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次的聽聞,而且是受「持」不失,覺「了」無礙,這個法你是非常非常的通達熟悉的。「若已多聞,具足聞持,其聞積集」,「多聞」就是說你對于各種的法門都通達了,而且是「具足聞持」,「聞持」就是憶持不忘,而且産生一種「積集」,「積集」就是産生一種堅定不移的理解。不但是聽聞,而且對裏面的一些理論、方法、次第,都産生堅定不移的理解。「若欲無間于境住心」,「于境住心」就是說你可能是僧團的執事,剛好僧團發生了特別的事故,你要馬上處理,爲了這個事情,你不處理可能會對整個常住的運作有一些傷害,你不能中斷的,但是你對于這個法是充滿了好樂之心的,這個是一時的難緣出現,列入開緣。「若勤引發菩薩勝定」,前面是一種事務的障緣,這是你自己要做一些行門的加行,你要引生一種殊勝的禅定,或者你在閉關拜忏、或者你在打佛七,有說法的因緣你暫時不去聽法,這個是開緣的情況,因爲你現在正在栽培另外一種殊勝的功德。「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于所聞法難受難持、難于所緣攝心令定」,你知道自己根性非常的「愚鈍」,對于法義的接受很困難,而且「其慧鈍濁」,不但是愚鈍,你這一念心也特別的散亂,就是你妄想特別多,可能這個人剛出家、或者剛學佛,一方面善根薄弱,一方面妄想粗重。你對于所聞的法很難領納在心,很「難」去「受」,也很「難」憶「持」不忘;對「于」法師所說的「法」義,他這個「所緣」境,你很難「攝心」在「定」。就是你根本定不下心來,定不下心來,你到了法堂去,你內心還是東去西去,到處打妄想,沒有隨順法師的法義而轉,所以你這樣子想「幹脆去拜佛算了」。因爲你這個因緣是特殊的,暫時沒有聽法的因緣,就是根性「愚鈍」,心思粗重。以上十種因緣,「不往聽法,皆無違犯」。這是開緣的情況。
這個地方「不往聽法」的開緣很多,但佛陀所對治的主要是憍慢心而不去聽法的因緣,因爲你看佛陀在「不往聽法」也開出了很多很多的因緣,這個地方所對治的主要是憍慢心。我們看中國的曆史,中國的曆史當中有一個重要的曆史是楚漢相爭,就是在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登基以後,胡亥這個人昏庸無能,天下大亂,這個時候各路英雄開始逐鹿中原,這當中主要就是楚國的項羽跟漢的劉邦。我們看從過去生的因緣觀察他們二個人的差別:項羽出生于貴族,項羽不管是他的福德資糧、他的智慧資糧、他的武功都遠遠超過劉邦,你看項羽是楚國的一個王公大臣,他領幾十萬的楚軍骁勇善戰;劉邦,劉邦是一個亭長,亭長等于是現在一個村長,一個小村長,他是領著一百多人去做苦工,但是秦朝末年大家沒飯吃,國家亂成一團,這一百多人跑的跑、死的死,到了現場的時候失去一大半。他想「這個是死罪,好歹都是一死」,他想說「這個沒辦法交差,我一百多人帶到工作地點的時候剩下二叁十個」,結果他就叛亂,就這樣子叛亂起來,一開始領著二叁十個人叛亂。項羽這個人的問題就是他過去生的善根,使世間的智慧福德都強,你看劉邦剛開始跟項羽講話都跪在地上,但是項羽人格上有一個問題就是高慢、剛愎,很多的人才投奔他都不爲他所用,他對于這些有智慧的參謀給他提很多建議,完全是言不聽、計不從。反觀劉邦不同,他的姿勢站得非常低,謙卑、包容,你看劉邦這個人是很平庸的人,你看不出他有什麼樣的功德,但是一定要說有功德,就是這個人謙卑、包容,他能夠廣納賢才,你看他有蕭何、韓信,樊哙、張良,幾乎那個時候所有的人才都被他網羅了,雖然他一時的氣勢弱,但是他知道「忍」。其實剛開始打下關中,就是當初最重要的關中,秦始皇的首都關中是劉邦打下來的,但是打下以後項羽才知道世間上有這號人物劉邦,他就開始對他很注意、很生氣。這個時候劉邦趕快把關中送還給項羽,說「我是爲你打下的」(呵),就把關中送給項羽,他就處處的謙讓。到最後就不同了,項羽這個人到處樹立敵人,到處打別人,劉邦一直謙退,慢慢他的勢力就擴大,到最後在垓下一戰,韓信用軍隊就把項羽打得完全失敗了,幾十萬的楚軍、骁勇善戰的楚軍,因爲項羽的輕敵幾乎全軍覆沒,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到最後項羽一個人騎著馬。項羽是不得了的,你看項羽被韓信的軍隊追的時候,追的快到的時候,項羽騎著馬往後一诃責,後面騎馬的掉下來,你看他的心力多強!後來他騎到了河邊的時候,他的參謀說「你還可以過這個河,再去招收楚兵再重新來過」,項羽說「我帶著楚兵幾十萬人,死傷這麼多,我沒有臉見江東父老,無顔見江東父老」,就在烏江的地方自殺,一代的英雄!當然我們可以說世間的道理跟佛法的道理有些是相同的,這個理是相同的,一個人的失敗背後有他的因緣,不是上帝安排的,劉邦會成功這背後也有他的因緣,他積集了成功的因緣,所以他成功的果報出現。我們一言以蔽之,劉邦的成功來自于他一個謙的功德,所以中國古人的聖賢講出一句千古的名言「謙受益,滿招損」。
沒有錯,我們在無量的生命當中,每一個人各有各的功德,善根不同,但是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今天活在世上,不是你一個人活在世上,還有很多人活在世上,其它人到底對你扮演什麼角色?有些人,其它的衆生對他扮演的是一種受益的,別人對他是加持的、幫助的;有些人,其它人對他來說是折損的。這是什麼因緣呢?佛法說一切法因緣生,爲什麼其它人對這個人是加分,其它人是減分呢?就是說如果你今天的姿勢站得低一點,謙卑,別人對你是加持的、幫助的,如果你姿勢站得高,剛愎自用,別人對你來說剛好是折損。這是爲什麼你今天安立在謙的角度你就會受益,就像劉邦一樣,他得到很多人的資助;今天項羽他以這樣過去好的一個資糧,但是因爲他的憍慢,所以他就折損。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不管我們過去生有多麼殊勝的善根,我們對于佛法的學習應該要謙卑,不停止的學習。
32 辛叁、輕毀法師戒
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說法師,故思輕毀(avamānayati),不深恭敬(asatkaroti),嗤笑調弄,但依于文,不依于義,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他安住在菩提心跟他對生命正確觀察的正見,他的所緣境是一個「說法」的「法師」、他能夠演說大乘的佛法,他內心對這個法師是「故思輕毀」,「輕」指的是意業的輕視,「毀」是身業跟口業的毀辱,就是身口意的「輕」視跟「毀」辱,他這種輕視跟毀辱是「故思」,是故意的,並不是一時的疏忽,他是故意要這樣做的。他所表現的輕視跟毀辱是二個相貌:從內心意業的輕視來說,「不深恭敬」,他內心沒有恭敬的心情,從身口二業來說;他有種種的「嗤笑調弄」,「嗤笑」就是口業,有種種的譏笑的言詞,身業有種種「調弄」毀辱的相貌出現。他爲什麼會對這個說法的法師如此的「不深恭敬,嗤笑調弄」呢?這以下講出犯戒菩薩的一個心情,這個聽法者「但依于文,不依于義」,可能這個人是一個知識分子,他對于聽法的訴求是偏重在文詞的修飾,文詞要修飾得好,不管這個法師他的義理正確不正確。換句話說,可能這個法師在弘揚佛法的時候,他的文詞修飾不夠美妙,雖然他的觀念是正確的,他就對他産生輕視毀辱了。所以這樣子的因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這一條戒因爲是輕毀法師,障礙佛法的弘傳,所以就沒有開緣的情況。這個地方跟前一條戒有所不同:前一條戒是「憍慢不聽法」,他根本就不去聽法;這一條戒是說他去聽法,但是說法的法師他不滿意。爲什麼不滿意呢?就是這個法師他不會作文詞的修飾,缺乏文詞的修飾,只作義理的開顯,所以他就輕視毀辱。
這個地方我們說一下「輕毀法師」。基本上佛法修學的根本功德在叁歸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們可以講一句話,一個佛弟子離開了叁歸依,你就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叁歸依當中最重要是歸依法,佛陀的真法,但是這個法本身沒有演說的力量,它這個法沒有自我表達的力量,法必須有佛陀出世的演說,還有曆代的善知識,所謂僧寶的住持,代代的相傳。所以我們爲了歸依法的緣故,也連帶的歸依佛、歸依僧。這個地方爲什麼會輕毀法師呢?可能這個法師的身口二業,身業的威儀、口業的表達有一些瑕疵出現,所以我們就很容易輕毀法師。這個怎麼辦呢?如果我們今天生長在正法時代,我們親自聽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說法,因爲大菩薩聖人他的身業莊嚴、口業表達也是特別的美妙,你就不容易犯到這一條戒了。不幸的是我們今天生長在末法時代,這些聖人都相繼的滅度了,弘傳正法的法師多分都是凡夫,所以內心當中雖然有正法,但是他的身業、口業也有一些瑕疵,我們對法師生起恭敬就有困難,因爲他的本身的確是有過失。怎麼辦呢?智者大師提出一個譬喻說:我們聽聞佛法的心情,就像是一個貧人在求寶物,一個貧窮的人他追求寶物,但是不幸的是這個寶物不是放在幹淨的地方,它放在垃圾堆裏面,你爲了追求寶物的緣故,你必須忍受這個垃圾,是這麼回事的。不然你怎麼辦呢?你不能說有垃圾,我連寶物都不要了。所以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上說:一個聽法者的心情,你要事師如佛。就是對于升座的法師,你把他當佛看待。爲什麼把法師當佛看待呢?以法師來說,你把他當佛看待、把他當凡夫看待,對他來說不增不減,他也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問題是你把這個說法的法師當佛看待,宗大師說「你就像是聽佛說法一樣,得到佛的加持」,你把他觀想成佛,結果你自己得到像聽佛說法一樣的力量,你看你自己得到這麼大的受益!所以這個意思就是,「但見其法,不見其過」,這是一…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