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五卷

  第二五卷

  《瑜伽菩薩戒本》,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頁,「己叁、障布施攝」。

  我們這次所學習的課程叫做《瑜伽菩薩戒本》,「瑜伽」的意思就是相應的意思,就是相應于大般涅槃,換句話說,我們如果能夠如法的修持菩薩戒法,這樣的功德不只是成就人天的果報,也不只是成就二乘的偏空涅槃,它能夠引導我們的生命從痛苦的生死此岸而到達究竟安樂的涅槃彼岸,它有這種力量。到底我們要怎麼樣的來修持才叫做如法的修持菩薩戒呢?所謂的如法的修學菩薩戒,我們一路學習過來,我們可以會歸成叁個重點:第一個是你要有誓願力,就是說在修行當中,你一定要確立一個修行的目標。我們身爲一個有情衆生,我們基本上生命的目標就是離苦得樂,而離苦得樂的關鍵就是要解脫叁界的生死,這是一個最重要的關鍵。佛法告訴我們生命的相貌是「恒轉如瀑流」,生命就像一個不斷流動變化的水流,從這個水流的變化,我們知道生命的本質是無常變化的,這個無常道理的觀察,從經論的說明,我們可以從二方面來觀察:第一個是粗分的無常,又叫做敗壞無常,敗壞無常就是就著我們一期的生命來觀察,就是我們今生是人,我們死掉以後會隨著業力的因緣,來生變成一只螞蟻、或者是一只狗,這個狗做完以後又變成另外一個果報,所以我們的生命就是在這個流轉當中不斷的變來變去,這是第一個粗分的敗壞無常;第二個是微細的細分的一種剎那無常,就是其實所謂無常的敗壞,就是我們現前的身心世界,每一剎那每一剎那的生起,也同時被無常所破壞,所以我們從無常的觀察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在我們生命當中,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美好的東西,遲早都要被無常所破壞,所以我們這樣子的觀察,就會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的不安穩,就是你根本就沒辦法去掌握什麼,因爲我們必須受無常力量所主宰。所以從無常的觀察,我們確定生命的本質是痛苦的,雖然我們能夠在無常的生命當中積集一點布施、持戒的善業,但是從善業所招感的安樂果報,還是被無常的力量所破壞。就好像在一個火燒的房子,雖然火燒的房子當中有一些美好的資具,但是這個本質是一個火燒的房子,這是不能改變的,唯一能夠改變的就是趕快離開這個房子。所以在我們修行當中,透過無常而觀察到生命的痛苦,而建立了在我們修行當中最爲重要的出離心,內心當中培養一種出世的情操,從這樣自身生命無常的觀察而體會到苦谛、而培養出離心。我們還應該再進一步的觀察,其實從一個同樣的道理,每一個有情衆生的身心也正受著無常大火的折磨跟燃燒,這些有情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所以我們也應該有一分的責任引導他們解脫這種生命的痛苦,這個時候我們從出離心擴大變成一種大悲心,由大悲心生起的意樂,我們就會下定決心「爲利有情願成佛」,我們爲了要解決一切有情生死流轉的痛苦,我們應該要去追求無上菩提,這個時候在我們生命當中,就許下了一個崇高的目標,所謂的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就是我們整個盡未來際的生命追求的目標。就是我們爲什麼要拜佛?我們爲什麼要持戒?我們爲什麼要誦經?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所以我們受持菩薩戒法,第一個就是許下你生命的目標,就是所謂的誓願力。第二個就是觀照力,觀照這個生命的因緣,就是爲什麼有些人會受無常生命的折磨、爲什麼叁乘的聖人能夠解脫這種叁界流轉得到涅槃的安樂,這個苦樂的因緣並不是上帝所創造的、也不是自然産生,它是由業力所招感的,這個業力的本質事實上是由心來主宰,所以在觀照的因緣當中,主要的就是回光返照我們現前一念心性,觀心法門。觀照我們這一念心性,在大乘經典上說「我們這一念心的相貌是真妄和合」,它有二個相貌:第一個真如的相貌,真如的相貌是我空、法空相應的一種無私的心理,所發動一切的作用都是安樂的;另外一個相貌是無明,就是以自我爲意識的一種私心,我們隨順自我意識的欲望所發動的一切業力,都會招感叁界的痛苦。所以所謂的生死是由無明所招感,所謂的涅槃是由真如所變現。所以從這樣的觀照,我們知道改造我們的內心就變成是我們修行主要的目標,如何把我們依止自我意識的這種自私的心理、保護自我意識的心理消滅,而改成一種平等無私的大悲心,這就是我們整個努力的目標。要改造我們的心性必須要假借事相的修行,所謂的借事修心,所以就是第叁個行動力,佛陀的慈悲就製定了叁聚淨戒,所謂的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我們透過斷惡、修善、度衆生數數的造作、數數的修行,就能夠把我們內心的無明慢慢的消滅,把內心的真如慢慢的開敞出來,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正確的走上無上菩提的道路,也就慢慢的離苦得樂。這就是我們整個菩薩戒的修行有叁種力量──誓願力、觀照力跟行動力。

  36 己叁、障布施攝四

  

  庚一、不知報恩戒二

   辛一、有違犯二

  壬一、染違犯

  這一科「障布施攝」是屬于行動力的「攝衆生戒」,這當中有四科:同事、愛語、布施、利行,這是「攝衆生戒」的第叁個方便。首先我們解釋布施的體性,在《瑜伽師地論》上說:什麼叫布施呢?「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以所有無貪之施,及其所化身語二業。」所謂的布施就是一個菩薩能夠不顧自身的資具,他對于自己所受用的財物、或者種種生活的資具不會珍惜愛著,他會以一種「無貪之施」,就是依止這種施舍的心情來發動他身業跟口業的行爲。換句話說,所謂布施的體性不是依止外在的環境而安立的,就是說今天你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你不喜歡,你把它送給別人,這個不能構成布施;布施的目的要依止你的施舍,它的本身是對治貪欲的一種施舍心發動出來,才能夠安立做布施。「布施攝」這一科有四條戒,我們看「庚一、不知報恩戒」,施舍心的第一個所緣境是面對有恩的衆生,這當中分二科,第一科是「有違犯」,這當中我們先看第一科的「染違犯」,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先有恩諸有情所 ,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懷嫌恨心,不欲現前如應酬報,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安住」在「菩薩」種性的一個「菩薩」,他安住在菩薩的戒法當中,他「于先有恩諸有情所」,他對于在過去的生命當中曾經「有恩」于我們的「有情所」。「有恩」于我們的衆生有二種的情況:第一種是一種財物的資助,比如說我們的父母、或者兄弟姊妹,乃至于我們的同參道友等等,他曾經以財物的資助來使令我們的色身得到了安樂,這是第一種財物的恩惠;第二種是屬于佛法的教化,比如說我們的師長、阿阇梨等等,師長以佛法的教化使令我們內心得到調柔、得到寂靜安樂,這個是一種佛法的恩惠。我們對于曾經資我們財物、或者佛法恩惠這種所緣境的衆生,我們內心當中出現了二個相貌就構成犯罪了:第一個「不知恩惠」,「不知」就是我們不能如實了知衆生對我們的恩惠,不能如實了知就是說我們總覺得「別人對我們的財物、或者是佛法的恩惠,這些都是應該的、是自然的,他本來就應該對我這樣做的」,這樣子我們就不能知道他這樣對我們是一種恩惠的力量,你認爲這是理所當然的。或者第二個「不了恩惠」,「了」就是銘記不忘,雖然你知道這件事情,他這樣對你的財物跟佛法的施舍是恩惠,但是你不把它當做一件事情,你內心當中這種感恩心非常薄弱,一下子就把它忘掉了。我們對于有恩的衆生,「不知恩惠、不了恩惠」,內心反而「懷」有「嫌恨」之「心」,懷有嫌棄怨恨之心,這個有恩惠的衆生可能有一些過失出現,我們對他産生嫌恨心。「不欲現前如應酬報」,我們對于這樣一個有恩衆生這種現前的因緣,不能夠隨順自己的能力來加以報答,身爲一個菩薩,這樣子就「犯」到菩薩戒,違背我們的菩提心,對菩提心就産生了一種傷害的力量,所以這個是結罪。

  壬二、非染違犯

  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現酬報,非染違犯。

  我們對有恩的衆生,內心實在是有感恩心,而且我們也一直的把他對我們的恩惠記在心中,但是我們的事務太繁忙,或是有一些特殊的境緣出現,因爲「懶惰懈怠」的關系暫時「不」加以「酬報」,這樣子是「犯」到輕的突吉羅罪,這個是因爲有事緣的障礙,一方面加上個人的「懶惰懈怠所」造成,不是懷著嫌恨心,所以是輕的突吉羅罪。

   辛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勤加功用無力無能不獲酬報;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欲報恩而彼不受:皆無違犯。

  這一條戒的開緣有叁種情況:第一個「勤加功用」,就是說你現在在佛法的解行二門做一些加功用行,比如說你在研究佛法的聞思修、或者你在做一個拜忏、或者打佛七的加行,你這樣子的一種一心行道,雖然是有恩的有情衆生現前,但是你在用功一心行道,實在沒有空閑的時間,「不」加以「酬報」這是開緣的情況,因爲尊重法的緣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我們不加以酬報是一種對治,希望這樣子的因緣能夠讓對方産生反省,産生滅惡生善對治的功能;「若欲報恩而彼不受」,就是說對方是一個少欲知足的衆生,如果我們加以回報反而使令他身心不自在,對方不會接受的,這樣子反而造成對方的困擾,所以這樣子的情況皆無違犯。以上叁種因緣出現的時候,我們對有恩的衆生能夠暫時不加以回報。這條戒的重點就是要培養我們對衆生的感恩之心。

  我們在行菩薩道,最爲根本的當然是菩提心,菩提心最大的傷害就是以自我爲中心的一種私心,自私的心理,這種自私的心理是最嚴重傷害菩提心的。菩提心的成就當然有一定的次第,我們要生起菩提心有二個方便:第一個就是要修寬恕跟包容,寬恕跟包容是面對有過失的衆生,就是說衆生在身口意有一些過失出現的時候,我們自己見聞覺知以…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