緣情況特別多。這爲什麼呢?因爲菩薩的戒法跟我們修學五戒、比丘、比丘尼戒不同,菩薩的戒法不是你一生一世能夠完成的,唯佛一人持淨戒,其余皆是破戒者(哈──),蕅益大師說的,就是誰把菩薩戒持好呢?佛陀。等覺菩薩都還在學習菩薩戒法,廣大的叁聚淨戒──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只有佛做得到。但是我們是什麼心情呢,這個地方很重要。天親菩薩在《叁十頌》裏面,對資糧位的菩薩講出一個偈頌說:「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T31,61b6)一個資糧位的菩薩,他在修學菩薩戒法的困難點就是「乃至未起識」,他內心當中對于真理的觀照薄弱,他這一念心現前的時候,多分來說都隨順煩惱而轉,能夠克己複禮、能夠以理性來引導自己的少,就是隨順理性的因緣少、隨順私欲的成分多,因爲他「乃至未起識」,他還沒有生起一個正確的決擇智,沒有生起決擇智當然是隨著感覺走;但是這個菩薩的殊勝點,「求住唯識性」,這個很重要,他不放棄對無上菩提的追求、他也不放棄對度化衆生的攝受;所以他「于二取隨眠」。他對于能取所取的煩惱都沒有調伏,那他憑什麼入資糧位呢?這個人怎麼算是已經入了資糧位?在叁大阿僧祇劫已經開始算時間了?就是「求住唯識性」,所以古德在解釋這個偈頌,這個「求」字很重要。所以諸位我們要知道,你學菩薩戒跟學聲聞戒的心情是不同的,菩薩的精神在于不放棄對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意樂,你可以一時做得不好,甚至于你可以在出家生涯當中完全沒有攝受衆生,可以,因爲你必須要先成就你斷惡、修善自利的功德;但是問題就是說,你不能生起棄舍衆生的心情,你暫時不采取行動都可以,佛陀都可以諒解,但是你不能起瞋心、慢心、嫉妒心,問題在這個地方。但是你要不學菩薩戒法,你就不知道我們凡夫都是對立的,不是好就是壞,我不是攝受你我就恨你,其實不是這個意思。我們今天暫時不攝受衆生,我們也可以對衆生釋放善意,但是我現在必須內心有一些斷惡、修善的善法要成就,你如是的作意,你還是走在你的無上菩提道上。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路學過來要知道,就是修行盡分、度衆隨緣,你斷惡、修善成就自身解脫的功德,那你應該盡你最大的力量;但是攝受衆生、爲衆生說法,這個你要等待因緣,而根本的問題是你要安住菩薩種性,你內心當中不管有多大的逆境,你永遠不放棄對無上菩提的追求、對衆生教化的追求,內心的意樂永遠存在,那你還是一個菩薩,你在菩薩的跑道當中沒有消失掉,這一點的精神我們應該要先抓住的。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我回答一個問題好了:

  問:恭請法師慈悲開示,家中有設宮(這個宮是道教的宮),這宮裏面有觀世音菩薩、護法韋陀菩薩、伽藍菩薩、太子、元帥、五營將軍,只有家中的眷屬拜而已,沒有信衆來拜,現在想將太子、元帥、五營將軍恭請到某宮去給信衆供養,而且宮匾也要請下來,只留下供養觀世音菩薩跟護法韋陀菩薩可以嗎?請問法師要如何處理?

  答:當然我們今天歸依叁寶,歸依叁寶的話你有二個作法,你就是把觀世音菩薩放中間,這些太子、元帥、五營將軍放在旁邊當你的護法眷屬;或者你覺得有罣礙,你把他們請到其它的宮中去供養,你不供養,但是這個太子、元帥、五營將軍也是有德行的人,也有他的眷屬。如果你覺得放在旁邊不適合,你要請到其它的宮也可以,他有他攝受的眷屬。

  問:要看吉日跟吉時嗎?

  答:這件事情是這樣的,我們佛弟子經常會遇到「要不要看地理風水、要不要看時間」的問題。其實要不要看,我們應該從佛法的道理來觀察這個事情,一切法因緣生。什麼叫因緣生?就是一切法無自性,這個因緣生就是無自性的意思,它沒有決定的體性。如果你今天對叁寶的歸依強,你什麼都不要看,就是你心能轉境,你對這個根本完全不罣礙,你相信叁寶的功德是真實的,那你就不要看;但如果是一個初學者,你有罣礙,那你就要看。就是我們對于外在的環境只有二種情況:第一個你心能轉境,第二個心隨境轉,二種情況。如果你真實有罣礙,你要說你自己沒罣礙,那這個有問題了(呵呵),因爲你的功力不夠,你還不能從這個因緣所生法當中解脫出來,那你這個時候要看看時間,有障礙的時間你應該要避免。所以如果我們今天是初學者,你也不妨看看吉時吉日,還是有需要。當然一個老參、或者一個諸法通達實相、空性的人,這個對他的影響就不大了。

  問:要請法師處理嗎?要誦經嗎?要用大悲水灑淨嗎?

  答:你的意思是你是個居士?請法師當然是比較好。誦經,一般在請這個鬼神離開,通常是誦《般若心經》。誦《般若心經》有什麼好處呢?大家不要有罣礙(哈──),好聚好散(呵──),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誦給鬼神聽,誦《般若心經》這有道理,世間法因緣生,不能執著。持持「大悲咒」灑灑淨也是有需要,破障。

  問:請問法師五營旗要燒化嗎?要如何向五營將軍說法?

  答:這個五營旗可能是將軍的旗令,我建議你不要把它燒掉,燒掉他可能會不高興。這個鬼神道的衆生執著性很重,不管他的牌位、旗子,你都不要動它最好。就是說雖然你受了菩薩戒、你福報大,他一時不能傷害你,但是你跟他結惡緣。我的建議就是:你不能供養,你就拿到有願意供養他的地方去供,他有他的眷屬,他今天會做到將軍、或做到太子、元帥,有他過去的福德資糧,雖然他沒有因緣歸依叁寶,他可惜的地方,但是我們不要跟他結惡緣,你不養供養,不要把它燒掉,你暫時收起來也可以,或者請到有人願意供養的地方去。

  問:宮匾要如何處理?

  答:也是一樣。諸位知道什麼叫做外道?心外求法,他們的道在外面。這是一個旗子,誰拿到這個旗子誰就解脫了,以外在的境界來判定一個人的功德。所以你面對外道,他的東西你最好不用動他(呵──),否則他肯定會生氣。生氣的時候,你要是福報比他小,他就直接傷害你;你的福報比較大,他不敢傷害你,但是結惡緣,都不好。所以他的東西,你最好是把他收起來,好好的保管;或者送給其它的人,由別人來供養。這是我的看法。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回向。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四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