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要寬恕包容,你不能生嫌恨心、或者是生起棄舍的心理,嫌棄或者是怨恨之心,這種心生起的時候你要生起菩提心就有困難,如果你對衆生的缺點都不可能包容,你不可能生菩提心,不可能,你最多的生命只是到二乘的涅槃,你就通不過去了,這一個障礙你通不過去,所以在修菩提心的第一個方便是修寬恕跟包容;而第二個方便就是修感恩心,因爲你有感恩心,你才會希望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所以這個感恩心基本上是修菩提心的一個前方便。當然感恩的生起,第一個先對有恩的衆生,再對中庸的衆生,再對怨家的衆生,如果我們對有恩的衆生都不能生感恩心,那你不可能對于中庸乃至于怨家生感恩心,那你的大悲心就不能生起。
我個人的修行經驗,我們講觀照力,有時候我們自己用功的時候、或回光返照,靜坐常思己過,就是說我自己的經驗,我們這一念心去跟衆生的境界接觸的時候,有時候我自己也會生起刻薄寡恩之心,只看到衆生的缺點,衆生對我們的恩惠我們都看不到,有時候我的內心也會看到衆生對我的恩惠生感恩心。但是我自己在檢查我的內心的時候,我發覺這二個心的相貌是不同、不同,有所不同,這個因緣會有不同。就是說當我的心生起刻薄寡恩的心的時候,我發覺我的心是躁動不安、躁動不安,躁動不安就是從無明發動出來的,就知道它的根源是無明,它的根本是無明發動出來的,換句話說這樣的造作對我的生命是傷害的。反過來說當我生起感恩心的時候,我也會去觀照我這個心的相貌是寂靜安樂的,所以它的根源是從真如發動出來的,對我生命是增上的。所以我們其實很多的觀心,你的心態出現的時候,你很容易知道它是功德相、或過失相,就是你看它的相貌是擾動不安的,或者是寂靜安穩的。
這一條戒當然所對治的就是我們一種刻薄寡恩的心情,因爲你刻薄寡恩,你不能生起廣大平等慈悲的胸量,你就不能去成就所謂的攝衆生戒,攝受衆生的大悲心生不起來,當然你的菩提心也就生不起來,這個就是佛陀製戒的目的。
37 庚二、不慰憂惱戒二
辛一、有違犯二
壬一、染違犯
前面的所緣境是有恩的衆生;這個地方是內心有「憂惱」的衆生,這當中分二科,先看「辛一、有違犯」,這當中先看「壬一、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墮在喪失財寶眷屬祿位難處,多生愁惱,懷嫌恨心,不往開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提心的「菩薩」,他「見諸有情」,「見」包括見聞覺知,這個「有情」衆生內心當中「墮」落到叁種「難處」:第一個是「財寶」,當然財物的獲得是不容易,你要很多的辛勞積聚,但是積聚了以後,在惡因緣出現的時候這個財物失掉了;或者是「眷屬」,有恩愛的眷屬失掉了;第叁個是「祿位」,就是你有尊貴的地位,後來惡因緣出現,這個尊貴的地位也失掉了。珍寶、眷屬跟祿位這叁個都是我們凡夫所好樂的境界,失掉以後,我們內心當中就「多生愁惱」,我們內心就走不過去了、走不出來了,從這個障礙境界裏面,又一直活在過去的回憶,心不甘、情不願,就在這個境界裏面不斷在那個地方思惟、攀緣、纏繞,就走不過去了,這樣就對我們産生障礙了。菩薩這個時候知道有情衆生內心出現了這種憂「愁」苦「惱」的障礙,菩薩「懷」著「嫌」棄怨「恨」之「心」,而「不」以佛法的智慧加以「開」導,使令他解脫憂惱,這樣子菩薩是「犯」到菩薩戒法,因爲衆生無邊誓願度,衆生現在有苦惱出現了,而我們卻不加以開解。
我們講感恩心,感恩心的目的就是希望衆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其實離開痛苦又更重要了,他暫時沒有什麼安樂的功德還不是很重要、不是那麼急迫,但是離開痛苦就非常急迫了。這個痛苦的生起,在經論上的說明有二個因緣:第一個是業力,就是有這個罪業,這種業力是屬于外在環境的逼迫,比如說他沒有飯吃,這個是痛苦,冬天他沒有衣服穿,這也是痛苦,這個是屬于身苦,這種感官的痛苦,感官的痛苦是比較短暫的,因爲外在環境的因緣消失以後,這個痛苦就消失了,所以這個感官的色身痛苦是短暫的;第二種痛苦是內心的痛苦叫憂愁,內心的痛苦來自于內心的煩惱引生的,我們從自己的觀照知道「其實內心的痛苦對我們的影響殺傷力是很大的」,它可以一天二天、一年二年叁年在內心不斷的折磨你,你總是揮之不去,如果你不能用佛法的智慧來觀照它,這個障礙會相續下去,而且會增長廣大,那麼佛法的對治就是要破除他的愛取。就是說其實他所執著東西本身是一個無常的東西,但是他産生常見,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應該以無常的觀、以無常的道理來開示他。在《無常經》上說:「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複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T17,745ac)就是說「假使妙高山」,即使是一個很堅固的高山,它時間到的時候也是被無常的力量所破壞;「大海」那麼的深廣無涯,但是因緣一到也是有「枯竭」的一天;乃至于「大地」跟「日月」,總有一天都會消失掉;所以我們覺悟「未曾有一法,不被無常吞」。也就是說其實財寶、眷屬、祿位的本質是無常敗壞,而我們一定要執著它!就是說這個問題不是外境有問題,就是你的心産生了顛倒、你認爲它是常的,所以這個地方就産生了憂愁。無常觀能夠破執,不過如果從大乘的角度,我們只是無常的開導還是不夠,就是說人總是有一個歸依處,你把他執著的東西用無常觀破壞了,你應該再給他另外一個所緣境,你應該告訴他「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就是你應該要把心思安住在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這才是你的歸依處。好像一個小孩子,他沒有智慧觀照這個差別因緣,他拿到一個有毒的蛋糕,你說:「這個蛋糕不能吃,這個蛋糕你吃下去,雖有暫時的甜美,但你要付出痛苦的代價。」「這個蛋糕不能吃,你給我另外一個沒有毒的蛋糕啊!」我們應該給他另外一個清淨安樂的蛋糕。這就是說我們應該要以無常的智慧乃至于叁寶的功德來開導他,使令他從這個世俗的執取跳脫出來。
壬二、非染違犯
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往開解,非染違犯。
我們今天沒有去開導他,實在是事情太過忙碌,你有種種的事緣,你「懶惰懈怠」來遮「蔽」你的菩提心,暫時遮蔽你的菩提心,這種情況不是依止嫌恨心,所以過失比較輕。
辛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應知如前于他事業不爲助伴。
「于他事業,不爲助伴」,這個我們看第四十七頁倒數第二行,「不爲助伴戒」有十二個開緣,爲了增加我們的印象,我把它念一遍,就是我們「不慰憂惱戒」的開緣跟「不爲助伴戒」是一樣的:「若有疹疾;若無氣力;若了知彼自能成辦;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義、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先許余爲作助伴;若轉請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習不欲暫廢;若性愚鈍,于所聞法難受難持,如前廣說;若爲將護多有情意;若護僧製:不爲助伴,皆無違犯。」這個開緣的情況完全一樣。
我們回到《講義》第五十二頁。「不慰憂惱」這當然很重要,我們的障礙,說是「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障礙,這個障礙的本身是從內心的妄想變現,換句話說,這個障礙是從內心生起,而最先有一個問題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讀佛學院的時候,我有一個同學他閉關,他閉關請我幫他護關、幫他送飯,剛開始什麼事幫他招呼一下,他那個時候是專心拜佛,一天拜叁千拜阿彌陀佛,他是准備拜叁年。拜到第二年的時候,他內心起了一個很大的煩惱,他那個時候把我叫過去說:淨界法師,我現在內心當中有很大的障礙沖不過去了,我不管持咒、念佛、修止觀,就是完全過不去,我一定要出來,非出來不可。我說「你再想想看」,這個時候我就給他開導一些佛法的因緣觀,差不多講了叁十分鍾左右,叁十分鍾也不是很久,講完以後他心開意解。他告訴我說:奇怪,你跟我講這個道理我都知道(呵),我都知道,但是你跟我講的時候這種感覺就不一樣。後來我就知道「當局者迷」,你自己跟妄想打成一片的時候,你自己容易顛倒,這個時候旁邊的善知識很重要,所以說修行爲什麼要同見、同行的善知識,因爲我們的內心當中有善根,但是我們的內心也有煩惱,諸位要知道我們是有煩惱的衆生,這個煩惱是潛伏在內心的深處,既然有煩惱,有因緣的刺激它就會出來活動。誰沒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誰沒有障礙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善知識不加以適當的幫助、開導、安慰,他可能就會因一時的顛倒而退轉,前功盡棄。所以在修行的時候,《天臺小止觀》警告修行者:初學者你不要一個人住,你一定近善知識,依止大衆僧團,依止同見同行同梵行的善知識。爲什麼呢?因爲你不修行,整天唱歌跳舞心外求法,你都感覺不出你的煩惱;但是你真實要修行的時候、真妄交攻的時候,就很容易把你內心深處的煩惱逼出來,逼出來的時候,你自己會顛倒,你自己不知道你在幹什麼,你自己就覺得不對勁,修行不得利;這個時候旁邊的善知識用清淨的法語開導你就變成非常重要,旁觀者清,他這個時候,在你正念跟煩惱打成平手的時候,他適當的拉你一把,這個就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條戒佛陀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大家要互相幫助,我有障礙,你拉我一把,你有障礙,我開導你、我拉你一把,這樣子大家依衆靠衆,大家都得到增上,這條戒是這樣的意思。
38 庚叁、不施財物戒二
辛一、有違犯二
壬一、染違犯
前面一條戒是屬于內心的憂惱、內心的障礙;這個地方是色身的障礙,就是物質的匮乏,這當中分二科,「壬一」是「有違犯」,這當中先看第一科的「染違犯」,看戒…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