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佛法因緣觀的正見,他沒有這種正見,內心當中就缺乏一種如實的觀照力,所以他的善業起現行的時候,他就開始錯亂顛倒了,就開始放逸不再造善了,不再造善的時候,當他把這個善業受用完以後,罪業就起現行了,就到叁惡道去受苦惱的、卑賤的果報。他內心當中跟這個苦惱卑賤的果報接觸的時候,他又生慚愧心,慚愧心又開始造善,造了善法以後,善業強了,又生長在一個富貴放逸的境界,又開始造惡。我們凡夫的流轉就是這麼回事,就是富貴的時候開始放逸,貧窮現前的時候起慚愧心,如空中的羽毛在虛空當中飄上飄下,不決定。當我們內心當中對生命能夠産生如此觀察的時候,這就不一樣了,我們造善以後,善業因緣招感富貴的果報,富貴的果報現前的時候,我們觀照的智慧也現前,我們知道這些是如夢如幻,我們不會停在這個果報當中,就不會障礙在這個點上,我們會繼續的往前走,我們知道「這是路旁的小花,生命當中後面有更大安樂的果報」,我們可以從富貴的果報裏面通過去,這就是爲什麼佛法可貴的地方,就是他能夠在內心當中培養一種觀照力。龍樹菩薩在《智度論》上講出一個小事情、小因緣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五戒居士,他是在爲一個有錢人家駕馬,就是一個馬夫。他受了五戒以後,他也經常聽聞佛法、如理思惟,他跟佛陀說:佛陀,我要是來到這個叁寶的處所,我就能夠憶念叁寶生起正念;但是我爲主人駕馬的時候,我就不能憶念叁寶。不能憶念叁寶的時候,我萬一在駕馬的時候死掉了,我會投生到哪裏去呢?佛陀說:你如果在駕馬的時候死掉,你必生善處。那個五戒居士說:爲什麼會生到善處呢?他說:因爲你不斷的以持戒跟聞法的因緣來熏習你的內心,所以你內心當中有觀照揀擇的力量。佛陀講一個譬喻說:你看這一棵樹,它一天一天的往西方生長,你突然間把它砍斷了,它就往西方倒下去,它不會倒到東方去。就是說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外道,他問你說「他突然間死掉會生到哪裏去」,我們只能夠說「不決定」,誰也說不准,因爲你內心當中有善業可也有罪業,我怎麼知道你臨終的時候是觸動善業、觸動惡業?但是佛弟子不同,佛弟子在隨業往生當中,他有一個特殊點是「隨念往生」,他臨命終的時候,他有一種正念力現前,他用這個念力來引導他的善業,就是隨念往生只有佛弟子才有辦法,一般的外道只能夠隨業往生。隨念,什麼叫念呢?就是一種揀擇的智慧,他能夠知道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過失相而善知取舍。這個是講到般若的體性跟它的相貌。好,我們看《講義》的第四十一頁:
25 己六、障般若度二
庚一、對法明犯二
辛一、習學失儀四
壬一、不學小法戒二
癸一、染違犯二
子一、辨染犯相
我們修學般若法門所必須遵守的軌則,這當中有二科,第一科是「對法明犯」,「法」就是菩薩所修學的法門,我們在修學法門的時候要注意的軌則。這當中又分二科,「辛一」是「習學失儀」,就是我們在學習菩薩的戒法的時候失去正確的軌則,叫「習學失儀」,這當中有四條戒,第一條戒是「不學小法戒」,就是不修學小乘法。「不學小法戒」分二科,「癸一」是「染違犯」,這當中分二科,先說明「辨染犯相」,說明染汙犯的相貌,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聽聲聞乘相應法教、不應受持、不應修學,菩薩何用于聲聞乘相應法教、聽聞受持、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他內心當中生「起」了「如是」的知「見」,生起一個知見不應該說是犯戒,因爲他內心當中這種知見還是不決定,還是一種自受用,但是他這個知見並沒有經過他的學習、或者善知識的開導而化解,這個知見在內心當中一次一次的串習,到最後就轉成了「立如是論」,他對這樣的知見産生了勝解,他就以種種的文字來安立宗旨、發表他的宗旨,這個是公開的在大衆當中宣說。他是怎麼個說法呢?說身爲一個「菩薩」,我們「不應」該「聽聞」小「乘」的「教法」;就算你曾經聽了以後,你也「不應」該去「受持」,受持就是憶念不忘,你應該把它忘掉;而且「不應」該去如法的「修學」。小乘的教法主要的是《阿含經》跟阿毘達磨,小乘教法主要的觀念就是叁法印,叁法印就是把生命分成二部分來觀察:第一個是叁界的流轉,叁界流轉所安立的教法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就是叁界的果報是無常的,無常的本身就是不安穩性、就是苦,苦所以無我。如果我們生命當中有一個主宰的我,誰願意得到痛苦呢?所以從無常的變化當中知道生命是苦,而苦當中知道我們對生命沒有主宰性,是業力在主宰,就用這個無常無我的道理來觀察叁界的果報,這是第一個觀察。第二個是對涅槃的觀察,就是涅槃寂靜。叁界的果報是苦,什麼是我們的歸依處呢?就是涅槃寂靜樂,只有涅槃是最究竟的快樂。所以小乘的教法是引導一個人厭離生死、欣求涅槃。如果一個菩薩安立一個宗旨:身爲一個「菩薩」「不應」該去「聽聞」小乘的「教法」,「不應」該去「受持」也「不應」該「修學」。他爲什麼提出這樣的宗旨呢?這當然有他的理由,他說「菩薩何用于聲聞乘相應法教」,而「聽聞受持、精勤修學」,你一個菩薩的目的是要成就佛道的,所以我們只要直接的修學菩提心、修六波羅蜜就可以了,換句話說,小乘的教法對于菩薩來說是完全沒有需要的,完全不需要的、多余的。當一個菩薩生起這樣的知見,而且安立這樣的宗旨來公開的宣說,這個菩薩就「犯」了菩薩戒了,因爲你內心當中依止顛倒的邪見,你誤解了佛陀的意思,所以你就犯了菩薩戒了。
子二、引況釋成
爲什麼這樣子犯戒呢?以下用比「況」的方式來說明:
何以故?菩薩尚于外道書論精勤研究,況于佛語。
身爲一個「菩薩」,不要說是小乘法,小乘法還是佛陀說的,就是「外道」的「書論尚」且要「精勤研究」,何「況」是一切智者佛陀所宣稱的小乘法呢!我們不要說是小乘法要學,比如說像儒家的思想我們也要學習,儒家的思想對于你現世的生命如何的趨吉避凶,他也有一套的理論,儒家的思想很多我們可以歸納二個宗旨:第一個、儒家的修學強調「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儒家的教法當中認爲一個人要趨吉避凶,你必須要斷惡修善,惡法是招感災難、善法是招感吉祥,這是第一個修學;第二個、儒家思想的重點就是「謙受益,滿招損」,這個非常厲害的。我發覺中國的古人有這樣的觀察是不得了,一個人斷惡修善以後,這個人有資糧了,怎麼辦呢?「謙卑」,不要憍慢。就是你在生命當中,人與人待人處世,你的姿勢站得愈低愈好,愈安全。我們剛開始不能修無我,其實我們還是以自我意識來推動自己的生命,這是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我們剛開始對無我的調伏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我覺得修謙卑法門可以當做無我的一個前方便。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在世間的待人處世,我們尚且要用外道的這些儒學種種的方便,來引導我們君子立身處世之道,何況是佛陀所宣說的小乘法。這個是說明爲什麼犯戒。
癸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爲令一向習小法者舍彼欲故,
作如是說。
有一種開緣的情況,就是有一類的衆生,他出家以後、學佛以後,「一」直歡喜「小」乘的教「法」,他對于叁界果報的過失有深刻的體驗,對涅槃的安樂也有深刻的體驗,但是對于菩薩道的修善度衆生不生好樂,內心當中只是一心一意的消滅內心的煩惱罪業、一心一意的使自己趨向于涅槃就可以了,對于廣大善法的修學、對于廣大衆生在苦惱當中,他內心當中沒有任何的感覺。爲了這種人一時的對治,「舍彼欲故」,方便的「作如是說」是可以的。
(中略)初心菩薩一心一意的修習大乘法,對于小乘法沒有多余的時間修學,就是「未能周濟」,他急著要栽培大乘種性,暫時不修學小乘法,但是內心當中未生偏邪知見,他並沒有生起偏邪知見,這種也是開緣。初心菩薩剛開始修學大乘法「未能周濟」,這是可以開緣的情況。這個事情是這樣子講,我們大乘佛法是以菩提心爲根本,但菩提心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你對叁界的果報沒有如實觀察,也就是說小乘法的優點是引導我們去觀察叁界是不淨、苦、無常、無我。色身是不清淨的,我們凡夫的心情很容易被色身外面這層皮所迷惑,所以佛陀說你不要看這層皮,你把這個皮剝開、把這個肉剝開以後,你看看我們色身內部種種不淨物,觀身不淨。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是對治我們貪愛的煩惱。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對治我們我見的顛倒:一個愛煩惱,一個見煩惱。如果我們今天出了家以後,沒有很認真的對叁界的果報體、這種身心世界,對不淨、苦、無常、無我的觀察,蘊藏在你內心深處的貪愛煩惱跟我見的顛倒都在、都在,都在的時候,你直接發菩提心,你這個菩提心就含藏著愛見煩惱在裏面,總有一天你的菩提心就被愛見煩惱所破壞,你的菩提心就不堅固了。所以我們在修菩提心之前一定是先修出離心、先淨化自己,所以如果說我們認爲一個菩薩不修小乘法,這意思就是說我們有叁界的煩惱,但是我們不想吃叁界的藥,這個煩惱自然就在了,自然就在,它以後就是發菩提心的一個禍害,就是這個問題。
26 壬二、背大向小戒
這一條戒跟前面剛好相反,前面是專修大乘不修小乘,這一條戒是專修小乘不學大乘,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菩薩藏未精研究,于菩薩藏一切棄舍,于聲聞藏一向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提心的「菩薩」,他內心當中依止「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爲他一個生命的目標,但是他的所作所爲跟他的目標是相違背的。怎麼說呢?他對「于」大乘的「菩薩」法「藏未精研究」,他根本就還沒有專「精」深入的「研究」,沒有研究,就對「于菩薩」的經律論完全的放「棄」不加以學習。不加以學習,他精神體力都放到哪裏去了呢?「于聲聞藏一向修學」,聲聞法門是一個妙法,就是說佛陀講四聖谛──苦集滅道,他就經常觀察叁界的果報是苦惱的,不管是色身的果報、或者內心的果報,都是不淨、苦、無常、無我。不淨、苦、無常、無我,那什麼是我的歸依處呢?涅槃寂靜樂。他的修行當中,經常觀察叁界的苦、經常觀察涅槃的安樂,厭惡生死、欣求涅槃。身爲一個菩薩,你必須要廣泛的修習六波羅蜜的善法,乃至于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而你不生好樂,一點都沒有興趣,這樣子「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這樣子你根本就違背了你當初受菩薩戒時,你對佛陀所發的願望「你要斷惡、修善、度衆生」,這樣子當然是「有犯」,但是這個不是煩惱,所以說「非染違犯」。如果說生起偏邪知見,那就犯了更重的罪了,只是說他只是這做,並沒有毀謗大乘,如果毀謗大乘就是犯到前面的四種他勝處法。
這一條戒我們跟前面的戒融通一下。佛陀所宣說的教法,有小乘的教法、有大乘的教法,這二個教法都是佛陀宣說的,都是妙法,所以智者大師講《法華經》的時候,他解釋「妙法蓮華經」:這個「妙法」是權法妙、實法妙,二個都妙。就是說我們剛開始修學大乘法,你要花大部分的時間來修學大乘法,就是把整個生命的因緣、十法界的因緣會歸到你一念的心性,觀照你這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因果:當我們內心當中生起了雜染的心識、所謂的無明,那是招感苦惱的果報;當我們內心當中生起清淨的心性,就招感安樂的果報。所以剛開始不能只是看叁界而已,要看十法界的因果都是由你的心所變現,建立你的大乘種性,所以生命的本質不決定是壞、也不決定是好。所以剛開始先建立一個比較圓滿的知見,所謂的大乘種性;然後爲了對治這種叁界的愛見煩惱,我們用小乘的四念處來對治,這是可以的。但是你的次第上,一定要先學大乘,再學小乘,因爲大乘佛法是你的根本法門;但是我們要度過這個叁界的生死,小乘佛法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爲它有對治愛見煩惱的功能。如果我們今天完全不學大乘法都修小乘法,你的內心就會錯損菩提,你經常用四念處觀察你這一念心,你會對你的內心産生極度的厭惡,你認爲這個心是沒有價值的,發菩提心也沒有意義的,就是這個心唯一的方式就是讓它消滅,就是灰身泯智。就是內心是不淨、苦、無常、無我的,你完全是用否定的方式,對心性完全的否定,你無量無邊這種精進的佛性所表現的功德就表現不出來,到最後你的心就灰身泯智,就錯損菩提了。就是你這個修學佛法不加以善巧,用太猛烈的藥去對治你這個心,雖然這個心有過失,但是過失的本身不是心。所以唯識學講得好,它是心所有法,它是旁邊的煩惱有問題,我們應該把旁邊的煩惱對治,心可以跟煩惱相應、心也可以跟菩提心相應,心本身沒有錯,那個明了的心性沒有錯,看你怎麼去轉變它。所以以我們剛開始不建立大乘佛法,我們就很難保持比較中道的心情來觀察我們這一念心,就會對心性極度的厭惡,到最後你離開叁界以後,你要修後面的成佛之道就困難重重,因爲那個菩提心被消滅了,你要再生起「無住生心」的時候就有困難。所以這一條戒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剛開始先學大乘法建立根本法門,然後修小乘法來作爲對治愛見煩惱的方便,應該以大攝小,是這個意思。
27 壬叁、舍內學外戒二
癸一、染違犯
「內」就是佛法,「外」就是外道,棄舍了佛法而專學外道,就犯了這條戒。我們看「癸一、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現有佛教,于佛教中未精研究,于異道論及諸外論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他的生命當中「現有佛教」,就是他所生長的環境有佛法流通在世間,就是還有叁寶的住世,有叁寶的住世,他對「于佛教中」大小乘的教義都還沒有專「精」的「研究」、沒有深入的研究。他對「于異道論」,「異道論」就是佛教以外的這些宗教,比如說基督教、或者一貫道,就在其它宗教的論典;或者是「諸外論」,「外論」就是世俗的典籍,或者醫學、或者工巧明、或者學種種的英文、藏文等等。也就是說他出家以後,對大小乘的這些因緣觀都還沒有通達無礙,就把精神體力放在學習其它的宗教、或者是世俗的典籍,來「精勤修學」,這樣子「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就是你不應該把所有的精神體力用在學習外道跟其它宗教的論典。
癸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上聰敏;若能速受;若經久時能不忘失;若于其義能思能達;若于佛教如理觀察,成就俱行無動覺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學佛語,一分學外,則無違犯。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一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