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叁卷
《瑜伽菩薩戒本》,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五頁,「辛二、憍慢不聽法戒」。
佛陀在《大寶積經》上說:「滿設恒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T11,495c)佛陀把我們這個生命的造作作一個比較:假設我們今天用「滿設恒沙界」的「珍寶」,以恒河沙這麼多的珍寶來供養最尊貴的佛陀,從業的角度來說,他這個能供養的心是非常的虔誠,他把他恒河沙的珍寶,他自己沒有受用,拿出來供養,所以能供養的心是非常的虔誠;所供養的是十法界最尊貴的佛陀,也是最殊勝的福田:所以他這個造作是一個廣大的福德善業。但是這樣的善業「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這樣廣大的福德善業,比不上我們在一天當中短暫的時間來修習寂靜的功德。「寂靜」在佛法的意思,就是我們透過止觀的修學來調伏我們的煩惱,所顯現的一種相貌叫「寂靜」。也就是說福德的善業對煩惱並沒有調伏的力量,雖然我們積集了善業,但是我們的煩惱還是原封不動,煩惱原封不動,遇到染汙的因緣自然就會造作罪業,所以我們積集福德的善業會招感一時安樂的果報,但是也會帶來很多罪業的過失。我們今天能夠聽聞佛法,在佛法當中産生一種正確的觀照力,由觀照的增長産生調伏的力量,這樣子對煩惱有解脫的力量,這個是在生命當中最爲珍貴的,還有解脫煩惱的功德。爲什麼?我們今天得到珍貴的人身,能夠暫時放下世間的塵勞來聽聞菩薩的戒法,讓我們知道在成佛之道當中,什麼事情我們不該做、什麼事情我們應該做,對我們的成佛之道作出一個正確的規劃,這件事情對我們的生命是意義重大的。
31 辛二、憍慢不聽法戒二
壬一、有違犯二
癸一、染違犯
我們這一科講到「憍慢不聽法戒」。這一大科是講到「障般若度」,「障般若度」分二科:第一科是「對法明犯」,對于所修學的佛法的一個軌範來說明犯戒的情況;這一科是「對人」,對人主要是針對弘揚佛法的法師來說明犯戒的因緣。這一科「憍慢不聽法戒」分成二科,「「壬一、有違犯」,這當中我們先看「癸一、染違犯」,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說正法論議決擇,憍慢所製,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往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就是具足菩提心跟正知見的菩薩,他「聞說正法」,他聽人說起有大乘佛法弘法的因緣。什麼樣的因緣呢?或者是「論議」,或者是「決擇」。「論議」是就著義理的論辯,比如說這個法師在開顯業果的道理、或者是空性的道理、乃至于真如佛性的道理,對于世間的真理有種種詳細的論辯,叫做「論議」。「決擇」是就著事相的修學,所修學的法門有淨土宗的法門、有禅宗的法門,對于所修學的法門來「決擇」是非。什麼樣的因緣對這個法門是增上的,什麼樣的因緣對這個修學法門是有障礙的,對于事相的通塞加以「決擇」。總之,這個菩薩他聽人說起有人在弘傳大乘佛法的理論跟他所修學的方法。這個菩薩依止「憍慢」心,他的內心本來是依止菩提心,但是他在這個因緣當中「憍慢」心出來活動了,把菩提心給障礙了,就是他的菩提心爲「憍慢」心所製服。「憍慢」心它的相貌就是「恃己于他,高舉爲性」,「恃己于他」,換句話說一個人會産生憍慢,這個人還不是一個普通的人,他是一個有功德的人,在多生多劫的生命當中積集了一些善業的資糧。這種憍慢的因緣在佛法當中提出有四種因緣:第一個、就是他種性高貴,他這個人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或者是有很高的學曆,所以他這個人特別的高貴,他就憍慢;第二個、他是聰明有智,這個人他的悟性特別高,別人在聽聞的時候要聽好幾次,他一聽以後就懂,懂了以後他就永遠不會忘掉,他有這樣的一種聰明有智;第叁個、年紀長老,這個人出家很久了,戒臘很高了,長時間在佛法當中修習很久了,也累積很多的經驗;第四個、福德廣大,有很大的福報,受到很多人的恭敬供養。他因爲內心當中有這四種的功德,就把他學習佛法這種好樂佛法的心情給遮蔽了,就起憍慢心。因爲「憍慢」的緣故,就「懷」著「嫌恨心」跟「恚惱心」,嫌棄這個說法的法師,看不起這個法師,這個法師可能是種性卑劣、或者是戒臘很低、或者等等不足的因緣。所以他就「懷」著「嫌」棄的「心」情、看不起的心情,或者「懷」著「恚惱」的「心」情,就産生瞋恚心,「而不往聽」法,這樣子就「犯」了菩薩戒,就「是染違犯」。因爲這整個因緣當中有煩惱的活動,有憍慢心跟嫌棄心、瞋惱心的活動,就會染汙我們菩薩的戒體。
癸二、不染違犯
若爲懶惰懈怠所蔽而不往聽,非染違犯。
他不往聽法不是憍慢心,也不是瞋恚心、嫌棄心,是一時的「懶惰懈怠」,可能最近比較忙、事情比較多,一時「懶惰懈怠」「所」遮「蔽」了他一種求法的心,「而不往聽」法,這樣子也是有犯,但是他在整個犯的因緣當中並沒有這種粗重的煩惱活動,也就不會染汙他菩薩的戒體了,所以是「非染違犯」,是輕的突吉羅罪。大乘佛法的修學,我們還不怕你一個人善根不夠,最怕的是憍慢心,就是憍慢心是特別障礙聖道的,特別是他憍慢的所緣境又是一個佛法,這個過失也就特別重了。
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當中講到我們聽聞佛法有四種利益:第一個是歡喜,就是佛法是一個功德的相貌、是一個寶,佛法僧叁寶,我們這一念苦惱躁動的心跟法寶接觸的時候,內心有法喜,現世就有安樂,不要說是以後的解脫,內心當中法喜充滿;第二個是生善,我們一次一次的聽聞,經過如理思惟,就在內心當中産生信進念定慧的五種善根──對佛法的好樂心、對佛法的精進、正念、禅定、智慧,就是我們數數的聽聞,能夠在我們染汙的心中生起五種的善根;第叁個是破惡,善根慢慢的增長,它對于我們內心的煩惱就有調伏消滅的力量,光明能夠破除黑暗,有滅惡的功能;第四個是最重要入理,就是我們在整個生命的差別事相當中,我們能夠找出一個正確的道理、正確的軌則。生命到底是怎麼回事?就是很多人造了善業、也很多人造了罪業,罪業跟善業到底是遵循什麼軌則在運作?宇宙間一個不變的道理,我們經過聽聞佛法能夠悟入,這個就是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四種因緣。佛法有四種因緣,本來我們應該是要數數聽聞的,結果我們依止憍慢心不聽聞,就障礙自己進步的空間。一個人會産生憍慢,我們可以從二個角度來看這個事情:有一種人是愚癡,就是說他這個人可能是一路修福報的,他也就不重視智慧,他也就不知道對生命觀照的重要,這種人當然對于聽聞佛法也就沒有興趣了,他也不覺得這件事對他有什麼重要,就憍慢,以自己的福報來憍慢,這種人我們就不提了;第二種人、他知道佛法的珍貴,但是他有一個地方有問題,就是他沒有把佛法用來回光返照,他累積佛法的知識以後,只是用佛法來爲人演說,沒有把佛法的道理來自我回光返照,他就容易得少爲足,就是有這個問題,他覺得「這些他都學過了」。我們一個人能夠把佛法回光返照,你有一種特殊的心情,就是你對佛法沒有疲厭的心情,你每一次的聽聞,佛法都進入到你的心中,對你産生歡喜、生善、破惡、入理滅惡生善力量,一次二次佛法的聽聞,二次的滅惡生善,就像我們在療病,擦一次藥就有一次的效果。所以當我們不把佛法回光返照來調伏自己的時候,你會覺得「這些你都學過了」,就以自己所得的因緣來憍慢。西藏有一個上師叫敦珠仁波切,他講一個重要的話說:如果我們明天要死亡,我們今天還是要學習。你看這個上師講這個話出來!也就是說佛法的道理雖然是數數的聽聞,但是每一次的聽聞,在我們的心中都發揮了一種滅惡生善的力量,何樂而不爲!所以憍慢是不對的,應該要數數的學習。
壬二、無違犯
看開緣的情況:
無違犯者:若不覺知;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知倒說;若爲護彼說法者心;若正了知彼所說義,是數所聞、所持、所了;若已多聞,具足聞持,其聞積集;若欲無間于境住心;若勤引發菩薩勝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于所聞法難受難持、難于所緣攝心令定:不往聽者,皆無違犯。
開緣的情況有十種:第一種「若不覺知」,「不覺知」就是這個法師所說的法太過高深,太過高深就是不契機了。就是說我是一個初學者,這個法師所說的法太高深了,我縱然去聽聞也得不到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四悉檀的因緣,所以我暫時不聽法,因爲實在不契機了。「若有疾病」,就是你身體有病,你的心沒辦法專注,你聽法也是有困難的。「若無氣力」,雖然沒有病,但是身體虛弱,不能久坐,不能久坐,你坐在那個地方、走來走去,會影響說法的因緣,所以就列入開緣。「若知倒說」,你知道這個說法者不能隨順正理而說,換句話說,這個說法的法師是邪知邪見顛倒說法,你去聽聞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對你菩提的善根産生傷害。前面的「不覺知」是不契機,這個是不契理。「若爲護彼說法者心」,爲了要保護「說法者」的「心」意,就是說這個說法者知見可能低劣于你,或者是你的徒弟、或者是你的學生等等,總之,他的整個見地都比你還低劣,你如是思惟「如果我到說法的處所去聽聞,可能會讓這個說法的法師産生壓力,乃至于産生怯弱的心情,會影響他說法的情況」,有這種情況,爲了要保「護說法」的「心」情,你暫時不聽聞。但是你對于他所說的法表示尊重,只是在這樣的因緣之下,你暫時不聽聞。「若正了知彼所說義,是數所聞、所持、所了」,就是說這個法師「所說」的法「義」,你已經「數」數的聽「聞」,你平常就一次一…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