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二卷▪P4

  ..续本文上一页境界?好境界就是跟三宝感应道交。坏境界就是有鬼神障碍你,你怎么知道?在祖师的开示上说:你继续的念佛,不要看外境,用佛号来锻炼它,如果是真金不怕火炼。就是说念佛是一个真实的功德,不会招感魔的境界,如果是魔境,你愈念佛它就会消失掉,你因果不符嘛!如果它是念佛的功德招感的,是真实功德,你愈念它就愈明显,这是一个方法。但是再怎么样,你都不要取着,因为你要知道「但得本,不愁末」,你有这种好境界是因为佛号,所以你继续往前走,后面有更殊胜的功德。这个就是一个判定的方法。

  问:念佛前要先修观、或先思惟法义?令心生起归依之心再念佛,这样子效果是否更佳?

  答:当然念佛是修止修观,各人的因缘不同。不过一般来说是先修止,到佛堂的时候先念佛,先把所有的妄想停下来,然后再起观。或者你愿意观察娑婆世界的苦产生厌离,或者你观想极乐世界的功德产生好乐,都可以。如果你的心真的提不起来,那以也不妨先修观,观察三界的苦谛,说是「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就是你没有退路了,你不念佛你没有退路了,说是念佛很苦,但是你不念佛更苦,这背水一战的意思啦,你几乎没有退路了。那你也可以先修观,就是「你不归依弥陀,那你怎么办呢」?还有无量无边的生死在等着你,这无量无边的生死很多都是三恶道的业。说是我拜佛、念佛是很勉强、很痛苦,但是你不修行,结果是更痛苦,就是这样子。

  问:止是压住烦恼令种子不现行,慧是破烦恼对治数数现行的烦恼,如何令不生现行?对于数数现行的烦恼如何能够令不生现行?

  答:烦恼如果粗重,我认为刚开始不要修观,先修止,就是二话不说,把你的法宝现出来。你刚开始一定要在你的心中建立一个法宝,把心带回家,你心中要有一个家保护你。你喜欢念佛、或者持「往生咒、大悲咒」,烦恼活动的时候就把你的法宝现出来,就是先用取代的方式,转念念佛,用佛号来取代烦恼,等到烦恼调伏以后,再来观察烦恼的过失,它是不净、苦、无常、无我,会比较好。如果烦恼正活动你观的话,恐怕不得力。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用止调伏烦恼,然后再用观来对治它。

  问:念佛是修止,还是止观双运?

  答:一般来说,念佛应该是偏重在止,不过这个地方的止跟一般的止不同。比如说小乘修止是修数息观,注意这个息,但是他把这个息当做他修习禅定的一个方便,他得到禅定以后就把这个息给舍掉了。我们在修佛号的时候不同,我们认为所缘的佛号是弥陀的功德,它有救拔我的功能,我们要知道念佛人成就三昧以后不能舍佛号的,它不是一时修禅定的方便,它是能够救拔你的,所以念佛的人他对佛号是有归依的心,一般修禅定,不管数息、或者守住丹田、什么所缘境,你对这个数息、丹田没有归依的心,只是拿它当做摄心的方便。所以念佛应该是属于止,只是这个止是以佛的功德为修止,所以他有归依的心,这个地方不同,因为这个地方有佛力的加被。

  问:在佛七当中如果念到一心不乱,是否可以保任至临命终?

  答:我们都打过佛七,这个止应该是会退失的。你念佛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是强迫,因为你在念佛的时候你要专注,而我们凡夫的心是不习惯专注的,我们喜欢攀缘,刚开始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强迫自己一次一次的安住在所缘境,慢慢慢慢的,诶,它就听招呼了。听招呼的时候你应该先成就止,这个时候你会产生一种明了寂静的相貌出现,你以前生命那种粗重的相貌会慢慢的退失,这个时候你要修观,在寂静当中去观察你的生命有二个选择:第一个、继续的流转生死,这当中会有什么过失;第二个、我求生净土会有什么功德。佛七以后,我看正常人第三天又恢复本来面目(呵),就开始散乱,因为你很多事情要做嘛,哪有人福报那么大整天念佛的。但是你要知道:这个禅定退失了,但是你在七天当中跟阿弥陀佛接触的那种感觉、那种觉受,对弥陀归依的那种智慧,这个不会退失,智慧是不会退失的。你真实相信弥陀的功德,你一次的感应,对弥陀生起一次的信心、对往生生起一念的愿力,这个不会退失,你对往生净土更加的笃定,这样的决择智是不会退失的。所以智慧不会退失,但是禅定应该会退失。但是退失只是暂时的退失,从现行退为种子位。也就是说你一个人经常得到止又退失,跟一个人完全没有得到止的人不同,你以后要恢复功力比他更快,你下次打佛七,你可能第二天就上路了,你很快能够恢复你的功力,有这样的差别,因为那个功能睡着了变成种子位,但是你随时可以把它叫醒。说一个都没有打过佛七的人,他完全没有忍,叫也叫不醒,没有种子;但是一个人他打过佛七可能又散乱了,但是他所栽培的念佛功能还在,他随时可以把那个功能再调动出来,所以他要恢复禅定比较快。所以禅定会退失,但是智慧不会退失,那个信愿不会退失。

  问:修行须要依众靠众,在大丛林中互相增上进步最快,但是在修习禅定的时候须要远离人群之处,请问法师,修习禅定有无闭关之必要性?其闭关之时机为何?有无注意事项?

  答:当然在丛林之中是依众靠众,那你要修禅定,那真的是要闲居静处,这二个不同。不过在大乘佛法的布局当中,刚开始都还不重视禅定,刚开始它强调菩提心跟正知见,这当中有甚深的意思,诸位自己去体验。你一个没有成就菩提心跟空正见的人去修禅定,会有一些过失。不过你要修习禅定,那自然是要闲居静处了,那是个人的决择。

  问:请问法师,三果阿那含不来人间,直接在天上修习证阿罗汉果即可,这样是否人间就没有阿罗汉了?

  答:如果他是今生成就阿罗汉,他是有余依涅槃,他的内心已经证得无生,但是他这一期的果报还在,你还是可以看得到阿罗汉,就是有余依,他的五蕴身心,他以前的有漏业力所招感的这一期果报,他还没有入涅槃之前你还是可以看得到,所以我们看得到的阿罗汉是有余依涅槃。如果他死掉以后,他就永远不到人间来,除非他回小向大。所以我们看得到的阿罗汉,就是他今生的修学成就阿罗汉的。

  问:请问法师,个人在用功的时候,在念佛堂用功跟在寮房用功有什么差别?

  答:如果你是老参,老参的心地法门法宝很坚固,他到哪里去,他心一静法宝就现前,那他在寮房用功跟大殿用功差不了多少。但是一个初学者应该是有差,初学者你法宝的力量薄弱、妄想粗重,那个大众的力量:就像你一个人在那边跑马拉松赛跑,旁边都没有人,你跑起来没有味道(呵);你在跑的时候旁边很多人跟着你跑的时候,你想「输人不输阵」(呵──),很多人跟着你跑,你就继续的跑下去了:这大众就是这样,依众靠众就是这样,旁边有人帮你摄受。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回向。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二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