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二卷

  第二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叁頁,「壬叁、舍內學外戒」。

  這一科是說明「對法明犯」,對我們所修學的佛法來說明犯戒的情況,「對法明犯」當中分成二科,先說明「習學失儀」,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錯亂了應有的次第,這個有四種的情況,現在是第叁個「舍內學外戒」,就是我們在佛法還沒有通達之前,就學習外道的典籍、或者世俗的典籍,就犯了這條戒了。

  無違犯者:若上聰敏;若能速受;若經久時能不忘失;若于其義能思能達;若于佛教如理觀察,成就俱行無動覺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學佛語,一分學外,則無違犯。

  我們看「癸二、無違犯」的情況,這當中有五個因緣:第一個「若上聰敏」,有些人「聰敏」,這個人根機特別的利,他在廣學多聞的情況之下,不但不會障礙他修習大乘法,而且能夠融會貫通,有助于對大乘佛法的學習。比如說他這個人個性很特別,他愈廣學對大乘佛法的信心更堅強,有些人剛開始要先專心,有些人他愈廣學多聞,他對大乘佛法的信心、對佛陀歸依的心愈強,這種利根人是開緣。第二個「若能速受」,就是說他對大乘佛法善根的栽培已經特別的強,他即使暫時去閱讀外道的典籍、或者是世俗的典籍,他能夠馬上的領納大乘佛法,對他領納大乘佛法完全沒有障礙的,就是他的大乘善根已經堅固了。「若經久時能不忘失」,他對于大乘佛法的法義不但是通達而且是不忘失,經常的能夠記憶在心中。「若于其義能思能達」,對于大乘法義、對于整個十法界的因果是由一心所創造的,一心當中也創造了雜染的因緣、也可以創造清淨的因緣,對于大乘的不二法門,所謂的染淨都是一念心所變現的,世間上沒有絕對的染、也沒有絕對的淨,就是你用什麼心情去面對,你對于大乘的不二法門能夠如實的通達,而産生堅定的理解,以外道典籍、或者世俗典籍來作種種的參考跟印證,這個是不犯。「若于佛教如理觀察,成就俱行無動覺者」,就是說他對大乘佛法已經融會貫通了,而且他去讀異教的典籍、世俗的典籍,能夠「俱行無動覺」,他內心當中在決擇事物的時候,能夠把大乘的佛法跟世俗的教法在內心當中同時運轉而不互相的障礙,同時運轉而不互相的障礙,簡單的說就是融會貫通,就是所謂的「俱行無動覺」。以上的五種因緣,其中有一個因緣具足,你就能夠在每天當「中」撥出叁分之「二」的時間來「修」習「佛」法,撥出叁分之「一」的時間來「學」習「外」道跟世俗的典籍,是「無違犯」的。也就是說你即使是通達大乘佛法,你還是要以二比一的比例,佛法的時間要占二、外道的學習只占一。這意思就是說,雖然菩薩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應該要學佛法、也應該學世間法,因爲《瑜伽師地論》上說「菩薩求法當于五明中學」,其實五明當中只有內明是佛法,其它都是世間法,但是我們應該有本末先後的次第,你剛開始要先學大乘法,然後再學小乘法,然後再學世俗的典籍,不應該錯亂這個次第。

  28  壬四、專學異論戒

  「異論」就是佛法以外的典籍。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越菩薩法,于異道論及諸外論研求善巧,深心寶翫,愛樂(prīyate)耽味(rama),非如辛藥而習近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越菩薩法」,他沒有遵循菩薩正確的修學軌範。怎麼說呢?因爲他對「于異道論」,對于外道的論典,以「及諸外論」,就是世俗的論典,他是「研求善巧」,他花很多很多的時間深入研究,而成就一種善巧的智慧,就是熟能生巧,他可以用各式各樣的角度來說明外道的宗旨跟世俗的內涵。他有這樣的心得,他就把這些外道論跟世俗論典「深心寶翫,愛樂耽味」,他把世俗的典籍當做「寶翫」,寶物一樣的愛樂,以此爲樂,愛著不舍。也就是說他認爲這就是生命究竟的歸依處,這個就是整個生命當中所要追求的究竟的功德,而不是把外道的典籍跟世俗的典籍當做「辛藥」來親「近」學「習」,「辛藥」就是一個苦辛之藥。我們在用藥有二種:一種是長時間可以服用的,補身體的;一種是你有某一種病,比如說感冒,感冒的藥是對治的,沒有人身體好又吃感冒藥,那就會傷氣的,因爲感冒是發散的。外道典籍也是一樣,他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有一時的因緣偶一爲之、偶爾的修學,不能夠把它當長期服用的。如果我們今天對外道典籍「深心寶翫,愛樂耽味」,那就是「犯」到了菩薩的戒法。

  這一條戒完全沒有開緣的情況,因爲前面的舍內學外戒,他對佛教是未精研究,換句話說他還有在研究,一方面研究佛教、一方面研究外道,只是說他對大乘佛法沒有深入,所以他有種種的開緣,有些人根機利。但是這一條戒不同,這一條戒他等于是把外道的典籍當做歸依處,這樣子連基本的叁歸依都失掉了,所以這條戒自然就沒有開緣的情況。

  我個人修學的經驗,我出家以後差不多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大乘佛法、研究小乘佛法,我十年當中都沒有看外道典籍、也沒有看世俗典籍,一心的修學佛法;十年以後我開始注意一些中國的文化,我在想我那個時候對整個佛法的歸依心堅固不動,我相信佛陀所說的佛法是生命的究竟處、歸依處。但是我也會想:中國人也活了五千年,那些人沒有佛法的滋潤,他們是怎麼過來的?就是身爲一個有情衆生跟一條狗不同,他不是把飯吃飽了就沒事了,人跟人之間的應對,所謂的安身立命之道,中國人是怎麼過的呢?看看儒家思想,我一看不得了, 中國的聖賢堯湯 禹 舜也是不可思議,他們在沒有接觸佛法之前,中國也決擇出一套「身爲一個人如何的能夠安身立命」的方法,中國人他告訴你怎麼樣從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有一定的章法,我看了法喜充滿。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今天是一個聖人,我們是一個叁界以外的聖人,你所接觸的都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你不要學儒學(呵呵),因爲這些聖人的境界種種都是會歸到法性。但是我們現在生長在凡夫的世界,待人處世失敗也就障礙重重。一個君子怎麼樣自己的誠意正心,怎麼樣在僧團當中立足,怎麼能夠放眼天下?在中國五千年,這儒家的先聖先賢的確累積了一些經驗跟一些智慧的決擇。現在的問題是說「誰是本,誰是末」?問題在這個地方。其實我們說穿了,世間上很多的東西都要學習,問題是什麼是主?我曾經聽過一貫道的講師在電視上講,我剛好出外買東西,看到電視上一貫道的講師講《無量壽經》,我也好奇,「哎呀,他在講《無量壽經》,不得了」,但是我一聽,他完全是胡說八道(呵──),根本就把彌陀的功德講錯了,講到神通感應去了、講到靈魂出竅去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就是說這個講師如果一開始是學習佛法,他再學一貫道就不是這個相貌。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凡夫的心情先入爲主,你先前修習小乘法,你就用小乘法來看大乘佛法,跟你思想不同的你就排斥;你先前修習外道法,你就用外道的法來看佛法,你也就會錯認消息。問題在這個地方。

  我們中國的傳承裏面,尤其是在宋朝跟清朝,有很多大德強調禅淨雙修,諸位有聽過?「禅淨雙修」就是禅宗的般若法門跟淨土宗信願持名的法門合在一起,叫禅淨雙修。但是你看這個禅淨雙修,禅宗解釋禅淨雙修跟印光大師解釋禅淨雙修,完全不同。禅宗是怎麼解釋禅淨雙修?禅宗在參禅的時候先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但他的重點不在那個所念的佛號,重點不在這個地方,他回光返照「念佛是誰」?我爲什麼能夠念佛?這杯子爲什麼不能念佛?他從那個能念的心觀照那個覺性──哦,原來我有清淨的覺性。所以禅淨雙修,在禅宗的解釋,他是假借佛號來回觀他的自性,反聞聞自性,他對佛號沒有歸依的心。但是你看印光大師解釋禅淨雙修就不是這個態度了,他強調禅淨雙修是要對佛號生起歸依的心,以般若法門來破障。你說這二個解釋是不是完全不一樣?爲什麼會這樣子呢?就是先入爲主。你一開始參禅的人、得到勝解了,你看淨土法門你也會念佛,但是你念佛的時候你念念回觀你的自性;我們修淨土的人也會修般若波羅蜜,但是我們是以歸依彌陀的功德爲根本,以般若法門來幫助我們破障。所以諸位要知道,你剛開始修的法門,對你的生命産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這你絕對不能小看,說穿了就是它會影響你的種性。你如果讀《法華經》就知道了,同樣是小乘的學者,你看阿羅漢,你看舍利弗尊者,佛陀在講《法華經》之前,他的心情就是「我等同入法性,我跟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成就了我空法空的真理,爲什麼文殊菩薩能夠從空出假廣度衆生,而我的生命當中只能夠一天一天的等待涅槃的來臨」,內心當中「甚自感傷,失于如來無量知見」,對于自己不能夠生起種種生命的妙用深自感傷,感到遺憾。這個人就有大乘善根的人,因爲舍利弗尊者在修小乘法之前曾經修過大乘法,後來退大取小,但是他的善根還在。但是諸位你去讀讀後面那一段、〈方便品〉再往後讀,你讀讀迦葉尊者的心情就不同,迦葉尊者說:我證得涅槃以後、證得不生不滅的空性以後,我觀察這個人世間的因緣,不管是叁界的苦惱果報、不管是諸佛菩薩那些種種的叁昧功德,我觀察這些苦樂的果報,都是不生不滅、無大無小,不生好樂。沒有好樂的心,他對于自己能夠趨向涅槃沒有任何的遺憾,這種人就是定性聲聞,就是這個問題。

  也就是說我們在修小乘法,如果我們今天沒有遠見,我們把生命看得短一點,反正成佛之道,先離開叁界的火宅再說,那你就會選擇小乘法;但是等到你成就了叁界涅槃以後,後面那一段路你就難走了,就非常難走了,因爲你的心性被你破壞了。一個有遠見的人,他會用小乘苦、空、無常的法作自己生命的一時對治,但是他對成…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