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聽法的心情。你今天是跟他學佛法,他身口意有過失,他要自己調整自己,這個是約著我們自利的功德。站在利他的功德來說,基本上每一個人的得度各有各的因緣,這個法師你不契機,但是有些人他的根性契合這個法師的法,各有各的因緣。結果經過你的毀辱以後,其它人對這個法師也沒有信心了,沒有信心,這個人他得度的因緣就喪失了;這個法師他所傳承的法,就因爲我們的毀辱,從此在世間當中這個傳承就斷掉。你看這個過失有多大,使令佛法提早的衰滅,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對佛法的精進,我們今天說輕毀法師,輕毀法師不管怎麼說他還是個人,有過失,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求得佛法,那是跟野幹、跟羅剎跟畜生道、鬼神道求法的。你看釋迦牟尼佛做釋提桓因的時候,他以尊貴身跟野幹求法,野幹牠有四句偈,釋提桓因來到人間跟一只卑賤的動物求法;釋迦牟尼佛做修道仙人的時候,他在山中修行的時候跟一個羅剎鬼求法,跟鬼神道求法,他身體的肉都布施給他吃了,爲了求四句偈而舍全身。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對于說法的法師,雖然這個說法的法師有身口的過失,但是因爲他內心當中有傳承正法,我們爲了尊重法的緣故,也應該要去順便的尊重這個法師,這樣子不管是自己的受益,乃至于對整個佛法的弘傳就會有很大的助益。以上是說明「障般若度」,就是我們修學般若法門,對于人跟對于所修的法門所應該要遵循的軌則。
33戊二、攝衆生戒四
己一、障同事攝二
庚一、不爲助伴戒二
辛一、有違犯二
壬一、染違犯
前面的「攝律儀戒」跟「攝善法戒」這種斷惡、修善是成就自利的功德;以下的「攝衆生戒」是成就利他的功德。在四十叁條輕戒當中,「攝善法戒」占了叁十二條,以下的「攝衆生戒」有十一條。「攝衆生戒」有四大科,第一大科是講到「障同事攝」。首先我們對于「同事」的定義作一個說明。我們根據《瑜伽師地論》來說,在《瑜伽師地論》 上說什麼叫「同事」呢?「謂諸菩薩,勸他衆生,修諸善根,自現受學與他事同,名爲同事。」「謂諸菩薩」,就是這個菩薩勸他衆生,勸勉這個衆生,幹什麼呢?「修諸善根」,在佛法當中修習信進念定慧的善根。這個菩薩他已經生起這個善根,但是他爲了要勸勉衆生修諸善根,「自現受學與他事同」,自己示現跟衆生一起來學習,陪著衆生來學習,跟衆生同樣去從事一個工作,這樣子叫同事攝。「同事攝」分成二科,「庚一、不爲助伴戒」,跟衆生不作資助跟同伴,就犯到這條戒。「不爲助伴戒」當中分二科,「辛一、有違犯」,有違犯當中我們先看「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諸有情所應作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爲助伴。謂于能辦所應作事,或于道路若往若來,或于正說事業加行,或于掌護所有財寶,或于和好乖離诤訟,或于吉會,或于福業,不爲助伴,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他對「于有情」,「有情」是指菩薩所熟悉的有情,特別指的是這個菩薩所攝受的眷屬,他所攝受的有情,這個有情有一些「所應作事」,日常生活當中有一些他必須要去做的,這個地方不單指的是佛法的修學,就是這個事情對有情他一定要做的,這個是他生命的必需品,只要是不違背佛法因果的道理的,他都必須要去做的,都叫做「所應作事」。菩薩對于有情「所應作事」,「懷」著「嫌」棄的「心」情、或者「懷」著瞋「惱」的「心」情,「不爲助伴」,這是成立犯戒的第一個理由。第二個因緣,「謂于能辦所應作事」,就是說前面是就著有情所做的事情,他是「所應作」,這個有情他必須要這樣做,他的生命的因緣如此;第二個菩薩對于這件事情有「能」力來成「辦」,就是你不是沒有能力,你對于這個有情「所應作」的「事」情,你有這方面特殊的能力能夠幫助他的。「或于道路若往若來」,這以下講出幾種情況。什麼叫做「有情所應作事」呢?或者說這個人他定期要去看病,他身體有病,或者他定期要去辦事情,在「道路」當中或「往」或「來」,你也不陪他去。「或于正說事業加行」,這個有情衆生去作一些經營管理、作常住的執事,「事業加行」,你對經營管理這方面剛好有專長,你不去幫助他。「或于掌護所有財寶」,對于財物的管理你剛好有這方面的善巧。「或」者是對「于和好乖離诤訟」,對于這種人事的協調「乖離鬥爭」,你剛好有這方面的專長。「或」者是「吉會」,常住要辦慶祝阿彌陀佛聖誕、觀世音菩薩聖誕的法會,辦法會你剛好有這方面的專長。「或」者是種種的「福業」,放生、印經種種的福業,你對這樣的一種放生、印經的福業,你也有這方面的專長。菩薩有這方面的能力,「不爲助伴」,對有情衆生不加以資助,實質的資助或精神上的鼓勵,這個菩薩就犯了這條戒。
壬二、非染違犯
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爲助伴,非染違犯。
就是說你不爲助伴,實在是因爲事情太忙,一時的「懶惰懈怠」,對于有情所應作的事情你沒有去參與,沒有去「助伴」,這樣子是「非染違犯」。
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叁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