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二卷▪P2

  ..續本文上一頁佛之道一開始就布局得很正確,他通過叁界火宅以後,他後面的成佛之道、那個界外的菩薩道他走得非常順暢。所以我們絕對不能夠得少爲足,我們的生命當中離開叁界火宅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一定要作長遠的布局,釋出你的種性,這就是爲什麼菩薩戒要我們先學大乘法再學小乘法,然後學習這些人天的善法來做我們的補助,是這個意思。因爲任何一個教法剛開始進入你的心中,第一個教法是先入爲主的,你很難改變。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應該以大容小,「以大容小,無法不大」,蕅益大師說是「以大融小,無法不大,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以大乘佛法爲根本,以小乘法、人天法來當做一時的對治。

  29  辛二、聞深毀謗戒二

  

  壬一、染違犯

  「對法明犯」有二科,前面一科是「習學失儀」,這一科是「聞深毀謗」,「深」就是對于大乘甚深的教法生起毀謗,我們看「壬一、染違犯」,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菩薩藏,于甚深處最勝甚深真實法義、諸佛菩薩難思神力,不生信解(anādhimucyamāno),憎背毀謗(pavadate):不能引義、不能引法,非如來說,不能利益安樂有情。

  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如是毀謗,

  或由自內非理作意,或隨順他而作是說。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他聽「聞」到大乘的「菩薩」法「藏」。什麼叫大乘的菩薩法藏?這當中有二個內涵:第一個「于甚深處」,「甚深處」是講大乘的世俗谛,大乘的世俗谛講到十法界的因果,就是你今天用五戒十善招感人天的果報,乃至于修菩提心、六波羅蜜成就諸佛菩薩的果報。這爲什麼講「甚深處」呢?因爲在小乘的世俗谛只講到六道的因果。我們說外道,其實外道也是一個因緣,比如說一貫道持戒修福,他也是一個生天的因緣,這個我們也不能否認;基督教是修善,是博愛、正義、憶念上帝,他也可以生天:但是不管是外道、不管是小乘的教法,都沒有講到十法界的因果,沒有那麼廣泛。在大乘的因果當中是講到十法界,這個時空是「甚深處」是特別的深妙。第二個「最勝甚深」,「最勝甚深」講勝義谛、講到我空法空的真理。小乘的空只講到補特伽羅的我空,沒有說明一切法是無自性的法空;大乘講補特伽羅的我空,也講一切法空,所以這個是「最勝甚深」。這是第一個,我們對菩薩法藏的一個毀謗,就是對于大乘教法的毀謗。第二個、對于諸「佛菩薩難思」議「神」通之「力」,比如淨土法門就是帶業往生,一個五逆十惡的罪業衆生憶念彌陀佛的聖號,臨終十念,阿彌陀佛現前,把五逆十惡的衆生帶到淨土去了,對于諸佛菩薩救拔衆生的這種神通力、還有大乘佛法這種真俗二谛的「真實法義」,不但「不」能夠「信解」,而且「憎背毀謗」。怎麼樣毀謗呢?他說:「不能引義、不能引法,非如來說。」這種教法跟這樣的神通道力不能引生衆生真實的利益,就是「不能引義」;不能引生真實的利益,也就不能如法的修學,你這個修也沒用,這個法門根本修不來的;「非如來說」,就不是佛陀說的,佛陀只說不淨、苦、無常、無我這樣的真理而已。這樣子講,也就是說這樣的教法、還有諸佛菩薩的神通道力都不能利益安樂有情。爲什麼?因爲他「不能引義、不能引法,非如來說」,如果這樣子講就犯到菩薩戒法了。「如是」的「毀謗」有二種情況:第一個是「自」己的「非理作意」,這種人都是有點小聰明,就是世間上有點世智辯聰,以虛妄分別心來學習大乘佛法,對于不可思議的教法跟神通道力就産生毀謗;「或」者是「隨順他」,就是由惡知識的誤導,別人這樣講他也跟著講,産生這樣的毀謗。

  這條戒跟前面他勝處法的「謗亂正法戒」是有所差別,我們作一個簡別。我們看前面的第十一頁「己四、謗亂正法戒」,這個是比較重的戒,我們看戒文怎麼說:「若諸菩薩謗菩薩藏,愛樂宣說開示建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隨他轉,是名第四他勝處法。」這條「謗亂正法戒」跟「聞深毀謗戒」的差別我們作一個說明。「聞深毀謗」他是直接的毀謗,他聽聞以後善根不夠就毀謗了,所以他的立場非常明顯,「我就是毀謗,我就是不相信大乘佛法」,這個立場是黑白分明,所以旁邊對他信解的人就不多了,因爲他的立場就不是一個大乘的學者。但是「謗亂正法戒」就不同了,因爲他安立了像似正法,他在宣揚大乘法的時候,他從來不說大乘是非佛說,他沒有這個意思,但是他的觀念道理你聽完以後,你自然的退失大乘的習性,但是裏面完全沒有這種毀謗大乘的名字,這是像似法,看起來像是佛法,但是實際上不是大乘佛法。這種像似佛法信解的人就很多很多了,對大乘佛法的傷害就特別的重,所以就製立爲重戒,因爲你這個立場模糊,立場模糊是最可怕的。孔夫子說「惡紫恐其亂朱也」,孔夫子他還不害怕黑色,因爲黑色有很明顯的立場;孔夫子害怕的是紫色,紫色表面上像紅色,但是裏面有黑色的成分,立場模糊了,混亂紫色。這個地方就是說像似正法的影響比一個人直接毀謗的影響更大,所以這個地方「謗亂正法」製爲重戒的理由在這個地方。

  好,我們回到《講義》來。「聞深毀謗」等于是他的善根不足,他直接作出這樣的毀謗。

  壬二、無違犯

  看開緣的情況: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若聞甚深最甚深處,心不信解。菩薩爾時應強信受,應無谄曲(aśaṭh

  ena),應如是學:我爲非善,盲無慧目,于如來眼隨所宣說,于諸如來密意語言而生誹謗。菩薩如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于諸佛法無不現知等隨觀見。如是正行,無所違犯。雖無信解,然不誹謗。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我們剛開始當然是從凡夫學佛法,凡夫的心是苦惱的心,去接觸到這種甚深的十法界因果,「哎呀,這個生命不是只有人道而已,有十法界的因果,這個因果當中的每一個因果都是無自性的、都是可以改變的。你現在是個人,這個人也無自性,你要肯努力,你來生就會進步,你要墮落,你來生也會退步」,對我空法空這樣的道理「心不信解」,沒辦法,我們善根不夠,對大乘的這種甚深的世俗谛跟真谛的道理「不」能「信解」。這可怎麼好、這怎麼辦呢?「菩薩爾時應強信受,應無谄曲」,這個時候佛陀告訴我們一個方法,善根不夠怎麼辦呢?你勉「強信受」,勉強信受的意思就是說,你先把自己的妄想停下來,學習大乘佛法不要有個人太多的知見,你過去在世俗所熏習的那一套知見先停下來,你先勉強的接受、先勉強的接受,你以後再用這個道理來判斷決擇,看這個道理對不對,所以就是心「無谄曲」,「谄曲」就是沒有虛妄分別,你剛開始先把你這個虛妄分別的心勉強的停下來,先接受佛陀的教法。應該怎麼學呢?你「應」該是這樣子想:「我爲非善,盲無慧目」,我之所以不能夠相信大乘佛法,不是佛法有問題。是誰有問題呢?是我自己的善根不足,我是一個沒有智慧眼之人,對于「如來」的智慧眼「所宣說」的這些「密意語」,「密意語」就是佛陀爲大乘善根成熟的衆生所宣說的大乘法義跟種種神通的道力,佛陀讓善根成熟的人聽到,而讓善根沒有成熟的衆生沒有聽到。所以我之所以「毀謗」的原因,不是這個教法有問題,而是「我爲非善,盲無慧目」,唯一的理由是我的善根不夠。身爲一個初學「菩薩」,「如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對佛陀生起了最虔誠歸依的心,就是說這一切都是我愚癡無知所引起的,我對佛陀的心情是特別的「仰」慕「推」崇。爲什麼呢?因爲身爲一個佛陀,祂對于一切的「佛法無不現知」,而且「等隨觀見」,佛陀在自受用的時候,祂那一念清淨明了的心性通達諸法的真谛、俗谛,佛陀他受用的功德能夠種種的觀察衆生的根機,而觀機逗教。「如是正行,無所違犯。雖無信解,然不誹謗。」就是我們剛開始修學大乘佛法,你對大乘佛法的甚深道理不能理解,這個是可以接受,但是不要毀謗。爲什麼不毀謗呢?因爲你內心當中「自處無知,仰推如來」,你要相信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不要對自己的虛妄分別心太有自信,對佛陀生起強烈的歸依心,這樣子雖然你暫時不信解,但是是列入開緣的情況。

  我們的佛法有小乘的教法,有大乘的教法。小乘的教法,以天臺智者大師的判教是列入思議境,就是說它引導你觀察叁界的果報是不淨、苦、無常、無我,如果我們稍微冷靜一下觀察,你也能夠感覺得出它的存在。但是你說我們這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因果,說我們這個打妄想的心「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們把這個打妄想的心撥開來,跟十方諸佛功德的心撥開來,說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個就是不思議境,你就不容易了知了。所以在我們的「佛教史」當中,你可以看得出來毀謗小乘法的人少,但是毀謗大乘佛法的人多,因爲大乘佛法剛開是仰信,是仰信的。司馬遷做《史記》,把古代聖賢的故事記載下來,司馬遷做完《史記》講出一個偈頌來表達他的心情,他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就是古代的先聖先賢、那種忠臣烈士的德行就像高山一樣,我一時爬不上去,但是我的心情心向往之。我想我們修學大乘佛法也是這樣,你一定要依止歸依的心來修學大乘佛法,你要依止虛妄分別心,你就處處障礙。你看智者大師說「學習大乘的真如有五品觀行位」,就是要這五個次第:第一個是隨喜,你剛開始對真如是隨喜。什麼叫隨喜?隨順歡喜,勉強自己去隨順歡喜,隨喜讀誦,一開始先隨喜的意思就是你先接受下來。你爲什麼接受呢?你就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你相信大智慧的佛陀是真實的功德,隨喜讀誦,然後你再深入的去讀古德的批注,産生勝解,然後爲人演說,然後再依止這樣的真如理,開始從空出假生起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任何…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