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二卷▪P3

  ..續本文上一頁一個人剛開始都是隨喜真如,不是先證入真如才開始繼續修的,都是先承認、先承當下來。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修習大乘佛法的心態只有一個,「自處無知,仰推如來」,你對佛陀一定要有強烈的歸依心,你才能夠把大乘佛法學好,這是一個重要的心態。

  30 庚二、對人明犯叁

   辛一、歎己毀他戒二

  壬一、染違犯

  前面是講到「法」的一個犯戒情況,這個是講「人」。人包括二個:第一個是一般的衆生,第二個是說法的法師。「對人明犯」有叁科,先看第一科的「歎己毀他戒」,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他人所有染愛心(s”āmiṣa)、有瞋恚(pratigha)心,自贊毀他,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于他人所」,「他人所」是指自己團體以外的衆生,自己團體以外的衆生,這個地方特別是指某一個團體而不是個人。比如說你今天在這個地方共修,也有人在另外一個地方共修,或者你在這個地方寺廟,別人的寺廟就是其它的團體,你自己以外的團體。你內心當中是依止一種「染愛心」,「染愛心」就是愛護自己團體的名譽;第二個「有瞋恚心」,就是「瞋恚」他人團體:就是你內心當中愛著自己的團體而瞋恚他人的團體。所以你做出什麼行動呢?「自贊毀他」,贊歎自己的功德,毀辱其它團體的過失,這樣子就「犯」到菩薩戒法。

  這一條戒跟前面的「自贊毀他」是有所不同,前面的「自贊毀他」是依止個人的私欲,所以你對某一個人去毀謗,這當中你完全是依止個人的名聞利養的緣故,所以判重;這一條戒是因爲這個菩薩是愛護團體,他不是個人的私欲,這個人可能對團體的認同感太重了,一時的失控就去毀謗其它團體,贊歎自己的團體,因爲他這個所緣境是一個團體的境界,所以判做輕戒。

  壬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爲摧伏諸惡外道;若爲住持如來聖教;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或欲令其未淨信者發生淨信,已淨信者倍複增長。

  開緣的情況有四種:第一個「若爲摧伏諸惡外道」,就是說外道的知見當然有很多善巧方便,比如說儒家的思想、一貫道的思想,他也能夠告訴我們怎麼樣去修善,但是在知見上畢竟有所不足,他們所說的因緣觀只有人天的因緣,只有生爲人、生爲天的因緣,對于叁界出離的因緣乃至于成佛的因緣有所不足。我們爲了要「摧伏外道」的不足,暫時的贊己毀他是開緣的。第二個「若爲住持如來聖教」,前面是破邪,這個是顯正,就是我們要弘揚大乘法殊勝不共于外道的地方,必須讓衆生有所了知,所以暫時的贊己毀他,是爲了顯正。第叁個「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這是一時的對治,爲了要調伏衆生的煩惱,使令衆生增長善根,暫時的贊己毀他。第四個「欲令其未淨信者發生淨信,已淨信者倍複增長」,爲了要使令廣大的衆生産生信心的善根,使令衆生成就信心善根、乃至于增長的因緣而暫時的贊己毀他。

  這個開緣我們說明一下。就是有破邪顯正的因緣,他這個也是一時的對治,不是你整天就在那裏贊己毀他,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在某一種特殊的情況之下偶一爲之,不能夠經常的去破邪顯正、贊己毀他的。不過這條「贊己毀他戒」爲什麼安立在障般若度呢?因爲菩薩的修學,不但是佛法,也包括世俗的一些方便法門,也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如果我們今天經常的去毀謗其它的團體,每一個團體都有他一個堅持的善法,那你就跟這個善法結下惡緣,你跟這個善法結惡緣,在你的成佛之道你遲早要成就這個善法,因爲法門無量誓願學,以後你要修學這個善法你就障礙你自己了,你就通不過去了,你覺得「爲什麼別人修這個善法很容易生起,你修這個善法就有障礙」,你要先拜忏,你過去有毀謗這個法門。所以菩薩應該是要隨喜一切的善法,爲你自己的成佛之道鋪下一個沒有障礙的道路。所以即使我們今天堅持我們自己是佛弟子,修我們的法門;但是對于其它宗教平等的尊重、平等的尊重,因爲這樣子對我們未來的修學法門才有利益的,這條戒佛陀是製定我們菩薩不要去贊己毀他。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答幾個問題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忍力、行力是「不能念要他念,不能拜要他拜」,請問法師:身心疲憊的時候,不知是應該繼續用功以培養忍力、或者應去休息?精進跟調和睡眠這二者之間應如何拿捏?

  答:這個是這樣子,我們今天在忍辱的時候,其實我們凡夫沒有證得空性,所以有所得,所以這個忍,什麼叫做忍?忍就是勉強,也就是我們思惟忍對我們有好處,我們剛開始是思惟不忍的過失、忍的功德而安忍。所以凡夫的忍基本上來說都是勉強,修善都是勉強,不管斷惡、修善都是勉強行之的。如果你忍的對象是一般的人事因緣,那是對;如果你對佛法也是在忍(呵──),我看不適合。因爲你應該把修學佛法當成你生命中的朋友,你說「哎呀,真是好,要上殿」(呵──)。你要是聽到打板就恐懼(衆笑),那這個有問題了,因爲你對佛法的好樂心沒有生起,歸依的心不夠。所以我在想「佛法不在乎你時間的長短」,就是你對佛法,爲什麼修行的根本叁歸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好樂,如貧得寶,這貧窮人家對寶物的追求,多多益善。所以宗大師的意思就是說,你一開始修學量力而爲,但是你內心當中對所修的法門經常保持好樂的心情。比如說你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歡喜,你相信它是你生命當中最重要的。所以爲什麼講帶業往生?帶業往生就是說,你還是造很多生死業,你還是可以造,否則怎麼叫帶業往生呢?但是你知道這些因緣當中,佛號的因緣最重要。就是你佛號一提起來的時候,你什麼都可以放下,這個你往生有望,就是佛號在你生命當中是扮演一個主流的角色,所以我們今天一定要想盡任何辦法對自己所修的法門,不管是佛陀、不管是法、不管是僧,生起強烈的歸依,這個是太重要了。那你說「這件事你該怎麼辦」?你應該知道(呵──)。所以我認爲對人事的因緣,那是暫時的因緣,忍一忍就過去了,退一步海闊天空,佛法不是跟別人爭,不必爭一時,我們今天不要因小失大,爭的是千秋,爭的是千秋萬世的離苦得樂,讓他一步又何妨!對不對。但是修學佛法那就不是忍的問題,因爲你這個是生生世世要修學的。那你極度疲憊,你又勉強修學,萬一你對這個法門産生厭惡,那這樣子我保證你得不償失,那你來生的時候遇到佛法就怕。我以前教過幾個小沙彌,都非常有善根,但是我覺得他們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得到正確的教授,負荷太過于大,對于身爲一個小沙彌來說負荷太大,負荷太大,他們有些人就還俗去了,從此以後不敢進到道場,怕進到道場。何必這樣子教育呢?這樣子他一聽到道場就害怕。但是你看看藏傳佛教在教育小沙彌,他們也是讓他們去玩、打球、幹什麼,但是他一提到叁寶,他的歸依心馬上生起、馬上很嚴肅。這是正確的,這些善巧就是智慧。所以菩薩你應該廣學多聞,你看看經論上佛陀是怎麼待人處世的,這栽培善根、栽培對叁寶歸依的心,這個是何等的重要。所以這樣子講,你就應該知道怎麼做了。一些人事的因緣我們應該要忍,因爲這是暫時的過程;但是面對你所歸依的境界──佛法僧的境界、佛號的境界,請你慎重,請注意你當時的心態,不要有一絲厭惡的心,不要這樣。如果你厭惡心生起的時候,暫時回避。不要說叁寶,上師也是這樣,你看宗喀巴大師也是這個意思,面對上師,你不能有一念的輕慢心,如果你跟上師結了惡緣,那就暫時離開。因爲你這個惡因緣還沒有解除之前,你繼續造作下去不得了,那對上師、對叁寶所造的罪都是很重的業。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佛法僧是根本法門,絕對不要有任何的厭惡。如果是極度疲憊,建議你先去躺一躺,休息個半小時,恢複體力以後,再以歡喜的心來修學佛法。這個叁寶的功德在你的生命當中,永遠扮演一個你所歸依的角色。

  問:打坐念佛的時候會著魔否?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著魔?怎麼預防跟治療?

  答:你說這個著魔可能是鬼神魔,因爲波旬對你沒有興趣,這個天魔要你到未到地定才會出現,像我們這種散亂心他沒有興趣的,一般是鬼神,可能是山神、樹神。一個人會著魔就是你因地發心不正,你這個心心外求法,你沒有向內安住。念佛的時候,你經常「哎呀,佛什麼時候出現」,這就是有問題了,印光大師就說「這個人通身著魔的氣氛」。我們要知道修行所有的法門,你一定是只問耕耘不要問收獲,不要有一種想要攀緣的心。我們不敢預測我們哪一生有冤親債主在鬼神道,我們不敢預測,但是你只要不隨妄轉,誰也拿你沒辦法。世間上的事情都是感應道交,不管你跟佛,跟鬼神也一樣,你只要不對他愛取,誰也動不了你。他現出什麼境界,你完全不管他,念你的佛,你相信叁寶能夠救拔你,他動不了你。如果你對他産生愛著,那他就會對你産生力量。世間上所有的事情,在你生命當中出現的所有的人、所有的事,你都不對他産生愛著,他對你不能産生力量,絕對不能産生力量。所以你看十二因緣「愛、取、有」,這個「有」就是存在。爲什麼他對你會存在、對他不會存在?因爲我對他沒有愛取,所以他對我不能産生力量,他講什麼話、他對我做什麼事不能有力量。但是你對他取著,他的所有因緣就會對你産生力量。所以一個人會著魔,你自己要負大部分的責任,你自己就有這種心情。那怎麼知道你有沒有著魔呢?如果是別人看的話,一般我看老和尚在看是看眼神,一個人眼神呆滯就有問題了,呆呆的、硬硬的。那你自己也可以感覺得出來,你覺得有一種外力在支配著你,那也是有問題,那就要持咒。還有一點就是說,如果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一些特殊的境界出現,你怎麼知道這是好境界還是壞…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