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三卷▪P2

  ..续本文上一页次的听闻,而且是受「持」不失,觉「了」无碍,这个法你是非常非常的通达熟悉的。「若已多闻,具足闻持,其闻积集」,「多闻」就是说你对于各种的法门都通达了,而且是「具足闻持」,「闻持」就是忆持不忘,而且产生一种「积集」,「积集」就是产生一种坚定不移的理解。不但是听闻,而且对里面的一些理论、方法、次第,都产生坚定不移的理解。「若欲无间于境住心」,「于境住心」就是说你可能是僧团的执事,刚好僧团发生了特别的事故,你要马上处理,为了这个事情,你不处理可能会对整个常住的运作有一些伤害,你不能中断的,但是你对于这个法是充满了好乐之心的,这个是一时的难缘出现,列入开缘。「若勤引发菩萨胜定」,前面是一种事务的障缘,这是你自己要做一些行门的加行,你要引生一种殊胜的禅定,或者你在闭关拜忏、或者你在打佛七,有说法的因缘你暂时不去听法,这个是开缘的情况,因为你现在正在栽培另外一种殊胜的功德。「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你知道自己根性非常的「愚钝」,对于法义的接受很困难,而且「其慧钝浊」,不但是愚钝,你这一念心也特别的散乱,就是你妄想特别多,可能这个人刚出家、或者刚学佛,一方面善根薄弱,一方面妄想粗重。你对于所闻的法很难领纳在心,很「难」去「受」,也很「难」忆「持」不忘;对「于」法师所说的「法」义,他这个「所缘」境,你很难「摄心」在「定」。就是你根本定不下心来,定不下心来,你到了法堂去,你内心还是东去西去,到处打妄想,没有随顺法师的法义而转,所以你这样子想「干脆去拜佛算了」。因为你这个因缘是特殊的,暂时没有听法的因缘,就是根性「愚钝」,心思粗重。以上十种因缘,「不往听法,皆无违犯」。这是开缘的情况。

  这个地方「不往听法」的开缘很多,但佛陀所对治的主要是憍慢心而不去听法的因缘,因为你看佛陀在「不往听法」也开出了很多很多的因缘,这个地方所对治的主要是憍慢心。我们看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是楚汉相争,就是在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登基以后,胡亥这个人昏庸无能,天下大乱,这个时候各路英雄开始逐鹿中原,这当中主要就是楚国的项羽跟汉的刘邦。我们看从过去生的因缘观察他们二个人的差别:项羽出生于贵族,项羽不管是他的福德资粮、他的智慧资粮、他的武功都远远超过刘邦,你看项羽是楚国的一个王公大臣,他领几十万的楚军骁勇善战;刘邦,刘邦是一个亭长,亭长等于是现在一个村长,一个小村长,他是领着一百多人去做苦工,但是秦朝末年大家没饭吃,国家乱成一团,这一百多人跑的跑、死的死,到了现场的时候失去一大半。他想「这个是死罪,好歹都是一死」,他想说「这个没办法交差,我一百多人带到工作地点的时候剩下二三十个」,结果他就叛乱,就这样子叛乱起来,一开始领着二三十个人叛乱。项羽这个人的问题就是他过去生的善根,使世间的智慧福德都强,你看刘邦刚开始跟项羽讲话都跪在地上,但是项羽人格上有一个问题就是高慢、刚愎,很多的人才投奔他都不为他所用,他对于这些有智慧的参谋给他提很多建议,完全是言不听、计不从。反观刘邦不同,他的姿势站得非常低,谦卑、包容,你看刘邦这个人是很平庸的人,你看不出他有什么样的功德,但是一定要说有功德,就是这个人谦卑、包容,他能够广纳贤才,你看他有萧何、韩信,樊哙、张良,几乎那个时候所有的人才都被他网罗了,虽然他一时的气势弱,但是他知道「忍」。其实刚开始打下关中,就是当初最重要的关中,秦始皇的首都关中是刘邦打下来的,但是打下以后项羽才知道世间上有这号人物刘邦,他就开始对他很注意、很生气。这个时候刘邦赶快把关中送还给项羽,说「我是为你打下的」(呵),就把关中送给项羽,他就处处的谦让。到最后就不同了,项羽这个人到处树立敌人,到处打别人,刘邦一直谦退,慢慢他的势力就扩大,到最后在垓下一战,韩信用军队就把项羽打得完全失败了,几十万的楚军、骁勇善战的楚军,因为项羽的轻敌几乎全军覆没,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到最后项羽一个人骑着马。项羽是不得了的,你看项羽被韩信的军队追的时候,追的快到的时候,项羽骑着马往后一诃责,后面骑马的掉下来,你看他的心力多强!后来他骑到了河边的时候,他的参谋说「你还可以过这个河,再去招收楚兵再重新来过」,项羽说「我带着楚兵几十万人,死伤这么多,我没有脸见江东父老,无颜见江东父老」,就在乌江的地方自杀,一代的英雄!当然我们可以说世间的道理跟佛法的道理有些是相同的,这个理是相同的,一个人的失败背后有他的因缘,不是上帝安排的,刘邦会成功这背后也有他的因缘,他积集了成功的因缘,所以他成功的果报出现。我们一言以蔽之,刘邦的成功来自于他一个谦的功德,所以中国古人的圣贤讲出一句千古的名言「谦受益,满招损」。

  没有错,我们在无量的生命当中,每一个人各有各的功德,善根不同,但是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今天活在世上,不是你一个人活在世上,还有很多人活在世上,其它人到底对你扮演什么角色?有些人,其它的众生对他扮演的是一种受益的,别人对他是加持的、帮助的;有些人,其它人对他来说是折损的。这是什么因缘呢?佛法说一切法因缘生,为什么其它人对这个人是加分,其它人是减分呢?就是说如果你今天的姿势站得低一点,谦卑,别人对你是加持的、帮助的,如果你姿势站得高,刚愎自用,别人对你来说刚好是折损。这是为什么你今天安立在谦的角度你就会受益,就像刘邦一样,他得到很多人的资助;今天项羽他以这样过去好的一个资粮,但是因为他的憍慢,所以他就折损。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不管我们过去生有多么殊胜的善根,我们对于佛法的学习应该要谦卑,不停止的学习。

  32  辛三、轻毁法师戒

  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说法师,故思轻毁(avamānayati),不深恭敬(asatkaroti),嗤笑调弄,但依于文,不依于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安住在菩提心跟他对生命正确观察的正见,他的所缘境是一个「说法」的「法师」、他能够演说大乘的佛法,他内心对这个法师是「故思轻毁」,「轻」指的是意业的轻视,「毁」是身业跟口业的毁辱,就是身口意的「轻」视跟「毁」辱,他这种轻视跟毁辱是「故思」,是故意的,并不是一时的疏忽,他是故意要这样做的。他所表现的轻视跟毁辱是二个相貌:从内心意业的轻视来说,「不深恭敬」,他内心没有恭敬的心情,从身口二业来说;他有种种的「嗤笑调弄」,「嗤笑」就是口业,有种种的讥笑的言词,身业有种种「调弄」毁辱的相貌出现。他为什么会对这个说法的法师如此的「不深恭敬,嗤笑调弄」呢?这以下讲出犯戒菩萨的一个心情,这个听法者「但依于文,不依于义」,可能这个人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对于听法的诉求是偏重在文词的修饰,文词要修饰得好,不管这个法师他的义理正确不正确。换句话说,可能这个法师在弘扬佛法的时候,他的文词修饰不够美妙,虽然他的观念是正确的,他就对他产生轻视毁辱了。所以这样子的因缘,「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这一条戒因为是轻毁法师,障碍佛法的弘传,所以就没有开缘的情况。这个地方跟前一条戒有所不同:前一条戒是「憍慢不听法」,他根本就不去听法;这一条戒是说他去听法,但是说法的法师他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呢?就是这个法师他不会作文词的修饰,缺乏文词的修饰,只作义理的开显,所以他就轻视毁辱。

  这个地方我们说一下「轻毁法师」。基本上佛法修学的根本功德在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们可以讲一句话,一个佛弟子离开了三归依,你就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三归依当中最重要是归依法,佛陀的真法,但是这个法本身没有演说的力量,它这个法没有自我表达的力量,法必须有佛陀出世的演说,还有历代的善知识,所谓僧宝的住持,代代的相传。所以我们为了归依法的缘故,也连带的归依佛、归依僧。这个地方为什么会轻毁法师呢?可能这个法师的身口二业,身业的威仪、口业的表达有一些瑕疵出现,所以我们就很容易轻毁法师。这个怎么办呢?如果我们今天生长在正法时代,我们亲自听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说法,因为大菩萨圣人他的身业庄严、口业表达也是特别的美妙,你就不容易犯到这一条戒了。不幸的是我们今天生长在末法时代,这些圣人都相继的灭度了,弘传正法的法师多分都是凡夫,所以内心当中虽然有正法,但是他的身业、口业也有一些瑕疵,我们对法师生起恭敬就有困难,因为他的本身的确是有过失。怎么办呢?智者大师提出一个譬喻说:我们听闻佛法的心情,就像是一个贫人在求宝物,一个贫穷的人他追求宝物,但是不幸的是这个宝物不是放在干净的地方,它放在垃圾堆里面,你为了追求宝物的缘故,你必须忍受这个垃圾,是这么回事的。不然你怎么办呢?你不能说有垃圾,我连宝物都不要了。所以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说:一个听法者的心情,你要事师如佛。就是对于升座的法师,你把他当佛看待。为什么把法师当佛看待呢?以法师来说,你把他当佛看待、把他当凡夫看待,对他来说不增不减,他也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问题是你把这个说法的法师当佛看待,宗大师说「你就像是听佛说法一样,得到佛的加持」,你把他观想成佛,结果你自己得到像听佛说法一样的力量,你看你自己得到这么大的受益!所以这个意思就是,「但见其法,不见其过」,这是一…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