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个人刚开始都是随喜真如,不是先证入真如才开始继续修的,都是先承认、先承当下来。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修习大乘佛法的心态只有一个,「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你对佛陀一定要有强烈的归依心,你才能够把大乘佛法学好,这是一个重要的心态。
30 庚二、对人明犯三
辛一、叹己毁他戒二
壬一、染违犯
前面是讲到「法」的一个犯戒情况,这个是讲「人」。人包括二个:第一个是一般的众生,第二个是说法的法师。「对人明犯」有三科,先看第一科的「叹己毁他戒」,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人所有染爱心(s”āmiṣa)、有瞋恚(pratigha)心,自赞毁他,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于他人所」,「他人所」是指自己团体以外的众生,自己团体以外的众生,这个地方特别是指某一个团体而不是个人。比如说你今天在这个地方共修,也有人在另外一个地方共修,或者你在这个地方寺庙,别人的寺庙就是其它的团体,你自己以外的团体。你内心当中是依止一种「染爱心」,「染爱心」就是爱护自己团体的名誉;第二个「有瞋恚心」,就是「瞋恚」他人团体:就是你内心当中爱着自己的团体而瞋恚他人的团体。所以你做出什么行动呢?「自赞毁他」,赞叹自己的功德,毁辱其它团体的过失,这样子就「犯」到菩萨戒法。
这一条戒跟前面的「自赞毁他」是有所不同,前面的「自赞毁他」是依止个人的私欲,所以你对某一个人去毁谤,这当中你完全是依止个人的名闻利养的缘故,所以判重;这一条戒是因为这个菩萨是爱护团体,他不是个人的私欲,这个人可能对团体的认同感太重了,一时的失控就去毁谤其它团体,赞叹自己的团体,因为他这个所缘境是一个团体的境界,所以判做轻戒。
壬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为摧伏诸恶外道;若为住持如来圣教;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欲令其未净信者发生净信,已净信者倍复增长。
开缘的情况有四种:第一个「若为摧伏诸恶外道」,就是说外道的知见当然有很多善巧方便,比如说儒家的思想、一贯道的思想,他也能够告诉我们怎么样去修善,但是在知见上毕竟有所不足,他们所说的因缘观只有人天的因缘,只有生为人、生为天的因缘,对于三界出离的因缘乃至于成佛的因缘有所不足。我们为了要「摧伏外道」的不足,暂时的赞己毁他是开缘的。第二个「若为住持如来圣教」,前面是破邪,这个是显正,就是我们要弘扬大乘法殊胜不共于外道的地方,必须让众生有所了知,所以暂时的赞己毁他,是为了显正。第三个「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这是一时的对治,为了要调伏众生的烦恼,使令众生增长善根,暂时的赞己毁他。第四个「欲令其未净信者发生净信,已净信者倍复增长」,为了要使令广大的众生产生信心的善根,使令众生成就信心善根、乃至于增长的因缘而暂时的赞己毁他。
这个开缘我们说明一下。就是有破邪显正的因缘,他这个也是一时的对治,不是你整天就在那里赞己毁他,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在某一种特殊的情况之下偶一为之,不能够经常的去破邪显正、赞己毁他的。不过这条「赞己毁他戒」为什么安立在障般若度呢?因为菩萨的修学,不但是佛法,也包括世俗的一些方便法门,也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我们今天经常的去毁谤其它的团体,每一个团体都有他一个坚持的善法,那你就跟这个善法结下恶缘,你跟这个善法结恶缘,在你的成佛之道你迟早要成就这个善法,因为法门无量誓愿学,以后你要修学这个善法你就障碍你自己了,你就通不过去了,你觉得「为什么别人修这个善法很容易生起,你修这个善法就有障碍」,你要先拜忏,你过去有毁谤这个法门。所以菩萨应该是要随喜一切的善法,为你自己的成佛之道铺下一个没有障碍的道路。所以即使我们今天坚持我们自己是佛弟子,修我们的法门;但是对于其它宗教平等的尊重、平等的尊重,因为这样子对我们未来的修学法门才有利益的,这条戒佛陀是制定我们菩萨不要去赞己毁他。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答几个问题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忍力、行力是「不能念要他念,不能拜要他拜」,请问法师:身心疲惫的时候,不知是应该继续用功以培养忍力、或者应去休息?精进跟调和睡眠这二者之间应如何拿捏?
答:这个是这样子,我们今天在忍辱的时候,其实我们凡夫没有证得空性,所以有所得,所以这个忍,什么叫做忍?忍就是勉强,也就是我们思惟忍对我们有好处,我们刚开始是思惟不忍的过失、忍的功德而安忍。所以凡夫的忍基本上来说都是勉强,修善都是勉强,不管断恶、修善都是勉强行之的。如果你忍的对象是一般的人事因缘,那是对;如果你对佛法也是在忍(呵──),我看不适合。因为你应该把修学佛法当成你生命中的朋友,你说「哎呀,真是好,要上殿」(呵──)。你要是听到打板就恐惧(众笑),那这个有问题了,因为你对佛法的好乐心没有生起,归依的心不够。所以我在想「佛法不在乎你时间的长短」,就是你对佛法,为什么修行的根本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好乐,如贫得宝,这贫穷人家对宝物的追求,多多益善。所以宗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你一开始修学量力而为,但是你内心当中对所修的法门经常保持好乐的心情。比如说你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欢喜,你相信它是你生命当中最重要的。所以为什么讲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就是说,你还是造很多生死业,你还是可以造,否则怎么叫带业往生呢?但是你知道这些因缘当中,佛号的因缘最重要。就是你佛号一提起来的时候,你什么都可以放下,这个你往生有望,就是佛号在你生命当中是扮演一个主流的角色,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想尽任何办法对自己所修的法门,不管是佛陀、不管是法、不管是僧,生起强烈的归依,这个是太重要了。那你说「这件事你该怎么办」?你应该知道(呵──)。所以我认为对人事的因缘,那是暂时的因缘,忍一忍就过去了,退一步海阔天空,佛法不是跟别人争,不必争一时,我们今天不要因小失大,争的是千秋,争的是千秋万世的离苦得乐,让他一步又何妨!对不对。但是修学佛法那就不是忍的问题,因为你这个是生生世世要修学的。那你极度疲惫,你又勉强修学,万一你对这个法门产生厌恶,那这样子我保证你得不偿失,那你来生的时候遇到佛法就怕。我以前教过几个小沙弥,都非常有善根,但是我觉得他们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得到正确的教授,负荷太过于大,对于身为一个小沙弥来说负荷太大,负荷太大,他们有些人就还俗去了,从此以后不敢进到道场,怕进到道场。何必这样子教育呢?这样子他一听到道场就害怕。但是你看看藏传佛教在教育小沙弥,他们也是让他们去玩、打球、干什么,但是他一提到三宝,他的归依心马上生起、马上很严肃。这是正确的,这些善巧就是智慧。所以菩萨你应该广学多闻,你看看经论上佛陀是怎么待人处世的,这栽培善根、栽培对三宝归依的心,这个是何等的重要。所以这样子讲,你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一些人事的因缘我们应该要忍,因为这是暂时的过程;但是面对你所归依的境界──佛法僧的境界、佛号的境界,请你慎重,请注意你当时的心态,不要有一丝厌恶的心,不要这样。如果你厌恶心生起的时候,暂时回避。不要说三宝,上师也是这样,你看宗喀巴大师也是这个意思,面对上师,你不能有一念的轻慢心,如果你跟上师结了恶缘,那就暂时离开。因为你这个恶因缘还没有解除之前,你继续造作下去不得了,那对上师、对三宝所造的罪都是很重的业。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佛法僧是根本法门,绝对不要有任何的厌恶。如果是极度疲惫,建议你先去躺一躺,休息个半小时,恢复体力以后,再以欢喜的心来修学佛法。这个三宝的功德在你的生命当中,永远扮演一个你所归依的角色。
问:打坐念佛的时候会着魔否?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着魔?怎么预防跟治疗?
答:你说这个着魔可能是鬼神魔,因为波旬对你没有兴趣,这个天魔要你到未到地定才会出现,像我们这种散乱心他没有兴趣的,一般是鬼神,可能是山神、树神。一个人会着魔就是你因地发心不正,你这个心心外求法,你没有向内安住。念佛的时候,你经常「哎呀,佛什么时候出现」,这就是有问题了,印光大师就说「这个人通身着魔的气氛」。我们要知道修行所有的法门,你一定是只问耕耘不要问收获,不要有一种想要攀缘的心。我们不敢预测我们哪一生有冤亲债主在鬼神道,我们不敢预测,但是你只要不随妄转,谁也拿你没办法。世间上的事情都是感应道交,不管你跟佛,跟鬼神也一样,你只要不对他爱取,谁也动不了你。他现出什么境界,你完全不管他,念你的佛,你相信三宝能够救拔你,他动不了你。如果你对他产生爱着,那他就会对你产生力量。世间上所有的事情,在你生命当中出现的所有的人、所有的事,你都不对他产生爱着,他对你不能产生力量,绝对不能产生力量。所以你看十二因缘「爱、取、有」,这个「有」就是存在。为什么他对你会存在、对他不会存在?因为我对他没有爱取,所以他对我不能产生力量,他讲什么话、他对我做什么事不能有力量。但是你对他取着,他的所有因缘就会对你产生力量。所以一个人会着魔,你自己要负大部分的责任,你自己就有这种心情。那怎么知道你有没有着魔呢?如果是别人看的话,一般我看老和尚在看是看眼神,一个人眼神呆滞就有问题了,呆呆的、硬硬的。那你自己也可以感觉得出来,你觉得有一种外力在支配着你,那也是有问题,那就要持咒。还有一点就是说,如果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有一些特殊的境界出现,你怎么知道这是好境界还是坏…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