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听法的心情。你今天是跟他学佛法,他身口意有过失,他要自己调整自己,这个是约着我们自利的功德。站在利他的功德来说,基本上每一个人的得度各有各的因缘,这个法师你不契机,但是有些人他的根性契合这个法师的法,各有各的因缘。结果经过你的毁辱以后,其它人对这个法师也没有信心了,没有信心,这个人他得度的因缘就丧失了;这个法师他所传承的法,就因为我们的毁辱,从此在世间当中这个传承就断掉。你看这个过失有多大,使令佛法提早的衰灭,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对佛法的精进,我们今天说轻毁法师,轻毁法师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个人,有过失,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求得佛法,那是跟野干、跟罗剎跟畜生道、鬼神道求法的。你看释迦牟尼佛做释提桓因的时候,他以尊贵身跟野干求法,野干牠有四句偈,释提桓因来到人间跟一只卑贱的动物求法;释迦牟尼佛做修道仙人的时候,他在山中修行的时候跟一个罗剎鬼求法,跟鬼神道求法,他身体的肉都布施给他吃了,为了求四句偈而舍全身。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对于说法的法师,虽然这个说法的法师有身口的过失,但是因为他内心当中有传承正法,我们为了尊重法的缘故,也应该要去顺便的尊重这个法师,这样子不管是自己的受益,乃至于对整个佛法的弘传就会有很大的助益。以上是说明「障般若度」,就是我们修学般若法门,对于人跟对于所修的法门所应该要遵循的轨则。
33戊二、摄众生戒四
己一、障同事摄二
庚一、不为助伴戒二
辛一、有违犯二
壬一、染违犯
前面的「摄律仪戒」跟「摄善法戒」这种断恶、修善是成就自利的功德;以下的「摄众生戒」是成就利他的功德。在四十三条轻戒当中,「摄善法戒」占了三十二条,以下的「摄众生戒」有十一条。「摄众生戒」有四大科,第一大科是讲到「障同事摄」。首先我们对于「同事」的定义作一个说明。我们根据《瑜伽师地论》来说,在《瑜伽师地论》 上说什么叫「同事」呢?「谓诸菩萨,劝他众生,修诸善根,自现受学与他事同,名为同事。」「谓诸菩萨」,就是这个菩萨劝他众生,劝勉这个众生,干什么呢?「修诸善根」,在佛法当中修习信进念定慧的善根。这个菩萨他已经生起这个善根,但是他为了要劝勉众生修诸善根,「自现受学与他事同」,自己示现跟众生一起来学习,陪着众生来学习,跟众生同样去从事一个工作,这样子叫同事摄。「同事摄」分成二科,「庚一、不为助伴戒」,跟众生不作资助跟同伴,就犯到这条戒。「不为助伴戒」当中分二科,「辛一、有违犯」,有违犯当中我们先看「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有情所应作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助伴。谓于能办所应作事,或于道路若往若来,或于正说事业加行,或于掌护所有财宝,或于和好乖离诤讼,或于吉会,或于福业,不为助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对「于有情」,「有情」是指菩萨所熟悉的有情,特别指的是这个菩萨所摄受的眷属,他所摄受的有情,这个有情有一些「所应作事」,日常生活当中有一些他必须要去做的,这个地方不单指的是佛法的修学,就是这个事情对有情他一定要做的,这个是他生命的必需品,只要是不违背佛法因果的道理的,他都必须要去做的,都叫做「所应作事」。菩萨对于有情「所应作事」,「怀」着「嫌」弃的「心」情、或者「怀」着瞋「恼」的「心」情,「不为助伴」,这是成立犯戒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因缘,「谓于能办所应作事」,就是说前面是就着有情所做的事情,他是「所应作」,这个有情他必须要这样做,他的生命的因缘如此;第二个菩萨对于这件事情有「能」力来成「办」,就是你不是没有能力,你对于这个有情「所应作」的「事」情,你有这方面特殊的能力能够帮助他的。「或于道路若往若来」,这以下讲出几种情况。什么叫做「有情所应作事」呢?或者说这个人他定期要去看病,他身体有病,或者他定期要去办事情,在「道路」当中或「往」或「来」,你也不陪他去。「或于正说事业加行」,这个有情众生去作一些经营管理、作常住的执事,「事业加行」,你对经营管理这方面刚好有专长,你不去帮助他。「或于掌护所有财宝」,对于财物的管理你刚好有这方面的善巧。「或」者是对「于和好乖离诤讼」,对于这种人事的协调「乖离斗争」,你刚好有这方面的专长。「或」者是「吉会」,常住要办庆祝阿弥陀佛圣诞、观世音菩萨圣诞的法会,办法会你刚好有这方面的专长。「或」者是种种的「福业」,放生、印经种种的福业,你对这样的一种放生、印经的福业,你也有这方面的专长。菩萨有这方面的能力,「不为助伴」,对有情众生不加以资助,实质的资助或精神上的鼓励,这个菩萨就犯了这条戒。
壬二、非染违犯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助伴,非染违犯。
就是说你不为助伴,实在是因为事情太忙,一时的「懒惰懈怠」,对于有情所应作的事情你没有去参与,没有去「助伴」,这样子是「非染违犯」。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三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